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那些生活過得好的人,大多很不要臉

心理學家:那些生活過得好的人,大多很不要臉

Nielsen公司最新一組的研究數據表明,美國社會的年輕人時常瀏覽的網站,九成以上都是社交型網站。

由此可知,美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強烈的社交屬性。

他們熱愛社交,喜歡曬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別人身上的各類事情,他們很看重自己在社交平台的形象,或許會扮出喜歡某種樂器的樣子,抑或是發出自己正在健身的圖片,哪怕他們很久都不去一次。

種事情實際上有意義嗎?

事實是,那些日子過得好的人,大多很不要臉。不管你是否承認,他們「勇敢」「堅定」,絲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他們認為「不要臉」更像是褒義詞。

前段日子,流浪大師沈巍爆紅,大家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光是流浪漢和國學大師身份的交疊,更是那種超脫,不在意世俗偏見的生活方式。也許,正因他活的「不要臉」才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放眼現代社會,太多的人為了臉面活著,尤其是那些敏感的人,很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其實別人並沒有注意到他,可是他們卻總是糾結自己的表現是否恰當。

鈍感

一方面,他們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缺少「鈍感」。

鈍感是一種心理學概念,鈍感越高,代表著反應越遲鈍,敏感度也就越低,思維更加理性。生活里,成功人士通常具有強大的鈍感力。

其實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就是,能成功的人不僅努力,還「不要臉」。

生活和工作里過於注重自己的面子,相當於為自己設下束縛。學會「不要臉」是女孩成長曆程中重要的一課。

麵皮太薄,女孩子總會因為別人的看法改變自己的形象,偽裝最真實的自我。

可結果呢?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卻仍是沒獲得想要的結果。

「不要臉」會讓你收穫一份洒脫,我們活著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迎合別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價值的,我們的優秀也無需建立在他人的認同下。

不要臉並非是沒有尊嚴,「不要臉」的人往往敢說他人不敢說,敢想他人所不敢想。這何嘗不是勇敢的表現?

怎樣做一個不要臉的人?

學會說「不」

懂得反抗

不糾結於不理解自己的人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拒絕是放下面子的第一步,但很多人都難以做到二點和第三點。

武漢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做了關於犯罪心理的調查,最後的結果令人震驚:世上最完美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乖巧懂事的人。

教授講了一個真實事件,有一個男性性癮患者,時常無法控制自己去騷擾女性,那次他在電梯上遇到一個看著溫柔淑女的女孩,他起了歹意,緩緩湊了過去。

在他即將碰到女孩的時候,這個看似文靜的女孩居然大聲呵斥道「別碰我!」這一罵使他收回了手。

因「討好型人格」上過熱搜的女作家蔣方舟說過一句話:任性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並非嬌氣、玻璃心,它是野,有野心,性子野,敢於說「不」。

對於不善良的人,我們要學會反抗。

不少現代女性都選擇不結婚或者晚婚,可是多數人都會給他們並不友好的評價,他們沒法理解女人怎麼能不成家生子。對這些評價,她們難道需要感到難堪嗎?

絲毫沒有必要。

我們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有資格尋求自己的人生,或許連父母都沒法理解你,但我們並沒有危害到別人,別人又憑什麼評價我們的生活呢?

如果為了不與別人產生矛盾,就選擇忍,那麼你又拿什麼維護自我界限?

親人不尊重你的想法,伴侶對你提無理要求,上司不停壓迫你。在這個社會,不理解你的人太多了,如何解決?怎麼面對?

學會「不要臉」 的與他人產生衝突是有效地解決方式。

通過衝突,別人會明白你也是有脾氣有底線的。衝突會讓你看清自己的需要,也會讓別人知道你真正的想法。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不要臉」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是讓你堅定保衛自己的底氣和自信。

「不要臉」並非沒有節操、沒有底線,而是一種自信的表達方式。

嘴可以照舊沉默不語,可心裡的傷口不會因忍耐就不復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想看清一個人的內心,只需要看看他的購物習慣就夠了
致二十多歲的女生:請遠離你身邊那些,「隱形油膩」的中年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