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請牢記,永遠不要和職高學生混在一起

請牢記,永遠不要和職高學生混在一起

在幾年前的一部電視劇《門第》中,男主角何春生高考失利,但從小和他訂了娃娃親的羅小貝如願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兩人本就家庭背景懸殊,這下差距就更大了。

可是何春生的家人卻不這麼認為,大哥對春生說:「你是有學歷的,肯定能找著好工作。」,此時的時間背景約是21世紀初。

時間過去7年,小貝完成碩士學業回到家鄉,春生成為了一名超市經理。

工作和學歷的差距比以前更大,追求小貝的過程也十分艱辛。

春生大哥這時又對他說:「你這沒學歷,也找不到好的工作啊。」

這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沒有學歷等於沒有好的工作,並且在這7年間,原本「有學歷」的中專生,已經變成了「沒有學歷」的人。

時間回到近幾年,我們對學歷的認知變化似乎比十年前快多了。

目前大眾對學歷認知的起步點是大學生。因為大學的擴招,大家對本科生數量的形容是「遍地走」,更為誇張的是研究生也「遍地走」。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截止到2018年,我國總共培育了大約1.15億的大學生,本科生與大專生數量約各佔一半。2010-2019年間,總共培育了近7200萬大學生。

按照這個比例,在當代年輕人中,每10個人就有4個大學生。

那麼,與何春生一樣學歷的職高生又有多少呢?

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教育發展統計公報》,全國職業高中招生148.40萬人,比上年減少3.04萬人;職業高中畢業生128.99萬人,比上年減少12.88萬人。

近年來,就讀職高的學生人數呈下降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職高生在學歷上與普通高中生、中專生一樣,但在大眾心裡,職高生常常與抽煙、喝酒、學習差、道德感低等標籤聯繫在一起。

當你說要和職高生出去玩的時候,你的家長多數時候都是不願意的。那麼,社會這種一提到職高生就是你千萬不要和他混在一起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眾與刻板印象

社會上大多數的聲音都是認為職高生不好,對於不了解職高生、也未和職高生有接觸的大眾來說,與群體保持一致是最重要的,自然而然就接受了對職高生的群體印象。

這也使得社會上持這種看法的人繼續增加。

受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的影響,大眾對職高生這個群體已經產生了負面的預先判斷。

一想到職高生,腦海中最先出現的就是反社會行為、道德不良的形象,對這個群體及其成員的負面信念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會由於慣性而持久存在。

社會地位不平等

不平等的地位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

職高生在學歷上確實處於劣勢,如果專業技能再弱一些,確實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造成多數職高生在社會上處於一個較低的位置。

社會地位處於較高位置的人傾向於從社會階層的角度出發,他們樂於接受偏見,對職高生的負面評價不會影響自己的利益。

因為偏見,又產生了不信任,所以職高生要獲得一個好的待遇就更加難了。

社會同一性

我們的自我概念中,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同一性(對自我特性和態度的感受),還有社會同一性(與團體理想一致的內在保持感和團體歸屬感)。

在謝里夫的山洞實驗中,僅僅是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就足以讓這兩個群體產生爭執。

將自己與特定的群體聯繫,認同自己所在的群體,會讓我們獲得自尊。

在與其他群體比較時,人們會偏袒自己的群體,所以將自己的群體與職高生群體相比較,會讓產生優越感。

像發生交通事故的報道一樣,如果是男司機,媒體則不會提,如果是女司機,那麼媒體多數時候會將這個信息報道出來。如果一位學歷較低的人出現不好的新聞,媒體就會點出如「輟學」「中職生」「小學未畢業」這樣吸引人眼球的信息。

當大眾將這些信息與發生事件匹配後,自然不會有好的印象。

在當代,也有不少學歷不佳的人闖出了一片天。

如小學文憑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初中學歷的哇哈哈董事長宗慶後等。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積极參加技能比賽、學科競賽,成功進入下一步的職高畢業生們,他們對後來的人,也留下了一句「不要變得跟他們一樣。」

王爾德說:「我們都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或許,「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的偏見暫時無法消失,但我們絕不可失去追尋夢想的勇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是一個極度內向、缺乏自信、情商低的人,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心理學:你的潛意識正在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而你卻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