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指鹿為馬的趙高是太監?還搞出了沙丘政變?新證據不支持這些說法

指鹿為馬的趙高是太監?還搞出了沙丘政變?新證據不支持這些說法

憑藉「指鹿為馬」這一成語,趙高這個名字出現在了諸多專供兒童學習成語的幼兒讀物中。

可以說,不管趙高的名聲有多臭,他都算得上歷史名人。

但是,很多人對趙高的認識,只停留在「沙丘政變」、「指鹿為馬」這兩件事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面記載的「沙丘政變」,卻一直遭受後世史家質疑。

一方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這麼寫的目的,是想告訴讀者,秦始皇不肯面對現實,不談生死之事,還妄想著長生不老,所以不考慮身後的繼位問題。

緊接著,下面卻又寫:「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也就是說,秦始皇的車駕到了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南),他似乎想通了,深感自己將不久於世,於是給長子扶蘇寫信,要他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在這裡,秦始皇不但想到了死,還想到了自己的葬禮,可謂思想發展上有了一個飛躍。然而,這個飛躍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您說您都已經料到您是等不到與扶蘇相見了,扶蘇到了咸陽只能參加葬禮,那麼,您如果真的想讓扶蘇繼承自己的皇位,就應該明著說了,不能一句「與喪會咸陽而葬」就了事了。

但《史記·秦始皇本紀》里沒有交待,下文只是說:「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

《史記·李斯列傳》里,倒是借趙高之口有兩次提到。一是趙高去找胡亥商量,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一是趙高去找李斯商量,說「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但這只是趙高對「賜書」內容的演繹,原文未必如此。

關於這個「賜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寫「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似乎是秦始皇親自書寫、落款、蓋印璽;而《李斯列傳》卻又說是「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即秦始皇命令趙高代為書寫的。

不管怎麼樣,這個「賜書」是落到趙高手裡了。

那麼,秦始皇在書寫,或趙高在書寫時,李斯在不在場呢?

應該是不在場的,否則,趙高就用不著跑到他的住處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和盤相告了。

如此一來,問題來了。

既然李斯本來就不知道「賜書」裡面的內容,而趙高又一心要干矯詔大事,那就用不著跟李斯提秦始皇立扶蘇的事,直接說秦始皇立的就是胡亥,豈不省事?!

要知道,《史記·李斯列傳》裡面說「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李斯和秦始皇是多重兒女親家!

秦始皇共有20多個兒子和10個女兒,李斯有多少個兒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兒,又有多少個女兒又嫁給了秦始皇的兒子,書中沒有說。

鑒於《史記·李斯列傳》和《史記·秦始皇本紀》都沒有講胡亥是李斯的女婿,那麼可以肯定一點:胡亥不是李斯的女婿。

李斯如果要參與矯詔行動,他未必會支持胡亥,倒是應該為他的女婿爭取繼承帝位。

而且,李斯既是皇親國戚,官居左丞相,身份地位都比趙高高得多,在能力方面,更加甩開趙高几條大街,他完全可以不聽從趙高的擺布。

而從趙高的角度來說,他也應該有所顧忌,不可能找李斯密謀矯詔這種大逆不道的事。

退一萬步說,趙高和李斯的這個「密謀」如果真的存在,也只能出自趙高之口,入於李斯之耳,旁人根本無從得知。

一百年後的司馬遷寫這樣的「密謀」,只能是根據想像,憑空捏造。

所以,後世很多史學家認為,秦始皇的「賜書」里不提繼承人則已,如果提繼承人,只能是胡亥,不可能是扶蘇。

有人認為,西周建立了嫡長子王位繼承製,扶蘇是嫡長子,秦帝國的繼承人應該是扶蘇。

但是,秦國地處西陲,對周禮並不是嚴格遵從。

從秦襄公正式建國算起,在秦國六百多年的歷史中,先後出現過38位太子,這38位太子中,只有3位是長子,所佔比例很低。

可以說,秦始皇選擇公子扶蘇做太子是低概率事件。

扶蘇「以數直諫上」,因為多次頂撞秦始皇,被秦始皇貶斥到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充當蒙恬的監軍,早已離開政治中心,明顯是個邊緣人,不可能是帝位繼承人。

有人說,秦始皇這是在培養扶蘇的能力,讓他到北地「歷練」,為以後做太子做準備。

然而,《史記·蒙恬列傳》里有「(扶蘇與將軍蒙恬)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的記載;《史記·李斯列傳》更明確指出「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屯邊,今十有餘年」。

如果是普通的「歷練」,也就一兩年時間,走走程序就得了。

但是,這是「十有餘年」,直接就是不待見啊。

實際上,2009年1月11日,北京大學接受捐贈,收藏了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西漢竹簡。這批漢簡共包含17種古書,其中包括已亡佚的《趙正書》。

先秦(包括秦朝)貴族禮制,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秦國王室為嬴姓趙氏,趙正,就是秦始皇嬴政。

《趙正書》,即是與秦始皇嬴政有關的書簡。

竹簡共50枚,近1500字,其中記錄有秦二世胡亥的繼位過程,原文為: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謂然流涕長嘆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謀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父骨、中尉恬、大赦罪人。

從這則記載來看,秦始皇欽定的接班人就是胡亥。

秦始皇是很寵愛胡亥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史記·李斯列傳》也說「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秦始皇出巡,胡亥要求跟隨,馬上得到許可。「餘子莫從」,其他兒子一律不得相從。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這個幼子情有獨鍾。

可以說,即使秦始皇不是暴病死亡於沙丘台(今河北邢台廣宗縣西北的太平台),胡亥被確立為太子的可能性也比其他遠遠公子要大。

一句話,如果胡亥不是秦始皇親立,借趙高几個膽,他也不敢矯詔搞政變。

前文說過了,扶蘇可不是善類,他是個連秦始皇都敢頂撞的主,他就是因為頂撞了秦始皇才被貶斥到上郡的;而與扶蘇搭擋的蒙恬也是個忠義剛烈之士。

最可怕的是,他們倆人手裡執掌著三十萬重兵,矯旨,那是分分鐘要掉腦袋的啊。

但從《史記·李斯列傳》里扶蘇和蒙恬接旨後的表現來看,秦始皇的詔書不是假的,並不是趙高矯詔搞的政變。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即胡亥登上大位後,少不更事,很多政事都仗仰趙高替他決斷,秦朝大權就漸漸傍落到了趙高手裡。

李斯死後,趙高當上了丞相,不但搞出了一個「指鹿為馬」的鬧劇,還把秦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最終把秦王朝搞垮了。

所以,趙高在歷史上的名氣很臭。

不過,後世對趙高有一個很大的誤會,認為趙高是一個「死太監」。

現在所有與趙高有關的影視作品,都把趙高設計成一個下巴無須、說話尖聲細氣的閹人。

究其原因,是《史記·李斯列傳》裡面有提到趙高是「宦人」,有「宦籍」;而《史記·蒙恬列傳》又說「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

後世讀者望文生義,就認定了趙高就是一個「死太監」,閹人。

實際上,「宦人」、「宦者」或「宦官」等詞,都是在漢朝才出現的。

漢代的星相家認為,天帝星的旁邊時時都拱衛有一個名叫「宦者」的星座。

因此,「宦人」、「宦者」或「宦官」等詞就被用來指代侍候皇帝的人,但並不專門指代閹人。

把宦官和閹人劃等號,是東漢以後的事。

原因是東漢統治者規定宦官全部都得是閹人。

在中國,商代甲骨文中有形為「凸刀」的字,意指「閹割」,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的惡例,但未見有將閹人作宮廷內侍的記述。

宮廷內侍開始使用閹人,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禮》中,其內赫然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之語。

於是,閹人就和「宮」字扯上了關係。

不過,在西周時期,閹人只稱為「寺人」、「內豎」、「閽人」等等。

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表明,「宦」,在秦漢時期,只表示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

「宦人」,指的就是任職於宮內之人;「宦籍」,指的就是用來登錄出入於宮門者的登記冊。

即司馬遷寫趙高是「宦人」、有「宦籍」,其意並不是說趙高是個閹人,而旨在交待趙高是個任職於宮中的皇帝的近臣。

至於《史記·蒙恬列傳》說的「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秦史專家馬非百在對《睡虎地雲夢秦簡》研究後指出,這個「隱宮」,根本就是「隱官」的誤寫。

《睡虎地雲夢秦簡》裡面提到的隱官,是官府開設的手工作坊,用來收容赦免後身體有殘疾的受刑者。

《張家山漢墓竹簡》里也有對「隱官」的解釋,它既是指代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也用來指稱刑滿人員,與宮刑和閹人完全沒有關係。

對於「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的原因,《史記·蒙恬列傳》里也解釋了,是因為「其母被刑僇」。

也就是說,趙高的母親有罪「被刑僇」——注意喔,不是閹割,趙高的母親「被刑僇」後,身體有殘疾,刑滿獲赦,在「隱官」打工,和人結婚,生下了趙高几兄弟。

另外,《張家山漢墓漢簡》又有「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隱官子,皆為士五(伍)」的記載,意思是說,隱官生的兒子,其身份是無爵的士五。

那麼,儘管趙高的母親是受過刑罰的隱官,身份低賤,但是,趙高兄弟的身份是士五,與普通的庶民相同。

作為一個普通庶民,趙高是怎麼走上仕途的呢?

《史記·李斯列傳》里,趙高自己提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

即趙高走的是學史入仕的途徑。

《張家山漢墓漢簡》又說:「史之子學史。」即史官是世襲。由此可推知,趙高的父親是個低級史官。

史家猜測,趙高的父親極有可能是隱官中的下級文牘官吏,因此與在隱官工作的趙母婚配,生育了趙高與其兄弟。

趙高跟隨父親學史,不但通曉法律,而且精於書法。

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序》的提到:「趙高作《爰歷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

北魏人王情編纂的《古今文字志目》中開列了出秦、漢、吳三朝書法家共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趙高。

南朝宋人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稱讚趙高「善大篆」。

唐人張懷瓘《書斷》卷上《大篆》則稱:「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

顯然,趙高並不是閹人,他父親也不是。

隋朝末年,在瓦崗建立了大魏政權的李密唾罵弒殺了隋煬帝宇文化及,指責宇文化及是趙高、侯景一樣的禍國殃民之輩。

即趙高和侯景一樣,都是不閹人。

但受東漢、唐、宋、明、清諸朝發生的閹人禍國現象的影響,很多人都根據司馬遷留下的「宦人」、「宦籍」、「隱宮」等字眼認定了趙高就是個宦閹。

趙高本來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參與了「望夷宮之變」的咸陽令閻樂。

明代學者郎瑛在著作《七修類稿》時,想當然地斷言:這不過是趙高的養女罷了。

當然,也有人曾為趙高翻過案,但沒能推翻趙高的「宦閹」身份。

清代史學家趙翼根據《史記·蒙恬列傳》中「趙高者,諸趙疏屬也」這句話,在他所著作的《陔余叢考》中,把趙高說成了趙國公子,因趙國被秦國所滅,為報國讎家恨,不惜揮刀自宮,混跡入秦宮,目的是推秦滅秦,最後,終於達到了目的,雖為秦三世子嬰所殺,卻也含笑九泉。

早在趙翼之前,《皇明四朝成仁錄》的作者、有志於反清復明的史學家屈大均曾經寫詩讚美過趙高,詩云:

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

趙高生長趙王家,淚灑長平作血死。

報趙盡傾秦縣郡,報韓只得博浪沙。

但是,根據秦始皇對趙高的信任程度來看,趙高應當是秦國王室遠親,前面已經說了,按照先秦貴族禮制,男子用氏,女子用姓,趙高其實和秦始皇一樣,都姓嬴,趙,是他的氏而已。

所以,「趙高復仇」之說是不成立的。

關於趙高之死,《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即趙高死於秦三世子嬰之手。

但《趙正書》卻記載為:「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丞相斯,立高,使行丞相、御史之事。未能終其年,而果殺胡亥。將軍章邯入夷其國,殺高。」即趙高死於秦將章邯之手。

不管怎麼樣,趙高這個禍國殃民的敗類都是罪有應得,不得好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斯 的精彩文章:

李斯從老鼠身上獲得啟示而成功也因此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