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代山水的文人品格直接影響明清及以後的山水畫家,為後人敬仰!

元代山水的文人品格直接影響明清及以後的山水畫家,為後人敬仰!

元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一方面,元朝是由蒙族統治的中華帝國,實施民族等級制度,漢人的政治地位遭到空前的壓制,許多抱著「學而優則仕」思想的漢族文人更是受到多方面的打擊;另一方面,蒙族統治者沒有排斥漢族文化,他們在思想上也沒有像後來的滿清那般遏制漢人,因此一直佔據主流地位的漢文化並沒有消失或者減弱。

今天我們觀賞元代藝術的時候,會發現短暫的元代卻有著燦爛的藝術文化,比如元散曲、元雜劇,無不展現著元代文化的勃勃生機,元代繪畫正是孕育於這片土壤之中。

中國繪畫發展到元代, 出現了非常有趣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文人畫」的形成。其中山水畫表現得尤為明顯,與宋代山水形成雙峰並峙的局面。一個畫家的作品往往會呈現出多種風格,像趙孟頫既有青綠風格,又有水墨風格。如果我們單從作品風格出發,簡單以師承關係來分類,元代山水大體可分為四個主要流派:董巨傳派、李郭傳派、二米傳派和馬夏傳派。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屬董巨傳派,元代最重要的畫家如趙孟頫及元四家等都屬於這個傳派。

元 趙孟頫 水村圖 卷 紙本水墨

縱二四·九厘米 橫一二○·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據曹昭《格古要論》記載,元代畫壇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趙子昂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曰:隸家畫也。子昂曰:然。觀唐之王維,宋之李成、徐熙、李伯時, 皆高尚士夫所畫,與物傳神,盡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畫者,謬甚矣。

上面這段對話點出了元初畫家努力的方向 — 隸家畫,也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文人畫」。文人畫在宋朝的蘇軾時代便初顯端倪,但其真正意義上的開始至興盛期,應該是元代。從創作理念到藝術實踐,元代畫家通過各自的探索,逐漸形成以筆墨技法和意趣表現為核心的文人畫體系。

作為元初山水畫壇的代表,錢選和趙孟頫對南宋留存下來的畫風極其不滿,他們認為南宋後期的院體畫「用筆纖細,賦色濃艷」,失去藝術的本質。同時,他們對於禪宗畫家的作品也不甚滿意,認為其筆法過於粗獷,缺少應有的法度。再加上亡國的複雜情緒,他們極力提倡「復古」,用「古意」「士氣」來糾正南宋院體的種種弊端。但是這種復古並不是回返到北宋時期那樣客觀描繪自然丘壑,而是借古開今,從自身遭遇有感而發,開創一代新風。

元 錢選《王羲之觀鵝圖》,設色紙本

現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錢選是一個很特殊的畫家,他的花鳥畫與南宋院體畫區別不甚明顯,但是他的山水畫則相反,從中可以看出他極力排除南宋院體繁雜浮華的技巧。他採取看似笨拙實是質樸的造型方式,像其名作《王羲之觀鵝圖》,從題材到細節,無不充滿復古意味。該作品描繪了古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一段美麗的故事。王羲之在觀鵝時,發現鵝頸優美線條與書法之間的關聯。這樣的古代題材,很容易引起觀者的懷古情思。畫中樹石的搭配,裝飾性的色彩,明顯借鑒了唐代的青綠風格,但近看裡面的細節,會發現整幅畫充滿童稚趣味。不過,細膩與精微的畫法,加上紙質材料特有的質感,賦予其形象無限的意味,極其耐看。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紙質材料在元代山水畫發展中的作用。宋代的繪畫,大多採用絹本材料,這樣適合多層渲染的工筆畫,而紙質材料在敷色上天然遜於絹本材料,而且元代的紙面呈現淡淡的灰色,表面一般都上了澱粉或蠟,較後來的宣紙而言,更厚實,所以寫字畫畫時都不是特別洇墨,水墨效果更顯蒼勁,畫家從絹本轉到紙上也是一種必然,尤其是書法性技巧創作的山水作品,水墨壓倒青綠風格,逐漸佔據主要地位。我們從追隨錢選的趙孟頫的探索中即可看到。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設色紙本,縱28.4cm,橫90.2cm

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趙孟頫極力提倡「復古」,然而更具開創性的探索是書法性用筆。這個探索經歷了由外而內的過程。其早期名作《幼輿丘壑圖》,以古喻今,雖是運用青綠設色法,但已明顯表現出其書法性用筆。比如畫面中的連理樹,可以與他墨跡《湖州妙嚴寺記》中的大篆找到聯繫。篆書線條圓潤微妙的彎曲與均衡,似乎蘊含著樹榦徐緩幽深的生命力。稍後創作的《鵲華秋色圖》,則直接取材於現實的山水景觀,畫中橫向線條明顯取法董源,畫面保留了一定的空間感,但細看具體的形象,很明顯放棄了宋畫的寫實,開始代以書法性極強的用筆。畫上方題了長長一段話,講述了作畫過程,這是宋代山水中從未有過的。在這裡,畫上題字成為文人畫重要的形式,書法也成為文人畫家的一項必備功夫。在隨後創作的《秀石疏林圖》中,畫上的題詩明確了這一「書法性技巧」:

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於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

方知書畫本來同。

文人畫追求意趣表現,不追求繁雜的畫工,甚至寥寥幾筆,看似未完成,畫家們卻很自然地把繪畫引向書法,所以趙孟頫明確提出「書畫本來同」。對於這個論斷可以展開豐富的分析,其中有兩點非常突出:一是書法和繪畫之間技法層面的「本來同」,正如趙孟頫在其作品中的實踐,每一種線條都對應著一種書法用筆;另外一點是書法和繪畫在審美層面的「本來同」,書法史上最經典的作品皆是草稿狀態的作品,比如著名的三大行書,而這種作品恰恰符合文人畫中對意趣表現的追求。同時,書法作品講究筆法,觀者可以通過書家的用筆看出書家創作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見筆。同樣,見筆也逐漸成為中國畫重要的評價標準。

應該說趙孟頫這類書法用筆探索的作品尚未自成一家,因此後來的畫家在他的基礎上,逐步深入,解決進一步的問題,那就是文人畫家大多是非專業畫家,本身就沒有畫工繁雜的技藝,那麼怎樣才能創作出前代繪畫所表現出來的高度?他們應該怎樣找到合適的表現方法,讓周遭平凡的題材變得更具新鮮感和趣味?元四家各自的探索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元 黃公望 陡壑密林圖 軸 紙本水墨

縱六八厘米 橫四○厘米

(美)寶五堂藏

元四家中最年長的黃公望對宋人畫作做了深入的研究,總結出《寫山水訣》,並以此為基礎,展開自己的探索。他保留了北宋山水的某些因素,用淺絳和純水墨來糾正濃艷,以率意用筆來糾正刻意求工,表現出平淡意趣。近代的黃賓虹對黃公望推崇備至,在評論元代繪畫時,曾寫下下面的文字:

畫法莫備於宋,至元搜抉其蘊。洗髮其精神,實處轉松,奇中有淡,以意志之,而真趣乃出。元代諸君,資性即高,取途復正,往往於唐法中,幻為逸格,絕無南宋一下習氣。夫惟高士遁荒,握筆皆有塵外之想,因之用筆生,用力拙,有深義焉。

可以說黃公望的山水畫最能體現上面提到的元代山水特徵。我們今天從他的畫作可以看到他完美地把宋畫「幻為逸格」。宋畫的精細客觀描繪,在他手裡變成了寫意的圖形山水。他強調對自然印象的視覺感受,也更主觀地把有形的世界進行分解和重組,這種方法有點類似立體派,不過他沒有拋棄再現,仍然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呈現出來。黃公望的探索實現了更自由的表達,在山水圖像上更注重畫面形式安排,點線已不是以刻畫物象為目的,而是畫面缺一不可的結構元素。

黃公望的精心傑作《富春山居圖》,直接取材於自己生活的富春山,歷經三年才完成。畫中的題字,讓我們了解到他的創作過程。他在靈感充沛之時,輕鬆地畫完了全稿,過後,他遇到情緒相仿時,再添加其他細節,如此反覆。全畫沒有北宋繁複寫實的描繪,也沒有南宋引人無比的細節,而是一種「平淡有致」,可以說,這是理想文人氣質的最佳體現。

元 吳鎮 漁父圖 軸 絹本水墨

縱八四·七厘米 橫二九·七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位畫家吳鎮的探索則更注重水與墨的結合。他最為代表性的作品是手卷《漁父圖》,此畫選擇常見的漁舟題材,不過畫中漁父已不是宋畫中真正捕魚者,而是閑暇狀態下的文人士大夫,他們在舟中沉睡,或乘舟臥遊。整幅畫水墨蒼潤,水的運用極為出色。顯然從題材到形式,吳鎮完美地進行轉化。我們可以把他和盛名當時的盛懋作一比較。在盛懋的名作《江楓秋艇》中,色彩絢麗,線條緊密,畫家更注重形象的描繪,較之吳鎮作品中水墨的多層次效果,很明顯缺乏舒逸的個性。

倪瓚則善於在紙本上充分發揮干筆淡墨的效果。《六君子圖》可以看到倪瓚在「平淡有致」上對黃公望的追隨,畫上還有一首黃公望的題詩:

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看古木擁坡阤。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

此畫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傳達出一種隱士的平淡之情。畫面章法是倪瓚經典的二段式,只有前景和遠景,中間是大塊空白,「空」感顯得極其強烈。細看皴筆松靈,筆墨一層一層積築,直到石形顯現出來,這正如黃公望所說的「糊突其筆」,從某種層面上說,我們甚至可以把倪瓚的作品視作趙孟頫《水村圖》《雙松平遠圖》等作法的承續。

倪瓚自稱「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畫面看似平淡無奇,卻很難被模仿。倪瓚的墨色極其微妙,被稱為「如綿裹鐵」。明代沈周醉心倪瓚,他每次臨仿倪畫,他的老師總在一邊提醒「又過矣!又過矣!」

元 倪瓚 松亭山色圖 軸 紙本水墨

縱一○一·六 橫四三·八厘米

(美)王季遷舊藏

王蒙與他們的簡率極為不同,選擇厚重繁密的畫風。章法上,王蒙取法五代北宋諸家,密實峻拔;筆法上,他則以解索皴、牛毛皴為主,這正是由董源的披麻皴演變而來,同時也更豐富了皴法的藝術表現力。他的探索正如後人評論所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

王蒙是一個複雜的畫家,他早期過著隱居生活,山水畫也多以隱居為主題,但從畫面形式上看,並沒有隱居的平淡感,事實上他也不甘於隱居,後來選擇了當官,不過好運不長,最後慘遭政治牽連而喪命,其一生如其著名的牛毛皴般「糾結」。《太白山圖》是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畫描繪太白山的茂林景色,密不透風。畫上密密麻麻的苔點,經過淡彩的渲染,極巧妙地表現了陽光感,這在元四家中另外三位的作品中是看不到的。王蒙作畫喜用枯筆、淡墨,用筆講究方折,注重力度的表現,給人以力透紙背之感。正如董其昌詩云:「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元 王蒙 青卞隱居圖 軸 紙本水墨

縱一四○·六厘米 橫四二·二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山水畫至此才真正成為與北宋山水相媲美的高峰,從而,文人畫也開始具備完整體系。元初錢選和趙孟頫作為開端,以「復古」為口號,探索出新的畫風,後經元四家各自的探索,元代山水面貌 — 平淡率意 — 最終變得清晰,直接影響明清及以後的山水畫家,為後人敬仰。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尹瘦石畫奔馬,有氣勢!
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開創者原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