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為什麼叫山東,山東省歷史的由來

山東為什麼叫山東,山東省歷史的由來

山東省位於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黃河下游,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與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接壤。

山東省陸域面積15.58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5.9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常住人口10070.21萬人,位居全國各省常住人口第二位。

山東,最初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山東才開始作為政區名稱。

明朝時期置山東行中書省,清朝時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省簡稱魯。

夏朝禹分九州時,山東屬於青州。

西周沿襲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分封制,對原商王朝統治的廣大地區實行「封邦建國」。今山東地區的封國主要有:太公呂尚(姜子牙)受封的齊國和周公旦受封、其子伯禽代受封的魯國。山東被稱為「齊魯之邦」或簡稱「魯」,即由此而來。

除了齊、魯兩大國之外,還有與周王朝同姓(姬)的曹、滕、郜等國。同時,夏商時期山東境內的古國大多數繼續存在於西周。到春秋時期,史籍記載的山東古國有55國之多,主要有齊、魯、萊、莒、滕等國。

戰國時期,山東地區主要有齊國和魯國,並有楚、越、魏、趙、宋等國各一部,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佔據了今山東的大部分地區。

秦統一後,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臨淄郡、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膠東郡、濟北郡。

秦朝末漢初,項羽分封諸將為王,將齊地劃分為齊、膠東、濟北三國。

西漢初年,山東大部分為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漢武帝時期,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一直延續到西晉時期。

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西晉滅亡後,山東地區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

隋朝時期,山東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

北宋時山東分屬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北宋末年發生了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

元朝,在山東地區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

清朝時期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

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在百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

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青島,1949年8月18日,長山列島解放,山東省至此全部解放。

至2019年12月底,山東省共轄16個地級市,分別是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棗莊市、東營市、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沂市、菏澤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