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總是覺得自己長得很醜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心理學:總是覺得自己長得很醜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女孩兒說自己「怎麼這麼胖啊」、「我好黑啊」、「我好醜啊」之類的話,明明每天擦著價格高昂的護膚品,160的個子還不足100斤。

當然,我們知道她們並不醜,她們也知道自己其實並不醜,更多的只是想得到別人的一句「你這麼瘦胖在哪裡了?」、「你都丑了我可怎麼辦啊」這樣的溢美之詞來滿足虛榮心罷了。

可是,有一部分人,雖然擁有著中等或者優等的面容,卻發自內心認為自己外貌醜陋的。

這類人,都正遭受著軀體變形障礙的困擾。

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概念,它在1987年被美國精神病學會寫進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從屬於強迫症這一類型。

相應地,與「密集恐懼症」這樣尚有爭議的概念不同,它確實是一種被明確的,專業的,被認可的心理疾病。

據統計,全世界有2%的人患有這種疾病。

患有軀體變形障礙的人,總會幻想自己身上有一處或者多處缺陷,並無時不刻都在關注著它。但這些所謂的「缺陷」並不會被外人察覺,甚至都不算缺陷,比如鼻子有些大,臉上有顆痣等等。

而且在發病的過程中,出於對外表的考慮,個體會一直重複某些行為,比如:通過不停地照鏡子來觀察自己、過分地掩蓋缺陷、抓撓全身等。

更有甚者,會不斷詢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是出現重複性心理活動,比如經常把自己的外貌和街上的海報,模特,明星相比較。

這種過度關注對個體的社會功能、職業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造成了顯著的困擾或損害。

許多人也許會在前兩條中找到共鳴,然而並不用對號入座。

因為事實上,真正能辨別是否患有軀體變形障礙的是第三條標準,那就是對於外貌的煩惱是否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產生了影響。

不少人可能都為自己相貌的缺陷煩惱過、痛苦過,但正常人還可以客觀評價自己的長相,知道自己的長相屬於哪個水平。並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社交。

真正的軀體變形障礙患者則會把自己的外形缺陷放大,並出現焦慮和強迫的癥狀。

他們往往會做出強迫性整容、將自己的外形和舉止以第三視角來審視,以及強迫性懷疑他人注視自己等不適應行為。

有人可能會覺得,既然外貌不完美是軀體變形障礙患者痛苦的來源,那麼按照自己的想法整容或者美容後不是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即使在接受整容手術之後,絕大多數患者的焦慮癥狀也依然無法得到緩解,甚至反而加重。因為他們質疑的不是之前自己外貌,而是自己的外貌,只要是自己的,煩惱就依然存在。

對自己外貌的懷疑和貶低使他們的生活陷入混亂,並且這些行為和想法也難以得到控制。

與其說軀體變形障礙患者痛苦的是自己的外形不完美,不如說真正使他們痛苦的是在大腦中揮之不去的、那些對自己外貌強迫性的批判。

這種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人格:

第一類是強迫性人格,不停地照鏡子或者挑剔皮膚,這些行為是對強迫性想法的反應,為了減少焦慮情緒。

第二類是依賴型人格,主要是通過化妝或者詢問他人的意見來減輕令人痛苦的情緒發生。

第三類是迴避型人格,病人常常迴避社交活動,害怕別人說自己丑。有明顯的不安全感,很多患者因此都處於單身患者離婚獨居狀態,他們覺得很難開始和維持一段關係。

在正常人當中,「我很醜」這種想法也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外貌的低認同達不到「軀體變形障礙」這樣的嚴重程度。

如果經常這樣想的話,個體通常要面對不自信、不自尊、缺乏安全感的困擾,他們也會有更高的幾率出現焦慮、抑鬱等問題。

比如,有些學生會因為擔心別人關注自己的外貌而不敢在課上發言,有女孩會因為別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而做出行動。

雖然外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審美卻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社會和家庭都應該重視審美的培養,注重孩子身心的發展,注重提高對精神面貌的欣賞,不要讓形象成為了身心的全部。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High intelligence and high EQ》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常說這5句話的人,表面上是為你好,其實是在操縱控制你
心理學家:太過聰明,有三點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