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第一次,東北人把我整哭了

第一次,東北人把我整哭了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去年,「5萬塊在鶴崗買房」的熱搜

讓黑龍江這個小城市徹底火了一把,

可東北的寶藏地界遠不止鶴崗一處,

3月初,紀錄片《大地情書》上線,

主要拍攝於黑龍江綏化、小興安嶺周邊,

畫面絕美,

是一部難得聚焦黑土地上人情冷暖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8.5,而且還越來越高,

導演胡峰從未想過

真有人去豆瓣給自己的片子評分,

「比9分日本紀錄片《小森林》還要治癒,

因為更真實。」

「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大地情書》部分受訪者

影片拍攝了10組普通人的親情、友情、愛情,

有零下30度在松花江上鑿冰的「采冰人」,

秋天滿山遍野采山珍的「跑山人」,

身患癌症卻依舊享受舞台的二人轉演員,

說「下輩子我們倆還要做夫妻」的東北硬漢......

是一部中國版的《人類》,

也是東北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影片從2018年開始籌備、調研,

和拍攝對象同吃同喝,

「我本身不是東北人,

以前對東北的印象無非是『大金鏈子小燒烤』,

拍完片子只是覺得東北人太質樸了,

這可能也是中國人的本質,

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在片里看到另一個自己,

這樣就夠了。」導演胡峰說。

自述胡峰 編輯張銳嘉

紀錄片《大地情書》共5集,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周邊拍攝,我們選取了10組人物,從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展示東北的風土民情,講述普通人的親情、友情、愛情。

有零下三十度,在松花江上冰釣的「魚捕頭」,和為冰雪節采冰的「采冰人」;

有身患癌症的民間二人轉團體;

有秋天到森林裡采山珍的「跑山人」;

還有種水稻、種白菜,做粉條、酸菜、大醬的手藝人......

用綏化展示東北,用東北來展示全中國,是我們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導演胡峰接受一條採訪

我不是東北人,在做這部片子之前對東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樣,都是「大金鏈子小燒烤」是吧?搞笑的印象多一些。

所以當我開始接觸到跑山人、采冰人、 魚捕頭這些東北特色工種的時候,我是很好奇的,對他們來說就是十分普通的工作,我親眼看過後發現原來這麼有意思!

第一次去綏化考察就是冬天,我從來沒有見過零下30度的冰面,看到一幫采冰人,喊著號子,拉著巨大的冰塊從水裡往上拔,可能東北人會覺得沒什麼稀奇,可我覺得太震撼了,東北人的精神果然名不虛傳!

采冰隊長李春武

零下30℃的采冰人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

李春武是采冰隊隊長,冬天他帶著這幫兄弟們去采冰,夏天他們就去工地里幹活,一年到頭都是做最苦的活,出最多的力。

采冰隊每天凌晨三點,趁著氣溫低、冰凍得最牢的時候就出發了。我們去跟拍的兩天正好是冰雪節的最後工期,那天他們需要取出500塊冰才算完成任務。

可不巧的是,當天氣溫極低,冰層被凍得十分硬實,鋼鐵做的冰鑹都很難穿透厚實的冰層,眼看著冰終於被鑿開,剛剛撬開的冰縫就又被冷水凍住,一切又得重來。

然而這不是唯一的困難,要把冰塊從水中取出,必須把他們進行切分,站在漂浮不定的冰塊上隨時有站不穩掉下去的危險。

當我親眼看過采冰的過程後,再看哈爾濱那種五彩的冰雕,心情就不太一樣了,應了疫情期間我們總說的那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誰不想呆在家裡舒舒服服睡覺呢?但沒辦法,他們要養家要糊口只能出來幹活,這樣一個月下來順利的話能賺5000,隊長會按照拉冰的體積評估工作量,既然幹了,就要把這活兒干好,這是所有隊員們的決心。

那兩天里,我們攝製組每天凌晨三點跟他們一塊出發拍攝,雖然從早到晚只拍攝了三天時間,身體就已經吃不消了,更別說他們一干就是一兩個月,從凌晨三點到晚上天黑,一天到晚都在冰上,午飯就隨便吃點饅頭和鹹菜。

我給攝製組規定,必須跟拍攝對象吃住在一起,不然怎麼跟他們融入呢?白天就跟他們在冰上吃點,晚上我們請他們一塊兒吃個熱熱乎乎的飯。

下冰之後是他們最放鬆的時刻,吃上一口熱乎飯,就很滿足了。他們打趣嘮嗑,說隊長「怕老婆」,把老婆手機號設成「警察」,聽隊長講故事,還有人有才藝吹笛子唱歌,大家在一塊就自己找樂子。

采冰的拍攝雖然冷,但我沒覺得有什麼難的,只是覺得他們挺難的。跟他們相比我們根本算不上什麼。每一行都不容易,所謂「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是吧。

跑山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黑龍江的小興安嶺地區林業發達,尤其一到秋天,層林盡染,景色壯觀,每年到了這時候,當地人就會成群結隊地到山裡採集山貨,村民們騎著摩托車像開車隊一樣進山,捅猴頭、采圓蘑、采榛子、打松塔等山珍,在當地被稱為「跑山」。

范家父子以采山珍糊口,據說也是當地爬樹爬得最好的,他們家是跑山世家,家裡的爺爺都87歲了還能跑山。

相比普通山珍,他們尋找的是更加珍貴的野生松子,而松塔長在高樹的最頂端,這意味著他們要冒更大的險,爬最高的樹,是一般跑山人難以企及的。

跟他們一起進山後,我們看到70米高的大樹,完全望不到頂,原來說爬樹是認真的!

小范爬到70米高的樹的最頂端

拍攝時,父子倆剛好尋到一棵高樹,從周邊環境來看,很多跑山人都到了這裡,但都因為樹太高知難而退,我們拍攝過程中,小范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之下,徒手爬上了樹,不但要克服隨時可能掉下來的危險,還到處有馬蜂的干擾。

最終小范成功「登頂」,把樹尖的松塔擊落,父親在樹下收集到這些松塔,直接把新鮮的松塔拉到縣城的集市裡,能賣個好價錢。

父子倆離開這棵大樹前的一個細節讓人很動容,他們留下三顆松塔。給林中的松鼠以足夠的吃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傳統,也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保護。

范家一共三四個孩子,還有一個姐姐特別有出息在澳洲留學,你想一個縣城裡面,能考上大學已經不錯了,別說在國外留學,學費都是靠父親跑山賺來的,就覺得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能量真的很大。

很多人看片之後都覺得這些受訪者太樸實、太真實了,他們問我,這採訪是你教他們的,還是他們自己說的啊?我說導演哪有這麼厲害?他們都是非專業的,最普通的普通人,怎麼演得出來?

正如他們採訪中說的:「我們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點;一步一個腳印地過日子,不求大富大貴,過日子朴樸實實,一代傳一代就是這樣。」

他們在縣裡賣完松塔回到家,圍在圓桌上吃媽媽做好的一桌子飯菜,看到這一幕我突然覺得,這不就是典型的中國家庭嗎?每天自得其樂,掙的錢夠平時的花銷就可以了,也不去買好車,買大房子,這樣的生活就可以了。

他們也不是沒有見過大城市的生活,畢竟姐姐就在國外,我覺得還是對家鄉的留戀,對這片黑土地的留戀。

馬三兒在片中學猩猩

二人轉演員笑看人生

「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

我就是一老爺們兒。」

大家一提東北好像難免想到二人轉,像是東北大秧歌、酸菜燉粉條都是很經典的東北元素。

海倫市是綏化的三個縣級市之一,我們初到海倫當天,就聽說當地流派的二人轉知名度不亞於趙本山,「南有趙本山,北有趙曉波,」意思就是在東北,南邊有遼寧的趙本山,北邊就是黑龍江的趙曉波。

多方打聽後了解到了榮華劇團,一個由十幾個人組成的民間二人轉組織,排練廳也只是他們小區的倉庫改造的,觀眾都是附近的老百姓,茶餘飯後找找樂子。

第一天我們就去看了他們的一場演出,雖然沒怎麼聽懂,但氣氛十分歡樂!確實被演員的氣氛所感染,和劇團的人員一聊,竟然每個人都有故事!

趙曉敏老師在劇團中算唱的好的,很多觀眾專門為了看趙曉敏而來。舞台上精神倍兒棒,沒人看得出她實際上患有宮頸癌,每隔一周就要自己一個人搭上去哈爾濱的長途大巴,到哈爾濱的醫院化療、放療,回來再接著上舞台。

馬三兒當時患腸癌,靠上台前吃止痛藥堅持表演,每次都嚼碎了咽下去,說這樣吸收快。去年片子做好後我們同事微信聯絡趙曉敏,告訴她可以在網上看片子了,趙老師回我們:「大家都好好的。馬三兒已經走一年了。」

現在回想起來拍攝時的狀態,就是馬三兒生命的晚期。他在採訪中曾說:「要是有可能的話,我是願意唱死在這個舞台上的。」

我們心裡真是很難受的,拍攝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預感,因為他台下的狀態十分不好,腸癌晚期,但沒人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我們想片子做出來了,至少也是對他的一種紀念。

榮華劇團二人轉表演

榮華劇團部分團員

現在回頭看,我們第一天遇到榮華劇團的時候,團長劉嬸開車帶著大家下鄉演出,在車上他們又唱又跳,想起那個畫面,就覺得這是一幫多麼歡樂的人,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他們生命中最開心的時候,這種樂觀精神可以戰勝全部病魔。二人轉、民間藝術才使他們的生命得到延續。

我突然就想起了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也是一群患病的老年人開車環島旅行,完成他們的夢想。就覺得人老了還能怎麼樣呢?他們無非兩個願望,首先自己可以開開心心;第二,可以把自己的開心帶給觀眾,就像馬三兒生前在我們採訪中說的,「我現在不想讓別人看到我是有病的人,我就是一老爺們兒。」活得洒脫自在。

東北爺們兒也柔情

我們好像覺得內蒙古才有草原,但綏化當地有一個地方叫安達,正好有一大片濕地草原。

本來為了展現草原的壯闊,我們想尋找一個奶牛養殖的故事,但因為當地已經禁止放牧了,所以要另闢蹊徑,有人跟我們說當地有人養馬,我們最終找到了這兩個騎馬的小夥子。

哥倆兒好得像親兄弟似的,他們一個有女朋友,一個沒有女朋友;而馬場的主人老王,很有東北爺們的氣概,騎上馬颯爽英姿,特別男人!

馬倌老王

和老王交流下來之後,你發現他外形雖然是個典型的東北大老爺們,但內心情感又十分細膩,「我媳婦老說我,你到底還回不回家了?你跟我過還是跟馬過?你要我還是要馬?」

我就覺得這是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夫妻對話了,雖然氣不打一處來,卻又還是無條件包容另一半的愛好和工作。

影片播到老王這一段,我看很多彈幕和評論也說這就是自己朋友或者親戚的真實故事,因為他們說的就是真真正正的人話,不打官腔,展示的是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

老丁和媳婦

不光是老王,還有種水稻的老丁,他媳婦說「我覺得應該是我更喜歡他一點,要不然這日子沒法過了。」這句話背後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家長里短和互相包容;

做大醬的老趙,採訪中跟我們說:「我跟我媳婦說過,我們倆來世還做夫妻,她跟著我三十多年,沒過什麼好日子。」

兩個小馬倌都20歲出頭,沒有女朋友的看著旁邊有女朋友的說:「這一點是很讓我嫉妒!」這都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就是20多歲小夥子說出來的話,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狀態。

拍攝幕後花絮

把片子取名「大地情書」,是我們作為影像從業者,想把這部片子當做獻給普通老百姓的一封情書,也是這些普通老百姓寫給大地的一封情書,是對勞動者的讚美。

我在之前也上山下鄉拍過很多農村或者城鎮人的生活,包括雲南和江浙一帶,去拍攝的時候確實羨慕當地人歸園田居的生活方式。有時候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再去一趟,或者旅居,遠離城市的喧囂,但我不確定那樣的生活適不適合我,別說去麗江發獃20天了,可能1天我就坐不住了。

《大地情書》劇照

這次去東北拍《大地情書》,也讓我重新思考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這世界上每個人的經歷的事情不一樣,受教育程度不一樣,所處的生活條件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才構成了我們多元化的社會,所以我希望觀眾看完片子,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

希望大家看完這個片子,能在片里看到另一個自己,這樣就夠了。

一條製片人開垂直號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阿里御用設計師,5A景區買下一棟別墅來交友,朋友都知道開鎖密碼
入夏前的「小心機」,全靠它們幫我悄悄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