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波波沙的爸爸,每分鐘射速1000發的衝鋒槍,為何列裝一年就被淘汰?

波波沙的爸爸,每分鐘射速1000發的衝鋒槍,為何列裝一年就被淘汰?

說到二戰時期蘇軍裝備的衝鋒槍,很多人會想到PPSh「波波沙」衝鋒槍,這款武器以大容量(71發彈鼓)、高射速(800發/分鐘)而聞名,能夠輕鬆對敵人形成火力壓制,甚至連德軍都甘願放棄手中的MP40衝鋒槍,轉而搶著使用波波沙,其性能可見一斑。

波波沙誕生的很晚,1941年列裝,而在此之前,蘇軍還裝備過一款比較短命的衝鋒槍,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PPD-40「波波德」衝鋒槍。

PPD-40由蘇聯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研發,這位設計師在蘇聯歷史上很有名,DP-28(大盤雞)、RPD兩款蘇聯制式武器都是他研發的。

波波德列裝於1940年,但1941年就被PPSh-41所取代,存在時間極短。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樣是捷格加廖夫研發的武器,PPD-40到底哪出了問題,才會慘遭淘汰呢?

首先說一說PPD-40的發展歷史,捷格加廖夫產生研發衝鋒槍的念頭是在1929年,當時他以DP-28輕機槍為基礎改良出了一款衝鋒槍,並取名為PPD-29。這款武器的槍機完全照搬DP-28,這就導致結構過於複雜,生產效率低下。

1934年,捷格加廖夫又改良出PPD-34,結構稍有簡化,總算符合衝鋒槍的標準了。

1938年,捷格加廖夫又雙改良出PPD-38,在細節方面繼續改進,比如增加槍管散熱罩的面積,比如優化槍身布局等等,讓衝鋒槍的性能更符合實戰要求。

不過PPD-38並沒有得到蘇軍的重視,因為軍方認為這種武器在作戰中沒什麼作用(德國研發出第一款成功的衝鋒槍已經是1918年的事了,接近一戰結束,所以蘇軍並沒有體驗過衝鋒槍的厲害之處)。

一直到1939年,蘇軍輕視衝鋒槍的觀念才得到改變。

這一年,蘇聯與芬蘭之間爆發蘇芬戰爭,蘇軍裝備的是莫辛納甘步槍,而芬軍用的是索米M1931衝鋒槍,後者使用70發彈鼓,射速高達900發/分鐘。在近距離作戰的情況下,栓動步槍對上衝鋒槍的結果可想而知,一開戰蘇軍就被打懵了,這才意識到衝鋒槍的作用。

捷格加廖夫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既然蘇軍在戰場上吃虧,那就參照索米M1931衝鋒槍的特點進行改進,他取消了PPD-38原本的垂直彈匣井,讓彈鼓可以直接與供彈口連接在一起,這使得衝鋒槍的結構更緊湊,有效減少了對行動力的影響。

改良之後的衝鋒槍被命名為PPD-40,正好當時斯大林對蘇軍的敗退很不滿,而捷格加廖夫與斯大林有私人交情,於是趁機推銷起了自己的新型衝鋒槍。

蘇軍正急於尋找一款成熟衝鋒槍,捷格加廖夫的作品無疑正合他們的心意,於是訂單立馬就下來了,僅1940年的產量就超過80000支。

為了幫助蘇軍戰勝芬軍手中的索米M1931衝鋒槍,捷格加廖夫將PPD-40的射速提高到了1000發/分鐘。要知道後來波波沙的射速也只有800發/分鐘,論火力壓制能力,波波德的表現其實更強。

槍長788毫米,空重3.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作為參考,索米M1931的長度為87毫米,空重4.6公斤,可見PPD-40的設計確實相當緊湊,這能有效提高士兵們的戰鬥力。

除此之外,捷格加廖夫還對PPD-40進行了不少細節優化,比如提高安全性的槍機保險,比如可調節單發或全自動的快慢機;又比如一體式槍機設計,士兵只需打開機匣後蓋,就能把槍機、復進簧等零件拿出來,非常方便。

那麼為何PPD-40最後被淘汰了呢?這還是得從它的工藝說起。為了保證衝鋒槍的性能,捷格加廖夫用的是銑削工藝,一來製造效率低,二來成本高昂,要知道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可以勒緊褲腰帶打仗,根本沒有能力生產這麼昂貴的武器。

也正因為如此,採用衝壓工藝的PPSh-41成功上位,波波德自此被波波沙所取代。

其實從綜合性能來說,PPD-40確實相當不錯,很多優點都值得後世的衝鋒槍借鑒,可惜在戰爭年代,製造成本才是軍方優先考慮的問題,最終導致PPD-40成為一款短命武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你管這玩意叫步槍?槍管僅長2英寸,沒有膛線,射程十米之外生死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