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教」&「育」:保持獨立思想,最要質疑教科書

「教」&「育」:保持獨立思想,最要質疑教科書

現在的教育讓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處於競爭之中(深度)

北大教授渠敬東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1

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1

身體的健康

第一,身體的健康。我的一個本科學生,一個學期11門課,做了34篇作業,他能健康嗎?要是換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

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

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里,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

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剛才各位說的經驗,我真不覺得是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2

心理的健康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

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有一個學生去芝加哥大學念書,臨走之前我跟他聊會兒天,他說老師我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醫生,我說你為什麼看心理醫生啊?他說我也沒什麼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因為我們整個學校沒人跟我說話。

今天,孩子們是很孤單的,孤單疏離的人不能集聚周圍人的能量,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力量,如何會成就自己呢?

3

精神的健康

第三,精神的健康。

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

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舍我是誰的勇氣和擔當。

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2

現在的教育讓每個人在每個時刻

都處於競爭之中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

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我們的績點制度讓學生在每一個課程、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哪有談戀愛的時間,哪有發獃出神的時間,哪有到哪個地方溜達溜達的時間……

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從幼兒園開始上輔導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範化。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

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里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你願意在這個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

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

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那就像吸大麻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3

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

我最後想說的話,可能校長們聽了會不高興。

我想說的是,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都是「異想天開」

國家教育機構掩耳盜鈴,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減什麼負了,學校裡面快樂成長,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不進班怎麼辦?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

所以,我覺得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里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當我們學生在中小學校中不斷降低培養目標,我特別心疼,這是國有資產流失啊。

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

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份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里,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

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

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4

真正的教育要回歸單純樸素的心

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最後交到大學老師的手裡,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

孩子們長期經歷的這個過程,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麼神聖,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並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而是在於你在一個好的學校里,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範和崇敬的榜樣

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

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托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

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馮唐:不作惡,開心,自己養活自己(發人深省)

文| 馮唐

在生命里越早見到的人,隨著生命的進程,再見的頻率越小。工作同事,至少一周一見。大學同學,三個月、半年一見。中學同學,兩三年一見。

上次和中學同學見面,有些人已經不止十年沒見。老胡原來是我的小組長,輪到我們小組打掃衛生的那天,他負責分配工作:誰掃地,誰擦地,誰倒垃圾。畢業之後,在我們班所有同學之中,老胡第一個從事金融工作,用錢掙錢,他對匯率和北京房價的判斷永遠比那些著名經濟學家準確;他第一個結婚,找了一個長得像觀音的姑娘;他第一個生孩子,是個男孩兒。老胡曾經非常得意地和我們說:「我兒子非常壯實,五歲時就追著打我。

這次中學同學在火鍋店見面,我匡算了一下,老胡的兒子應該在二十歲左右了。我和老胡說:「國家政策開放二胎了,你還不再要個孩子?」

老胡回答:「不要了。太累了。兒子十九了,還追著打我,學習不好,我太累了。」

「兒子學習不好,你累什麼啊?」

「兒子抑鬱症了,純宅,社交恐懼症。他查看了全球一百多個大都市,認定,這個地球上只有東京這個城市適合人類居住。他要我給他買房子,房子所在的樓不能超過兩層,一層或兩層高的獨棟都可以,但是不能拿什麼六層、七層的房子湊合。不去大阪,東京房價貴出大阪六倍是有道理的。兒子說,如果東京住習慣了,就滿足父母和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的要求,在東京找個大學上。」

「你兒子能在東京自己生活?」

「兒子對於自己有切實的理解,他說了,他自己無法生活,他要求他媽去東京陪他。」

「如果你不答應他呢?不給他在東京買獨棟屋,不讓他媽,也就是你老婆,去東京陪他。」

「他就不上大學啊!甚至,他可能會去死啊。」

「那你為什麼不能就讓他去死呢?」

「精神科醫生說,不能刺激他啊,他是個病人啊。」

聊到這個時候,火鍋已經吃得很熱鬧了,一瓶茅台也快喝完了。我索性更坦誠一點,接著問老胡:「咱們理論推演一下哈,如果你兒子五歲的時候追打你,你追打回去,讓他知道世界其實是有某種秩序的,他現在還會追打你嗎?如果你兒子十歲之前狂要的東西,你有理有據地拒絕,讓他知道諸事無我,他現在還會逼你買東京的房子嗎?」

「他上學很苦,總是學習不好。爺爺奶奶把他安排到了北京最好的小學,然後最好的中學。他一直在班上排名倒數第一,回家總是哭,我覺得應該多體諒他一點,多滿足他一點,他太不容易了。他經受的這些痛苦,是你們這種學霸體會不到的。」

我忽然意識到,老衚衕學在孩子上犯了成年人常犯的兩個錯誤:所謂生活上太多縱容,所謂事業上太過要求

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我腦子中一直在想,一些了不起的年輕人(比如蓋茨比)第一個需要明白的是:「你即使盡了全力,即使有了全部的運氣,即使做到最好,你還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切,甚至一個女子,甚至一個夜晚的安寧。」

延伸想,一些了不起的老人(不舉例了,那些曾經佔據雜誌封面和報紙頭條的)第一個需要明白的是:「你即使盡了全力,即使有了全部的運氣,即使做到最好,你還是躲不開厭倦。你很難像以前一樣渴望和狂喜,在死亡迎接你之前,厭倦會陪伴你很長。」

再延伸想,一切小孩子第一個需要明白的是:「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哭鬧得不到一切。」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第一點,就是讓孩子們明白: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一切,世界不是圍繞你來旋轉的,儘管你偶爾有這種錯覺,你最好平靜接受這一點。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第二點,就是和孩子們說好,不必成材。人生三個基本目標:不作惡,開心,自己養活自己。如果能達到,就是很好的一生。

老衚衕學說:「如果把這人生三個基本目的說給我兒子,他會問我:如果人生第一個基本目標和第二個基本目標產生矛盾,怎麼辦?如果我只有作惡才開心,怎麼辦?」

北大王立新:保持獨立思想,要質疑你的教科書!!

王立新:保持獨立思想,要質疑你的教科書

王立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

本文為王立新教授在北大歷史系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做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開學典禮。我到北大已經18年了,這是第一次參加開學典禮,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這樣的場合通常要講講歷史知識的重要性、歷史學的功用。我記得閻步克教授幾年前曾在這樣的場合談論過這一話題,討論史學對人類生活的意義,閻老師講話全文在網上都可以找得到。剛才羅新教授的致辭也涉及到這一主題。我沒有閻老師和羅老師講的好,今天不敢講這個話題。

我想跟大家討論另一個話題:如何成為優秀的歷史學者。

今天在座的有八、九十位研究生和博士生,你們中的很多人要成為歷史研究者。在座的六十多位本科生即使未來不從事史學研究,但也要經歷四年的史學訓練,因此都可視為廣義的歷史學者。

那麼三到四年的北大生活如何度過?如何成為優秀的歷史學者?我的答案很簡單,做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這是一個強調思想遵從和統一遠勝於思想自由和多元的時代,這是一個學者的良知遭受權力和資本雙重擠壓的時代,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稀缺的時代,這更是歷史成為「百依百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用來裝潢盛世和訴說偉大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格外需要不盲從的、具有獨立思想的歷史學家去重建真實的過去,去破除瀰漫在我們歷史觀中的種種神話,去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要到哪裡去」這一中華民族當前面臨的最核心問題。

這也是信息爆炸、史料獲取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容易的時代,過去那種依靠發現新史料和壟斷稀缺史料來成就歷史學家的局面已經難以為繼,互聯網的發展已經使幾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史料面前人人平等。

在這種學術研究越來越民主化的形勢下,歷史學家更多地靠思想和智慧而不是史料佔有的多寡來取勝。思想決定著史學家的職業前途和學術聲望。

歷史學是以經驗事實來闡釋思想的學問。

歷史學家不僅要描述歷史過程,更重要的是解釋歷史過程、挖掘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次的動力,特別是思想動力。

古希臘歷史學家戴奧尼西(Dionysius)稱「歷史學是一種以事實為訓的哲學」(History is philosophy teaching by examples)。司馬遷稱自己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裡的「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實際上帶有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的意涵。20世紀的英國歷史哲學家科林伍德則更是直截了當地稱「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他認為歷史過程不同於自然過程,是一個行動的過程,而行動是由思想支配的,「歷史學家不能僅僅關心事件 ,而應關心事件背後的思想。

只有發現了歷史行動的思想 , 才能說歷史地解釋了事件。」因此,「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同時,歷史敘事離不開歷史學家的思想,歷史學家把自己的思想帶入到歷史解釋中,使枯燥的史料具有了意義。

思想是照亮幽暗的歷史檔案庫的明燈。沒有思想,史料不會說話;沒有思想,歷史沒有意義。因此,歷史學家也應該是思想家。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要培育和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用胡適的話說,就是「要在不疑處有疑」,「不以他人的思想為思想,他人的信仰為信仰」。

歷史沒有終極的解釋,也沒有唯一正確的解釋,歷史的解釋是多元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競爭的。要質疑你的老師,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並不總是正確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要質疑你們的教科書。

到北大後你會發現,你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學到的很多歷史知識是錯誤的,你過去深信不疑的歷史信念是建立在虛假的事實基礎上的。

要保持獨立的學術人格,不屈從於權力,更不能獻媚於權力。

愛因斯坦曾說,是人格而不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在歷史學領域,學術人格更加重要。人文學者,特別是歷史學家不是為某一黨派工作的,不是為政府工作的,更不是為領導工作的。

歷史學者是秉承自己的良知和信念為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工作的。他(她)追求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讚揚而不是官家的認可,更不是領導的批示。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曾言:「經濟學家是為同行們的掌聲而工作,而政府的認可則是意外的驚喜。」經濟學家尚且如此,歷史學家更應如此。

要廣泛閱讀,選修或旁聽其他院系的課程。

其他學科的知識能擴大我們的視野,啟發我們思考,提供史學缺乏的概念和分析工具,給思維過程注入思想的元素。

好幾位高年級的同學跟我說,聽了其他院系的課程才知道歷史系課程有多麼精彩。儘管如此,我還是鼓勵大家去選修其他院系的課程。

要勤于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和知識爆炸、各種誘惑層出不窮的時代,一個全民患有微信疲勞症的時代,能沉下心來思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奢侈。

不要讓自己忙於接受各種信息、傳遞各種信息,而沒有時間來思考這些信息。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台灣大學有一口大鐘,是為紀念台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而建的,傅斯年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北大的校友。該鐘每天只敲21下,而不是24下。

為什麼?因為傅斯年說過一句話:對台大的學生來說,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不管其他系同學怎麼做,我希望我們歷史學系的學生能每天用3個小時沉下心來進行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思想。

做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來不確定的人生。大學教育不同於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為已知的未來做準備:你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所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目的的訓練。

而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未來實際上是很不確定,大學教育就是為這種不確定的未來做準備的,它是一種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即思維方式、眼光、視野、智慧和人格的培育,歷史學能提供這樣的教育。我們走出大學校園後至少還有六、七十年的人生歲月,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可以使你終身受益,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和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在迷茫和糾結的時候保持冷靜和從容。

我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在離開北大校園的時候,身上都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這就是思想的力量。

最後祝福大家在北大的學習生活愉快而充實,北大歷史系必不會讓你思想貧乏。

謝謝大家!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羊羊 的精彩文章:

15幅頂級哲理漫畫,看盡人生百味
《易經》:悟透二十聯,勝讀十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