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空難發生前一瞬間,飛機上的人都是什麼心情?你可能想像不到

空難發生前一瞬間,飛機上的人都是什麼心情?你可能想像不到

飛機作為現代人出行的一種便捷方式,越來越受人們的追捧,但是今年年初,偉大的球星科比發生空難意外死亡的消息讓無數球迷陷入了悲傷。

此次空難事故再一次讓人們開始質疑飛機的安全性。

事實上,人們坐飛機的次數遠遠小於乘汽車的次數,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車禍在發生,飛機的事故率反而顯得不值一提。

但對於患有恐飛綜合症(Aerophobia)的人來說,乘坐飛機出行就是對他們的一種考驗,每次在飛機上他們都會感到緊張和焦慮。甚至出現渾身發抖、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生理反應。

社會心理學家卡尼莫(Kanimo)將這種現象看作「易得性社會知覺偏差」,這是人類典型認知障礙的一種。

出現這種認知障礙並非意外事件,由於社會上經常有大量的關於飛機的負面新聞。

只要某地發生了飛行事故,新聞媒體會加大肆渲染事件的嚴重性,這就給一部分人留下了深遠的恐怖印象:乘坐飛機出現事故幾乎就是九死一生。

而空難事故每次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這種恐怖印象也在被反覆論證,這也導致部分人更加抗拒乘坐飛機了。

以上都是沒有經歷過空難但卻心懷恐懼的人的心理活動,那些真正經歷過空難的人,在事故發生前一瞬間他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在2019年的國慶檔電影《中國機長》中,我們身臨其境般地體驗了空難發生時每個人緊張的心情。

四川航空3U8633 的機長劉傳健在短暫的13 秒內就做出了正確的應急處理,他在 4 秒內戴好氧氣面罩,在一片混亂中尋求救援,並依靠目視水平儀,手動操縱飛機從萬米高空緊急下降,全程都保持了高質量的操作和冷靜的心態。

但是飛機上的乘客卻難以保持冷靜,在飛機顛簸的過程中,最開始大家都很茫然,只能按照乘務員的指示戴氧氣面罩,大部分人都驚嚇到說不出話來。

隨著飛機的失控,人群中出現了慘叫聲,孩子們開始大聲啼哭。這段時間變得格外漫長,有人說這是自己離死亡最近的一次,一種絕望的痛苦蔓延了整個機艙,或許這是很多人的真實反應。

應激反應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空難發生前一瞬間,人們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

與一般的情緒狀態的區別在於,應激是人們在某種意外環境刺激下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有心理學家提出應激反應的過程包括警覺、阻抗和衰竭三個階段。

當乘客意識到周圍的異常情況時,他們首先會進入到應激第一階段的緊張狀態,他們會出現呼吸急促、瞳孔放大、等生理變化。然後人們會產生阻抗心理,他們拒絕接受正在發生的這一切。

最後他們不得不承認事情越來越糟糕,這讓他們陷入了掙扎、絕望與傷心的感受中,直到衰竭。

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感到大腦空白,甚至會由於極度恐懼感到眼前一片昏暗。

戰鬥或逃跑

在一般狀況下,人們對於突發事件會產生戰鬥或逃跑的本能反應。

比如,在遠古時代,人們遇到猛禽時,會立刻做出反應,在搏鬥和逃跑中做出選擇。

但在飛機上,人們的本能反應機制受到了客觀環境的阻礙。這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因為飛機的運行狀況無法因為自己而改變,他們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

而對環境的「安全感」與「控制感」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當飛機即將墜落時,人們安全感直接崩塌,陷入徹底的絕望。

雖然空難的發生不會持續太久,但他們腦中會開始出現死亡前的「閃回現象」。即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一生中重要的片段,一邊回憶,一邊流淚。

在死亡即將來臨之時,他們一定會想起自己最愛的人,不論之前有過什麼不開心,這一刻都是滿滿的不舍,遺憾自己沒有機會向對方表達深深的愛意。而有些沒有來得及開口的話,沒有及時去完成的心愿,都將變成彼此永遠的遺憾。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層面來講,空難發生前瞬間,乘客的心情都處於一種極為被動的不安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再討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強烈的求生慾望。

但我們也不要過度緊張,因為飛機失事始終是小概率事件。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個人,問他這5個問題就夠了
心理學:真正成熟的人,從不輕易談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