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人看了都服氣!二戰歐洲最爛輕機槍,射速感人,換彈方式很有想法

日本人看了都服氣!二戰歐洲最爛輕機槍,射速感人,換彈方式很有想法

說到二戰時期的最爛輕機槍,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法國紹沙都是老選手了,各有各的設計缺陷,而除此之外,義大利其實也是隱藏的有力競爭者,當時意軍裝備的布雷達M1930式輕機槍也是一款差勁到極點的武器。

布雷達M1930誕生於上世紀20年代,空重(包含彈匣)10.6公斤,發射義大利代表性的6.5×52毫米卡爾卡諾彈,槍口初速620米/秒,理論最高射速500發/分鐘,有效射程1000米。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問題,500發射速在當時一水輕機槍只能算中下游,6.5毫米卡爾卡諾彈裝藥量不足,這就導致初速不高,子彈的殺傷力有限,所以這1000米的有效射程估計注水嚴重,恐怕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標準。

布雷達M1930採用槍管短后座式自動原理,這種自動原理並不複雜,當子彈擊發後,槍管在後坐力的帶動下向後方移動,從而帶動槍機開鎖;然後槍管復進,又帶動槍機閉鎖,如此循環不息,促成了輕機槍的自動射擊。

其實德國MG42機槍用的也是同樣的自動原理,然而布雷達M1930的槍管並非直接帶動槍機轉動,中間還得通過凸榫與斜槽,這就導致閉鎖結構變得更複雜,故障率比MG42高得多。

機槍全長1232毫米,因為結構太複雜,擠佔了太多空間,所以槍管長度被壓縮得只剩521毫米,遠低於正常水準。槍管過短,火藥燃氣沒有足夠的燃燒行程,沒法賦予彈頭太多初速,這也是為何這款武器殺傷力不高的原因。

布雷達M1930的問題是全面的,除了槍機,供彈方式也存在漏洞。一般機槍的供彈方式分兩種,一是彈鏈,二是彈匣,而布雷達M1930不一樣,它採用的是彈匣 漏夾的供彈方式。

就像動圖展示的那樣,布雷達M1930的彈匣不能拆卸,只能向前打開。首先,士兵將子彈裝入20發漏夾;其次,將漏夾插入彈匣;其三,待子彈轉入彈匣之後,拔出漏夾;其四,將彈匣與供彈口閉合,這樣才算完成一次換彈工作。

用彈匣 漏夾的組合供彈,不得不說義大利人很有想法,確實有別於其他國家,但問題隨之而來。漏夾就不用說了,連彈匣也採用鏤空式,這意味著沙塵可以隨時附著在子彈表面,然後進入槍膛,一兩粒自然沒什麼,但膛內積累的沙塵越多,就越容易引發故障。

另一方面,由於6.5毫米彈的膛壓小,導致抽殼鉤力度低,經常出現無法順利抽殼的情況,所以義大利專門在機匣頂部設置了一個油壺。

油壺的作用是讓子彈表面更潤滑,保證抽殼的流暢,但油這玩意同樣會吸附沙塵,又進一步增加了故障率,輕機槍直接被卡成半自動步槍。

布雷達M1930是最早擁有快速更換槍管功能的輕機槍之一,廠商的建議是200發子彈更換一次槍管,有利於將槍管溫度控制在最佳狀態,但機槍採用的是槍管短後坐原理,每次開火槍管都會向後移動,如果把準星安裝在槍管頂部,勢必影響瞄準,所以設計師把準星改到了護木頂部。

雖然槍管都是安裝標準尺寸製造的,但每一次拆卸、安裝總會出現一些位置偏差,所以機槍手每更換一次槍管,瞄具也得重新調整,非常麻煩。

這是早期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武器都存在的問題,並非布雷達M1930一家獨有,所以當時各國更喜歡自由槍機式原理,而不是操作繁瑣的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

槍管、槍機、彈匣、瞄具……布雷達M1930輕機槍的問題非常多,所以性能糟糕到了極點,就是同樣不擅長造槍的日本人看了也得服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美國農場主終極搭配,安裝100發彈鼓的栓動步槍,專門用來對付狼群
老舊戰鬥機不要拆,改裝成攻擊機,隔壁德軍都被打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