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賓虹課徒稿》——看其筆墨語言的形成過程

《黃賓虹課徒稿》——看其筆墨語言的形成過程

中國山水畫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和變化歷程。而黃賓虹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最後一位古典的現代山水畫家,他是傳統的總結和延續,又開啟一代新風格、新面貌,將中國文人畫推向了一個新高峰,成為一代宗師。

中國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形象的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時筆墨語言所表達的經典藝術作品,也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氣質的發展。黃賓虹山水畫中的用筆用墨之美,展現其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文人畫,以及中國筆墨語言本身的美學價值。黃賓虹一生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他九上黃山、五游九華、四登泰岳、登峨眉、游青城、走四川、歷長江三峽、登巫山十二峰。飽覽群山、胸有成竹注重實地寫生,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繪畫思想被黃賓虹再次驗證。經過一生坎坷的藝術經歷,他提出了「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求修養之高,無以言境界。」也正是由於他胸懷祖國名山大川,淵博的知識,在繪畫中總結出了「平、圓、留、重、變」五種筆法和「濃、淡、破、波、積、焦、宿」七墨的書學原理,開創了前無古人的「渾厚華滋」現代審美新境界。

由畫法之變,到風格的形成,他提出了「內美靜中參」的繪畫思想。在千年的傳統繪畫的影響下,對西畫的取捨,對傳統的延承與變革的問題上他都有自己的主張。由於色彩、光影、構成、圖式、肌理效果等大量現代造型因素的介入。筆墨語言被忽視了,山水畫中的「筆精墨妙」的價值,勢必會影響山水畫中筆墨語言「內美」的發展。筆墨是中國畫語言的承載者的地位則會動搖。

黃賓虹站在藝術的高度,用「金石學」、「五筆七墨」的書學原理,展示了筆墨是山水畫的精華。用「渾厚華滋的民族性」,譜寫了歷史的輝章,展現了中國山水畫獨有的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

黃賓虹筆墨語言的形成過程

(一)「金石學」對於黃賓虹筆墨語言的深化

黃賓虹常言:「前清道咸金石學盛,繪畫成為復興。」古文字發展至今,黃賓虹以他豐富淵博的金石學與史學修養引入到繪畫中,並以此對畫道進行正本清源、求新求變。金是指鍾、鐸、鼎、鬲等銅器;石是指碑碣、墓誌、造像等刻石瓦當。通過對金石學的研究,梳理出書法、繪畫的流變過程。我國傳統繪畫強調書畫同源、「求畫法與書法,借書法與畫法」,賓虹尤其如此。他曾提到:「清道咸中金石學盛,繪事由明啟禎諸賢上溯北宋,一掃婁東虞山柔靡之習。」此言更加強調了金石學對繪畫的重大意義。

黃賓虹認為:「上古奇字,書與畫合,必先有畫,而後有書。上古之畫,不可謂非上古之書也。」從而說明了繪畫與書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多年金石學的考究,對書法、繪畫的深切認識,筆法變得更加潑磔鋒芒、蒼厚老辣、剛健婀娜、變化多端。黃賓虹在山水畫中弱化和淡化了用色、用墨、用皴,而是凸現了理趣。他對線條追求的是「氣韻酣暢」、「渾成一氣」。尤其是那純化和強化後的中國畫線條,到了晚年線條變得更粗,筆致更飛動,氣韻更貫通了。

黃賓虹用實事證明了「道咸畫學中興」筆法和畫法的問題。不僅使畫界、書法界多有振拔,還促使文人畫家注重金石文字,並從中尋找筆法的正軌,重振日漸低靡的文人寫意畫。黃賓虹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以實踐實用為主線,將繪畫的可再生植株紮根於書法的土壤之中。在黃賓虹的內心世界之中,金石學就是振興中國繪畫的一方良藥。他說:「鄙見國畫墨法,自道咸中金石學盛,超出啟禎名家兼皴帶染之技,由師古人而師造化。」正是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從而展現了作為一個古典藝術家不同於流俗的學術取向。因而成就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國學大師。

(二)「五筆七墨」的書學原理

在黃賓虹的筆下,墨成了自然的靈性,成了萬物之光彩。「一墨大千」—千變萬化的山川景色在他筆下通過墨色充分表現了出來,且有許多出人意外的墨色韻味在畫面上呈現。他非常注重筆墨生動方可有氣韻生動。用筆要有起伏轉折,起伏轉折即為中國筆法的多樣變化。

他的「五筆七墨」的書學原理,由筆法、墨法兩部分構成,「五筆」即「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主要是從用筆法度和品質方面闡述中國畫的筆法問題;「七墨」即「濃、潑、破、積、焦、宿」,是從用墨角度闡述的畫法問題。通過反覆的試驗,他總結出了「筆法五字訣」雖然是著眼於繪畫的應用,但也是書法中所遵循的筆法原則。他提出筆法「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高山墜石」。

黃賓虹尤其注意的是筆線點畫的勢態、方向感、運動感,其用筆所體現的一氣呵成,筆筆相生、筆筆相應的內在氣機。也是他山水畫獲得崢嶸、剛健、雄偉的金石氣象的關鍵所在。黃賓虹「五筆七墨」的運用,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固定模式。如同用兵一樣,能夠左右逢源、起死回生。黃賓虹又是善用宿墨的高手,脫膠以後的宿墨用水層層積染,更顯的潤澤、渾厚。他精於「知白守黑」層層積染,滿幅皆黑,他把墨色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從黑暗中發掘光明,從亂中理出秩序,更顯渾厚、蒼辣。

黃賓虹對傳統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禪學思想能舉一反三。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把筆墨發揮到了極致,拓寬了「以書入畫」的寫意性的筆法表現,突出了物化筆墨結構的「內美」。他真正做到了藝術發於心、傳於筆、達於紙,因而他筆下的中國山水畫更傳情、更能打動人心。例如(2-4)畫如其人,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對藝術無比的熱愛,任何人的筆下都是對客觀自然的翻版與照搬。讀黃賓虹的繪畫作品就像品嘗陳年老釀一樣,品過之後回味無窮。他的「五筆七墨」法,為中國山水畫渾厚華滋民族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創一代之畫風,彰顯了大家風範,為中國繪畫的發展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三)由「白」到「黑」的轉變

黃賓虹把一生奉獻給了藝術,創作習畫八十餘年。早期師法傳統,皴法疏簡、筆墨秀逸;中年受「新安畫派」影響風格有所轉變,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晚年的時候多臨習宋元時期的繪畫,例如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倪瓚的《漁庄秋霽圖》,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

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鐘鼎」之功力較深。其畫風蒼渾華滋,意境深邃。

他總結出了自己的學畫歷程時說:「我在學畫時,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法;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邪道;在摹唐畫,使學能追古;最後臨摹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1984年5月對王伯敏語)。對於傳統山水畫精粹的學習,黃賓虹算是古今獨步。他師法傳統的階段是風格初步形成的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被評論界成為「白賓虹」,以疏淡清逸的風格著稱。從黃賓虹的《仙霞嶺上》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在用筆上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長瘦短、齊而不齊之規範中,自然留露出一些飛白。他這種或動或靜的用筆本身構成了節奏的美感,也表現出了物象的「內美」。黃賓虹是大器晚成的畫家,八十歲後面貌大變,用筆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用筆如拆釵股、屋漏痕更是出神入化、奇妙無比。

「黑賓虹」是黃賓虹代表作的審美特色,是他晚年所追求的山水氣象。他用濃墨、焦墨、宿墨、淡墨、積墨等各種筆法相互轉化,加了又加,點了又點,積了又積達到自己滿意為止。有時候一幅作品要積幾十遍,給人乍看是一片漆黑、雜亂。但是細看更耐人尋味,這也是他高人一頭的關鍵所在。他非常注重「黑」與「白」的對比,通過留白給畫面留了「活眼」使畫面更加有氣息,促使畫面更見靈性。例如(圖2-8)這幅作品,畫面追求乾濕澀潤、濃淡輕重、黑白虛實的變化與和諧,對大美的感受酣暢淋漓的表現了出來。作品黑中透亮,實里藏虛也是黃賓虹對夜山水的一種體驗結果。胸有千壑,造化自為我有是他師法造化的收穫。這也是黃賓虹藝術思想和人生追求的綜合,所以他的畫才尤見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謝稚柳是一本書,一生都讀不完
《水墨芥子園》——枯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