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每次吃藥像打仗,讓人生氣又心疼,爸媽這樣做讓寶寶乖乖吃藥

每次吃藥像打仗,讓人生氣又心疼,爸媽這樣做讓寶寶乖乖吃藥

每當寶寶生病,想到喂葯可能引發的哭鬧親子拉鋸戰及喂葯安全的問題,就頭疼不已!看著寶寶受苦,媽媽也很心疼,但是不吃藥又不行,到底該怎幺讓寶寶乖乖吃藥呢?

寶寶常用藥有這幾種類型

藥物製成的形態,都是依據藥物本身適合的作用形式而決定,在面對五顏六色的藥物顆粒和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時,媽咪往往搞不清楚吃的葯是什幺?有什幺作用?哪些才適合寶寶?以下是常見寶寶藥物幾種類型。

錠劑、膠囊

錠劑是將分散的粉狀物質,以壓力和黏著的方式製成。由於藥物本身有劑量的考慮,而製程中也需考慮錠劑的黏著度和服用後的消化分解狀況,所以錠劑的製作過程會添加黏著劑(如玉米粉)或以化學成分加以合成。

膠囊,則是為了避免食用藥粉時嘗到苦味,而將藥粉存放在膠囊殼中的一種型態。

粉劑

除了這種藥劑型態是粉狀之外,也有一種是由錠劑磨製分化而成的粉劑。服用時,這種藥劑劑量準確度最難控制,而且也容易因受潮而影響藥物作用,是粉劑缺點之一。

水劑

孩子常喝的藥水,有液態水劑和糖漿劑兩種。

液態水劑的成分本來就是可溶解性的藥物;而糖漿劑的成分不全然是藥物,是少量的粉劑與濃度較高的糖水組成,主要作用是為了減低藥物的苦味,讓寶寶不會因苦味而對藥物產生排斥感,進而順利喂葯。

水劑因為吸收快、易服用的特性,是醫生在開立藥方時的優先考慮。

Tips:醫生給葯是根據寶寶的什麼?

為什麼帶寶寶看病、開藥時,醫生都會問寶寶體重,才決定要給哪種葯?其實評估給葯類型的真正標準是寶寶的「體表面積」,而非體重。

但是看診時很難馬上對寶寶的體表面積做出快速且正確的判斷,而體重與各種生理機能當然有較高的關聯性,也和體表面積有著相對應的關係,所以醫生會把體重當作評估給藥劑量和類型的標準之一。

每當喂葯時間一到,隨之上演的就是寶寶哭鬧、掙扎和抵死不從,而爸爸媽媽運用柔性勸說的機會少,大多也是搏命演出,強灌藥物,反反覆覆拉鋸戰總讓父母和孩子都筋疲力盡,葯到底有沒有全吃下去很難說。

到底有沒有方法讓寶寶乖乖吃藥?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看看你的喂葯工具對不對!

喂葯工具你都用的啥?

葯杯

醫院在開立水劑藥物時,會附上一個有刻度的水杯,除了方便餵食之外,讓爸媽可以藉此看清劑量到不到位。

但是寶寶可不會乖乖拿起葯杯就像灌可樂一樣咕嚕咕嚕喝完,所以葯杯可以說是喂葯器具中最難控制的一種,對於藥物非常排斥的寶寶來說,杯喂較難達到順利餵食的目的。

湯匙

寶寶吃藥的抵抗程度因人而異,不是每個寶寶都會頑強抗拒,對於反抗性較低的寶寶可用湯匙餵食。但是遺憾的是,湯匙沒有刻度,媽咪喂葯時必須留意劑量的攝取。

奶瓶

月齡較小的寶寶還不能使用湯匙和水杯,這時候還是得請到寶寶的「老朋友」──奶瓶,不但方便喝下肚,有些寶寶也會因此提高吃藥的接受度。

滴管、喂葯器

寶寶專用喂葯器長的像針筒一樣,以注射的原理,方便媽咪控制藥量與進行餵食,使用時比較不會因為寶寶抗拒而翻倒、灑掉藥物。

但是喂葯器較難清洗,媽咪要特別注意喂葯後的清潔處理,以免細菌孳生,也避免上次藥渣沒洗乾淨,這次沖泡別的葯而引起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

寶寶用藥常見問題,爸爸媽媽要注意

寶寶要有專用藥物

當我們到藥店買葯,或看醫生開的醫囑單時,經常有「兒童酌減」的提示說明,看到這4字,你會很有默契地知道該酌減10%,還是90%?藥物主要是在治療孩子的疾病,但是當藥物劑量不當,不但治不了病,反而嚴重影響健康。

上海市有關部門曾抽樣調查兒科處方發現,藥品320多種當中,兒童專用藥物僅30餘種,其餘均由成人與兒童共享;據《中國醫院院長》200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大約3500多個藥物製劑品種中,兒童藥物劑型不足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統計也表明,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專用劑型,爸媽只好以成人用藥進行劑量折算後給孩子使用。

寶寶使用成人藥物風險大

目前大多數藥物都是針對成年人開發,並且針對成年人進行試驗,針對兒童給葯時通常以成人藥片、膠囊磨粉而成,但是這樣做會使藥物失去應有的藥性作用,劑量也無法精確計算。

想想看,若給藥劑量不精確,寶寶代謝功能較差,萬一錯估藥物劑量,孩子的身體將無法承受,加上孩子無法確切表達用藥後的不適,導致延緩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理,而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即使是腹瀉脫水這樣常見的疾病,也有可能因為用藥不當而導致死亡。

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孩子生病時的給葯,必須針對孩子的體質、適應度、身體發展等狀況加以設計,絕對不能用成人用藥縮小劑量就算了事。

用藥常識爸爸媽媽要記牢

尤其有些爸媽在沒有醫生指導下擅自使用藥物,更是危險;如阿斯匹林的藥物說明中已經明確表明:一定年齡段的兒童中明確禁用,但部分爸媽認為這是常用藥,孩子有個頭痛腦熱時就吃,導致胃出血等癥狀;特別是氨基糖甙類藥物和解熱鎮痛葯,使用不慎可導致兒童聽力、注意力和生長受影響;而有的藥物需要用每千克體重來換算兒童劑量,粗心的爸媽卻把劑量算錯。

也有不少爸媽乾脆把膠囊擰開,倒出藥粉,再倒上厚厚的白糖,千哄萬哄讓孩子順利吃藥;孩子對藥物代謝機能不比成人,不要以為葯吃下去會沒事,藥物不是食物,有句話:「是葯三分毒」,葯雖然有療效,也可能致命

盡量選擇兒童專用藥,按醫囑服用

爸媽平時應盡量選擇適合兒童的專用劑型的藥品,看診時也應該請醫生盡量開立兒童專用藥;若必須使用成人劑型的藥品,一定依據醫囑服用,不得隨意更改。

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倡導「量身定製兒童藥物」,我國和世界各國醫界對「兒童專用藥物」的呼聲也很強烈,如果兒童專用藥能真正全部落實在寶寶的給葯上,寶寶才能得到最精確的藥物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