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偽裝式好老公,我的一場噩夢」

「偽裝式好老公,我的一場噩夢」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沒脾氣的人

逛豆瓣,在一個討論「你為什麼下決心離婚」的帖子里,看到一個熱度很高的故事:

A與老公相識兩年,結婚一年,原本正在積極備孕。

老公老實本分,脾氣很好,從不與人紅臉爭執,對她也是呵護備至,幾乎不會對她說「不」。

A性格有些強勢,但老公包容她的一切任性和缺點,她一度認為自己很幸運。

直至啟動備孕。

老公有脂肪肝,醫生建議健康飲食、少熬夜、多運動,A很快給老公制定了嚴格的計劃,老公也一如往常地滿口答應。

可接下來的日子,老公卻隔三岔五和朋友喝酒,幾乎每晚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不到凌晨一兩點不上床,運動更是每周不到半小時便敷衍了事。

比起之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開始,A覺得可能是不習慣,於是耐心強調計劃的重要性。

老公拍著胸脯表示:老婆的話就是聖旨,你說什麼我都聽,保證完成任務。

才堅持了不到兩天,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A爆發了,情緒激動地大吵了一次,怒斥他沒有責任心,對自己和後代不負責,也絲毫不在意她的感受。

面對A言辭激烈、毫不留情的斥責,老公沒有半句還嘴,默默等A發完火,心疼地抱住了她。

為了表示悔恨和決心,還特意寫了保證書。

但這個保證,生效不足一周,老公的「惡習」又開始發作。

就這樣,反反覆復,無休無止。

終於,A疲憊了。細細回憶起來,這兩年里,老公對她幾乎有求必應,但類似這樣,只是「應允」,無法「應驗」的時候,真不少。

要麼忘記,要麼拖延,承諾補給她的婚紗照,一直到離婚都沒有實現。

「答應我的事情,為什麼總是做不到,這種感覺太糟糕了,我覺得他是故意的。」

「明明是個老實人,撒謊都會臉紅,可是我卻對他喪失信任了。」

在這個故事裡,A感受到的敵意,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狡猾地喬裝打扮了一番,變成了「被動攻擊」。

2.

詭異的憤怒

被動攻擊,也是表達憤怒和攻擊性的一種方式,特點是消極、惡劣、隱蔽。

比如,親密關係里,有人一言不合就不回消息不理人,也不表達情緒,無比冷漠;

比如,朋友之間,有人看上去和藹可親,可時不時棉里藏刀,讓人渾身不舒服。

你以為是自己多心,可人家正在不聲不響向你「開炮」。

它可以被有意識地利用,作為一種高級的報復手段:

精準打擊對方痛點,引起強烈不爽;

由於抓不到明顯破綻,對方還要承擔無法還擊的無力感。

聽上去,頗為陰險狡猾。

但是,因為可以被意識和察覺,攻擊是可控的。

最危險的,是受潛意識驅使的「被動攻擊」,它多了一個屬性:不自知。

A的老公就是如此。

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攻擊A,更不知道為啥以及何時攻擊了A。

哪怕是A找他對質「你為什麼一直這樣,答應我又食言,你是不是故意的」之時,他仍然是懊惱、悔恨卻又無能為力的。

「我為什麼要故意傷害你啊?我愛你都來不及!我也好恨自己,為什麼總是這樣!」

於是,兩人只能重新陷入迷霧重重。

而A,註定要在黑暗之中,繼續被不能確定、不能識別、不能控制的攻擊,埋伏得措手不及。

既無防禦之力,也無解決之道。

攻擊者迷惑、無助,被攻擊者恐懼、不安,所有這些情緒,最終都指向了關係的破裂

與被動攻擊相對的,還有一種憤怒方式叫做:毀滅式爆發

就像蓄力大招一般,平日里積攢的憤怒,在一個扳機點扣動下,一次性發泄出來。

例如很多新聞中滅門案的兇犯,平時都是「老實木訥、不善言辭、彬彬有禮」的「老好人」。

但他們往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3.

不被祝福的攻擊性

弗洛伊德認為,性和攻擊是人類的兩大基本慾望和驅力。

所以,沒有沒脾氣的「老好人」,只有壓抑了脾氣的「假好人」。

這些被壓抑的能量不會消失,而是進入潛意識,以更醜陋的、不易被察覺的方式發泄出來,要麼成為「詭異的憤怒」,攻擊別人,要麼成為「莫名的抑鬱」,攻擊自己。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不敢表達憤怒的人比比皆是。

為什麼對於他們而言,表達憤怒如此之難?

追溯到童年時期,先來還原一個常見的場景。

一位母親正在大聲斥責自己的兒子,原因是他最近很不聽話,不僅學習一落千丈,還經常跟他們「對著干」。

比如,越是讓他寫作業,他就越是偷偷打遊戲,越是催他快點洗漱去上輔導班,越是拖延遲到,越是讓他早點睡覺,越是看電視到十一二點。

孩子又委屈又無奈,多次欲言又止。

終於,他鼓起勇氣打斷了媽媽:你們管得這麼嚴,我都快透不過氣了,還天天嘮叨,真的很煩啊……

話音未落,母親就情緒激動起來:你還敢頂嘴了?我們管得嚴是為你好,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孩子低下頭,不再說話。「我的第一道童年陰影,是我媽」

母子之間的日常互動模式若是:母親強勢,而孩子的攻擊性不被「祝福」。

那麼會讓孩子產生兩種主要體驗:

表達攻擊性是災難性的

表達憤怒和不滿之後,會惹來媽媽的責罵和反擊,面對媽媽的敵意,孩子面臨巨大的被拋棄感,這是致命的恐懼。

表達攻擊性是羞恥和罪惡的

媽媽激烈的情緒,讓孩子覺得在進行攻擊之後,媽媽是脆弱而破碎的,這會激起孩子深深的罪疚感。

於是,不僅不敢表達攻擊,也無法習得處理憤怒的方法,只能任由其在潛意識堆積,出現被動攻擊的苗頭。

當這種糟糕的客體經驗被內化之後,複製到其他人際關係中,長大以後,孩子就成了「A的老公」或其他沒脾氣的「老好人」。

任何時候,都覺得表達攻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無法完成整合:要麼努力迴避它可能帶來的萬劫不復,實在控制不了了,乾脆來一場大爆發,直奔萬劫不復。

並且,由於攻擊性不僅表現為原始的憤怒情緒,還與升華後的競爭、賺錢等能力相關,甚至影響到生命力的舒展,一併被壓抑的結果很可能是換來一個憋屈、無聊、荒蕪的人生。

4.

憤怒的正確打開方式

重新建立一段關係、獲取新的客體經驗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足夠幸運地遇到一個好的伴侶、好的親密朋友,或者,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又足夠專業的諮詢師。

在新的關係里,你的憤怒和攻擊被允許、被抱持,原來自己不會被拋棄,對方不會破碎,關係也沒想像中那麼不堪一擊。

甚至,他還能看到憤怒背後的情緒,那種無力、脆弱和恐懼,並給予深深的理解和共情。

慢慢的,這些體驗被消化、吸收之後,就在舊的模式里長出了新芽,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tips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勤加練習。

保持覺察

憤怒是個預警信號,意味著有人正在入侵你的個人邊界,就像皮膚正在被劃破一樣。

比如,當被人強迫要求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內心的抗拒、焦慮、屈辱、痛苦等各種情緒攪成一團,憤怒感就產生了。

因為自己的世界被喧賓奪主了,喪失了自主權。

嘗試去和這個不舒服的感受呆一會兒,看見、感受和尊重它的存在,而不是立刻去否認、屏蔽和忽視。

表達感受

接下來,試著去用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把這個感受說出來。

安全有效,是指語氣平和,且不帶評判。

「也許你很期待我這樣做,但說實話,我不喜歡做這件事,這讓我很難受,也很憤怒。」

這樣能讓對方關注到你的感受,而不被敵意的態度或話語激怒,就此陷入無效混戰;同時會感覺到你的邊界是堅固而有力的,從而退回到合理的位置。

這樣,新的空間就被創造出來了。

提出需求或建議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避免下次侵犯或者協商解決衝突的方式。

「我做不到一周五次鍛煉,請你以後不要再這樣要求了。」

「但是,一周2-3次也許可以試試。」

當然,這些練習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強勢的關係里,可能要承受一系列衝擊:人設的崩塌、對方的失望、自己的恐懼。

但是,也會獲得一些令人欣喜的禮物:更強大的自我、更舒展的感受、更健康的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有個建議:你最好只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願我們都能暢快、自如地表達憤怒和攻擊,享受酣暢淋漓的人生。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作者:MISS薔薇

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註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繞過吳尊的「煩」,何雯娜的「虐」,我被這對搞笑夫妻「暖」到了?!
你嫌棄多年的老公,身上藏著你不敢面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