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原來菩提心蘊含如此多的道理

原來菩提心蘊含如此多的道理

何謂菩提心

在說出離心時說到: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凈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印光法師在文鈔中,盛讚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其中「真為生死」四字,即是指出離心。今天學習要訣的第二句:發菩提心。

在整個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發出離心和菩提心。

出離心是解脫之因,

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打比喻來說,出離心如同火箭的第一級推動力,能把我們送到解脫道上;菩提心猶如第二級推動力,最終把我們送至佛地。可見,在解脫成佛的路上,出離心和菩提心相互資益,缺一不可。

何謂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漢譯為「覺」,即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菩提的智慧。根據三乘聖人所證智慧的深淺不同,分為聲聞、緣覺、佛三種菩提。其中,佛菩提為無上究竟,所以稱為無上菩提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華嚴經》云: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

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

《華嚴經》這段比喻,形象地說明了菩提心具有:

出生佛法、長養善法、

承載萬物、洗滌煩惱、

所行無礙、燒一切邪見;

薪等無量無邊的功德,

包含了大慈大悲、大智大願,

本質上即是佛心。

世俗菩提心

菩提心通常分為兩類:

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勝義菩提心。

所謂世俗菩提心,指凡夫眾生在生死相續中,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又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的「願」是願望、目標,也是動力。我們發心成佛,這是目標,就是願菩提心。常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是願菩提心。

學佛須從發願開始,天天練習發願,在我們的相續心中,願望就會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堅固。久久就會變成一種強有力的牽引力,到那時候我們才算髮出來世俗菩提心。 單單確立了成佛的目標還不夠,要想成就佛果,一定要積聚成佛的資糧。

聽聞、思惟、實踐佛法,廣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都是屬於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如鳥兩翼,如人雙足,缺一不可。

願能導行,行能堅固願力,願行相資,方能實現「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目標!

既然我們正在學習發菩提心,不妨就從世俗菩提心開始,每天練習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大願,進而以願導行,共同積聚圓滿菩提的資糧。

讓我們一起發願:

我願堅定信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我願充滿熱情,踐行菩提諸事業;

我願積極擔當,發揮人生之價值;

我願不怕吃苦,心無懈歇勤努力;

我願永遠堅持,諸佛所行我亦是。

勝義菩提心

我們簡單了解了什麼是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分類。第一類是世俗菩提心,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菩提心的第二大類——「勝義菩提心」。

我們已經知道,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說過的,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發願成佛,並願朝著成佛的方向去努力,真實學修、踐行六度萬行,是從事上說的。

勝義菩提心,就是要從理上明白真心佛性。要知道法界一切眾生、法界一切境界,都沒有離開真心,「信解諸法,皆如幻夢」。

發菩提心有二

一是行願菩提心,就是隨事而發心;

一是順理菩提心,又叫做勝義諦菩提心。

此二心都發,才是具足的菩提心。

也可以這樣理解:世俗菩提心是從事相上來講,是以四弘誓願為體;勝義菩提心從理上來說,安住於實相理體,成就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行願。因此我們說,世俗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的功用,而勝義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的本源。

勝義菩提心雖說不是身處凡夫位的我們所能企及和發起的,但我們可以先練習發世俗菩提心,不斷積累福慧資糧,斷煩惱開智慧,最終發起勝義菩提心,徹證佛法的真諦,得大自在,廣度眾生!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自己融入小溪。有了同學,就有了相互鼓勵;有了同學,就有了歡聲笑語。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自己融入江河。有了團隊,才有力量;有了團隊,才能更好地策勵自己。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自己融入大海。大海的力量,讓我的生命永不幹涸。慶幸我是一名佛子,我願意投入偉大的菩提事業,緣眾生髮心,令福德增長;為眾生奉獻,是收穫成佛的資糧。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卻;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我願和大家,在佛法的大海中遨遊;我願和大家,汲取菩提心的滋養;我願和大家,珍惜菩提心妙寶;不管人生道路上會發生什麼,都抹不去我們自信的微笑。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經中說,菩提心是入道的要門、成佛的種子,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入道要門

凈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告訴我們: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成佛種子

出離心是解脫的因,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普賢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凡夫之所以能夠成佛,除了內因本具佛性之外,是少不了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不去利益眾生,就沒辦法圓滿福慧資糧。因此,眾生就是我們的良福田,在田地中播下菩提心的種子,一定會結出佛果菩提。

功德廣大

《印光大師文鈔》記載:昔有一沙彌隨一尊者行路,沙彌忽發自利利他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願,尊者即令其前行。沙彌後忽轉念,眾生若是之多,如何度脫得盡,不如自利為得,時尊者即令其隨後。沙彌忽又轉念,仍當度脫眾生,尊者復令其前行。沙彌異而問之,尊者曰,爾初發大菩提心,即是菩薩。我雖羅漢,乃系小乘,故請爾前行。繼爾退菩提心,則我乃聖人,爾乃凡夫,理應在後。後爾又發菩提心,故仍請爾前行。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何時何地,乃至一念發菩提心度化眾生,阿羅漢聖者都會隨喜讚歎,更何況諸天護法善神,哪能不擁護呢?菩提心被稱為「善中之王」,我們要想開發生命的最大潛能,發揮人生的究竟價值,乃至圓滿佛果菩提,是非發菩提心不可的。

引用的一首偈和大家共勉:

發心證果二無別,由是中間發心難,發心非難難常繼,常繼方便應當說。

怎樣來發起菩提心

我們已經簡單了解了發菩提心的原因和廣大功德。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發起菩提心呢?

四心具足 真正圓滿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有四種發心,如果都能夠做到,才算真正圓滿發了菩提心。哪四種發心呢?

第一種發心,正發菩提心。

文中說道:「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這是說,正發菩提心有三個條件:

一、不求現世名聞利養和後世人天果報。

二、具足出離心,「唯為生死」。

三、發菩提心,「為菩提」。

第二種發心,真發菩提心。

文中說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這是說,真發菩提心,就要離開虛偽。

一、要有真實成佛利益眾生的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菩提心的內涵。

二、具備堅固不退的心,即「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也是我們常說的,「假如熱鐵輪,於我頭上旋,終不因此故,退失菩提心。」

因為知道眾生在六道受苦,而六道眾生無一不曾為我們的父母。決定度他們成佛,不論成佛的路有多遠,不論眾生多麼難度,為了讓一切如母之有情得到究竟安樂,一定要堅持到底。這才是真發菩提心。

第三種發心,大發菩提心。

文中說:「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大」指願大,一者度盡一切眾生。只要有一個眾生沒度盡,我的願就不會窮盡;二者直至圓滿佛果,我的大願才算完成。

第四種發心,圓發菩提心。

文中說道:「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是說,發心到究竟處,不見一法離開心而別有。所謂的眾生、佛道都是自性本具的,沒離開自心。而心是找不到相貌的。因此,以虛空之心來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如此發心才合乎於本性,故名圓發菩提心。

以上簡單介紹了四種發心標準。有了標準才不不會落入邪心、偽心、小心、偏心。我們懂得了怎樣發心,就要在生活中去落實。

善用其心 隨事發願

印光法師倡導佛弟子常誦《華嚴經·凈行品》,依於經中所說,舉一反三,隨事發願。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凈行品》中文殊菩薩告智首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意思是,如果能夠善於用心,一切往道上會,就會收穫各種殊勝微妙的功德。

善用其心,隨事發願,這就是修行的方便和下手處。若能一切時處念念不忘眾生、心心直趣菩提,所做的一切皆可與道相應,都是成佛的資糧。

發菩提心 不忘自度

很多年前,香港聖一老和尚在世時給我寫了一句話:發菩提心度自己。通常,順向思惟是發菩提心「度眾生」,怎能發菩提心「度自己」呢?然而我聽到這句話,當下似醍醐灌頂,心想:真發菩提心就要破我執,不放下所謂的「我」,怎麼能真正自他二利呢?

由此感嘆,學佛之語容易,行佛之行就難了。發菩提心,不要忘了度自己,不要忘記度眾生!真可謂:

隔山隔水不隔情,一句彌陀心相通。借事練心戒急躁,善願遍施諸有情!

哈爾濱極樂寺所發布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內容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文中內容不代表我寺觀點。分享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樂法雨 的精彩文章:

靜波法師:打破修行中的錯覺
靜波法師:學佛解脫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