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所有的結局,都是一種償還

所有的結局,都是一種償還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有書思婷?·?主播?| 阿成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起中央集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帝王。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

他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但同時也因為焚書坑儒、修長城等事件被詬罵千年。

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樣,後人的詆毀是否屬實?

今天有書君為大家還原真實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堪稱千古一帝,然兩千年來,謾罵之聲不絕於耳。

為人,被渲染得是殘暴不仁,聲音似豺狼,內心如虎狼。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是這樣描述秦始皇的: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啥意思呢?

「蜂準」就是我們所說的塌鼻子(馬鞍鼻),「摯鳥膺」指雞胸,「豺聲」表明他有氣管炎。

據郭沫若推測,秦始皇可能有生理缺陷,是一個軟骨病患者。

刻薄少恩,虎狼一樣的心腸。焚書坑儒,築長城,簡直就不是人。

至於始皇的身世,更是被塗抹得淫亂、陰暗。

父親被綠,自己還被人說是母親與情夫呂不韋生的兒子。

不僅如此,母親當了太后還在後宮養小白臉,小白臉嫪毐還是個假太監,最後兩人還有了私生子。

家庭背景簡直是不堪入目。

至於這些到底是真是假,暫且不做評判,史學家們目前也無法做出定論。

那麼歷史上其他人對於秦始皇是怎麼評價的呢?

李白曾寫道: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由此可見,太白先生還是很欣賞秦始皇的。

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帝,在位三十七年,是第一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君主,堪稱千古一帝。

但他的豐功偉績卻沒有得到與之相匹配的讚美,兩千多年來一直遭後人唾罵,被稱為暴君。

焚書坑儒、修長城這三事件成為後世詬罵秦始皇殘暴的最有力證明,但歷史真的是這樣么?

焚書

我們先來看,證明秦始皇殘暴的第一件事:焚書。

「焚書坑儒」一詞出自《史記》,據司馬遷記載: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與眾文武大臣及儒生大擺盛宴,不想宴會之上大臣們之間發生爭執。

起因是以博土淳于越為首的儒生們主張恢復商周之時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等朝中大臣則表示反對,他們贊同都縣制,雙方爭論不休。

淳于越說:

「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

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

李斯直接回擊道:

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都是憑著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

況且你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

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新法卻要效法以前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

一時之間,雙方爭執不下。

最後李斯更是怒不可遏地向始皇帝進獻了歷史上著名的《諫逐客書》。

由《史記》記載我們可以推斷:

首先,焚書最初並不是由秦始皇提出,而是由李斯提出的。

而且即使在當時淳于越重提分封的情況下,始皇也並沒有責罰他,而是讓大臣討論。

焚書是後來李斯上書建議秦始皇實行的。

其次李斯上書進行焚書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當時「法教」的「一尊」地位。

禁止百家私學對法家的非議,同時也確保皇帝的威勢,禁止人們對皇帝非議。

(李斯畫像)

任何一個政權,在剛建立的時候都有統一思想的必要,便於管理。

秦的統一是吞併其他六國實現的,而戰國時期,六國都有各自的政治思想體系與文化。

秦在統一這些擁有不同思想文化的國家後必須要統一思想體制,否則就不能鞏固剛建立好的中央王朝。

秦國奉行法家思想,因此秦統一六國後必定會在全國推行法家思想,定「法教」於「一尊」是無可厚非的。

焚書則是作為統一思想的一種手段,只不過這個方法太過激進了些。

但我們再看看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統一思想的手段。

漢朝,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我們仔細想一想,漢武帝的手段其實質與秦始皇焚書無異,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方面的統治來鞏固統一,只不過武帝的手段聰明些。

儒家強調對人的教化,法家嚴刑峻法、輕罪重罰,自然很多人青睞儒家。

再加上後來始皇實行焚書,燒毀眾多書籍,更讓許多其他學派尤其是儒家學派對始皇心存怨恨。

再看看清朝,乾隆在位期間,借編纂《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圖書之實,採取抽毀或竄改的手段,將不利於其統治的圖書徹底消滅。

乾隆的做法,不僅將圖書禁毀得徹底,還掩飾了摧殘文化的惡名。

從禁書手段說,乾隆比秦始皇「高明」得多。

所以乾隆皇帝不僅沒被後世詬病,還得到讚美。

我們再來看,秦始皇焚的到底是哪些書。

他燒的是六國的史書以及《詩》《書》百家語等民間私藏之書,而秦國的史書,官方收集的書籍以及醫藥,卜筮、種植之書不在焚燒之列。

所以秦火之後,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還可復見。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歷朝歷代君主都在加強思想專制,其手段與始皇相比更甚。

而後世卻將毀滅中華傳統文化的這頂大帽子扣在了秦始皇的頭上,這不得不讓人替秦始皇感到憋屈。

坑儒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罪證二:坑儒事件。

這裡的儒,到底是不是儒生,目前史學屆尚有爭議。

有說是方士,有說是儒生,也有說一半是儒生一半是方士。

這諸生到底是誰,我們暫且不討論,先來看看所謂坑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從《史記》記載來看,秦始皇不是無緣無故去坑殺人的,而是因為遭到盧生和侯生的欺騙。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呢?請看太史公的描寫。

當時天下剛剛統一,大事小事都要由秦始皇決定,秦始皇批閱的竹簡(奏摺)日夜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能休息。

他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所建的政權萬世不朽,因此派遣侯生和盧生尋找仙藥。

大家都知道,這世上哪有什麼長生不老之葯,都是騙人的,侯生和盧生只不過為了斂財。

自知找不到仙藥回來無法交差只能死路一條,於是他倆合計了下,趕緊逃跑。

秦始皇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給他們,以為他們能給他尋回長生不老之葯。

而他們卻把這些錢財佔為私有,最後知道事情即將敗露,為了逃避一死,捲走所有錢財逃跑並誹謗秦始皇來掩飾他們的欺騙行為。

我想作為一個普通人,上當受騙之後都會想懲罰騙子,更何況是一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

所以必然會動用他的權力去懲治侵犯他的尊嚴與人格的騙子。

但是騙子最後卻逃跑了,秦始皇只能把他的怒火發在了所謂的「諸生」身上。

諸生為了逃避罪責,相互揭發,其中肯定有無辜者,這也是難以避免的。

據《史記》記載,諸生當時揭發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而且侯生、盧生他們求葯,也決不僅僅就是他們倆人的事,因此這四百六十多人到底是不是都是無辜之人我們也不可妄下定論。

有關「坑殺」,是不是活埋,目前也沒有定論。

古人經常將東漢黨錮事件與坑儒事件進行比較。

東漢桓、靈二帝之前,宦官、外戚專權,但有名臣陳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等心向朝廷,局勢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但兩次黨錮之禍後,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錮,宦官更加為所欲為,殘害百姓,因而激起民變,釀成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以後群雄並起,東漢最終走向了滅亡。

且據史書記載,黨錮事件「或死或刑者數百人」,死亡人數與坑儒人數大體相當,且除了「諸生」還有當時的一些著名學者。

東漢時黨錮事件與秦始皇的坑儒事件,相比之下,哪個更像是坑儒?

魏晉之際,「天下多敵,名士少有全者」。

清朝的文字獄,就不必說了:「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而這些事件和秦始皇坑殺的四百六十人相比,又該如何評價?

築長城

我們再來看,最能證明秦始皇殘暴的一件事:築長城。

提到長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感慨孟姜女悲慘遭遇的同時對秦始皇充滿憤恨之情,覺得秦始皇太殘暴。

可孟姜女哭長城歷史上真的存在么?

最早記載孟姜女其人的是《左傳》,裡面是這樣說的:

孟姜原是春秋時齊國將軍杞梁的妻子,公元前549年杞梁在莒戰死,齊莊公回來時在郊外見到孟姜女,便吊之。

孟姜女覺得郊外不是弔喪之處,遂把齊莊公回卻。

齊莊公後來特地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

後經過一千二百多年的演變,從原先的無名氏杞梁妻哭夫,演變成秦朝的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經民間文化的豐富與發展,演變成抨擊秦朝暴政的素材。

所以孟姜女哭長城一說完全不能成立,自然也不能作為抨擊秦始皇殘暴的證據。

其次,說到長城,百姓只會記得它勞民傷財,卻忽略了它當時所起到的作用,更忽略對後世的意義尤其長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義與精神象徵!

築長城並不是秦始皇始首創的。

早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各諸侯為了抵禦外敵進攻,就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修築高大的城牆,這些城牆被稱之為長城。

公元前4世紀前後,燕、趙、秦等國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也相繼修建長城。

秦始皇把趙、秦、燕、韓等國的舊有長城連成一線,又增築擴充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000華里的萬里長城。

當然許多人會說,經歷了戰國時期的大動蕩,秦朝剛剛統一,民生凋敝,國力衰微,始皇應該休養生息。

而此時秦始皇卻舉「全國」之力修築長城,實在是勞民傷財。

秦始皇修築長城,其實是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南下侵略中原。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只能是強迫百姓服徭役。

秦朝剛剛統一,國力還不是很鞏固,還面臨周邊游牧民族侵犯的危險,尤其是北方的匈奴。

匈奴族居無定所,且善於馬上作戰,體格比農耕民族的人民魁梧的多,如果長年和匈奴進行作戰,秦軍肯定戰敗。

到時候剛剛建立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必然又要面臨被吞併分裂的局面,那時候的人民將會面臨更大的災難。

修長城,匈奴人只是攻其一點,我們尚且有防守或者反攻的機會,如果沒有長城,到時候他們將會全面南下,那時候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也就可想而知了。

長城的存在,降低了匈奴侵犯邊境的頻繁度,也有效遏制了匈奴想吞併中原的野心。

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沒有任何機器,只能靠人力,並且是大量源源不斷的人力,才有可能去完成這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勞民傷財也是在所難免。

始皇之後,歷朝歷代都在修長城,當然也存在不少大臣還有帝王反對修築長城,理由自然還是:

不僅沒能抵擋外敵,而且還勞民傷財。

如果說修築長城真的沒用,那麼為何歷代帝王還在修?

除非歷代帝王還有那些大臣都是傻子,否則,同樣的錯誤不會延續兩千年之久。

在今天看來,在當時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能修築這樣一條壯觀的萬里長城確實不易,每一塊磚下面或許就是一堆白骨,想想真的是很殘忍。

但是在當時,這是必須的,

而且從長遠看,修長城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

如今,長城的軍事意義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更多的是她所賦予的精神與文化意義。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

2000多年來,沒有人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此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更是力量的象徵!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秦始皇:

德國的希特勒先生們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

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

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

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還是魯迅先生看的明白啊。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度量衡;開靈渠,修直道,創造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高速公路......

始皇的這些偉大舉措都利在千秋,可他卻沒有得到作為一個偉大帝王應有的公正評判,這到底是為什麼?

魯迅先生也給出了答案。

主要原因是秦朝存在時間太短,作為一個短命王朝尤其是只有十幾年歷史的短命王朝,當時能真正記載秦朝歷史事件的史料少之又少,所以它的歷史只能由後世來記載。

而且正是由於它存在的時間短暫,沒有後世為其先祖粉飾美化,再加上當時秦始皇的許多做法不得民心,因此其死後人民才會「有恃無恐」對其進行「詆毀」。

秦是被漢滅亡的,漢朝又怎麼可能會為一個自己推翻掉的王朝去寫讚歌。

我個人認為秦朝迅速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早立太子,才導致秦始皇突然暴斃後讓李斯趙高等人有機可乘讓胡亥繼位。

秦始皇在即將不久於人世之前,知道自己在位的這些年損耗了大量的國力,急需修養生息,因此才會有意讓有仁德之心的扶蘇繼承大統,如果扶蘇繼位歷史又會是怎樣?

當然歷史只能是歷史,沒有假設,我們也只能為秦王朝的短暫存在而感到惋惜了。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中國歷史的七張面孔】之

解讀中國帝王系列

正在連載中

明天我們要講的是

漢獻帝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每天記得準時來收聽呦

如果喜歡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給有書君點個「在看」噢

點擊【閱讀原文】,最全零基礎學英語資源領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婚姻中,要允許女人強勢,男人軟弱
最新離婚大數據曝光:多少婚姻,毀於不能「各過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