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原:聚集龍氣的風水寶地,歷史上眾多的帝王的故鄉

太原:聚集龍氣的風水寶地,歷史上眾多的帝王的故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讚頌漢代抗擊匈奴名將李廣的詩句,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建功立業的志向。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龍城"二字,這也表明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將某地稱為"龍城"的習慣。直到現在,中國仍然有大大小小36個城市被稱作龍城。然而,在這36座城市中,僅有一個是目前的省會城市——太原。與其他"龍城"不同的是,太原之所以被稱為龍城則是由於眾多的帝王都源自於太原。

在中國北方的地理中,山西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其東西兩側分別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一條南北狹長的平原地帶,一條汾河由北至南流經其中,而太原城則正是建立在汾河兩岸。迄今為止,太原城已經有超過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春秋時期,公元前497年,正值晉國宗室力量衰弱,大權旁落於六卿之時,時任趙氏大宗主的趙鞅(即電影《趙氏孤兒》中趙武的長孫)以"版築"之法在汾水之畔建立了晉陽城。之後,趙氏一族更是憑藉著晉陽城的堅固數次擊退了其他公卿的進攻,最終以晉陽城為起點,建立了戰國後期足以與"虎狼之秦"爭雄的戰國七雄之趙國,而趙國一開始的都城也是晉陽,這也足以看出來晉陽城對於整個趙氏一族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剛剛出世的晉陽城從一開始便璀璨奪目。

"太原"一詞的最早出現則是源自於秦國統一六國之後設置太原郡,將晉陽城作為郡治之所。

在三國中,提到袁紹的勢力範圍,便繞不開"青幽並冀"這四個字,其中"並"則是指太原城及以其為中心的土地範圍,這也是太原又被稱為并州的原因。在整個漢代,太原最為出眾的地方,則是以此為封地的代王劉恆以小宗身份入主大宗,進而承襲帝位,延續了兩漢四百年的強盛,而太原也因此第一次成為了"龍潛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山西大同所屬的雲中郡直接面臨著來自北方匈奴的侵擾,雲中郡南邊以晉陽為中心的太原郡則充當著抗擊匈奴的第二道防線。同時由於晉陽城往南至長安一馬平川,所以也起到拱衛京師的作用。

在之後的四百年間,太原除了作為北齊的陪都之外,進入了長時間的沉寂。直到公元615年,李淵起兵太原,入主長安建立唐朝,太原的地位則再一次得到了提升。唐李太白有詩云: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其中的"北都"便是指太原,而太原在唐代也依舊起到了北抗蠻族、把控幽冀和拱衛京師的作用。同時,太原的文化政治也在唐朝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太原王氏,則是唐朝五姓七族中以太原為中心的世家大族,被稱為"詩佛"的王維便出身於此。

在太原建城將近整整一千五百年後,中華大地再一次陷入了長達幾十年的混亂時期,然而正是這短短的幾十年,太原城成為了真正名動天下的"龍城"。公元907年,朱溫篡唐自立,一直與朱溫相抗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晉陽城為基礎兼并山東、攻取河南,以潞州之戰為基礎滅亡後梁,建立後唐。實際上,除了朱溫所建立的後梁之外,李存勖當時所在晉陽城的東邊以及北邊還有眾多的割據勢力以及強大的契丹,然而由於這些勢力想要進攻晉陽城便必須越過太行山,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李存勖佔據絕對的優勢,這也使得他可以從容不迫的剪滅東部的軍閥,由太原起兵南下,最終入主中原。同時,北方的契丹勢力進一步向南發展,太原也成為了李存勖北擊契丹的軍事重鎮。自此之後,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以及北漢劉崇都先後從太原起兵入主中原或以太原為中心建國。五代中有三個中原王朝都與太原的關係十分緊密,這也使得太原名聲大噪,成為了全國聞名遐邇的重鎮。

成也龍城,敗也龍城。龍城的稱謂讓太原成為了歷史中的明珠,但也為之後太原的衰落埋下了巨大的禍患。自後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北伐伊始,太原城便一直因為城牆堅固而無法攻克。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南方之後,舉全國之力連續進攻太原三次皆以失敗告終。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率領三十萬大軍親征北漢,在損兵折將無數之後,滅亡北漢,進入太原城。

由於圍攻太原城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以及懼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影響趙宋王朝的統治。宋太宗做出了毀城的決定。首先,以火燒和水淹的方式毀壞太原城的主體建設;之後又削去了太原城外席舟山的山頭,也就是"去龍首"。在這一系列動作完成之後,一千五百年的太原城最終成為了廢墟。直到三年之後,由於意識到太原城在對抗契丹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之後,才在原太原城北部四十多里外的唐明鎮修建新城,但是新城的路口大部分都使用丁字路口。在風水中,"丁"與"釘"同音,這也意味著太原的龍脈被釘死,符合宋太宗的期望。同時,由於太原直接面臨北方契丹民族的入侵,在騎兵進入太原城後,眾多的丁字路口也有利於宋軍在城內的巷戰。總之,不管是哪種因素,原太原城的毀滅也意味著太原城輝煌之後的衰落。之後由於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太原也再也沒有恢復往日的輝煌。更為巧合的是,太原城的兩次重建都與趙姓之人密不可分。

到了明朝時期,由於對抗北方的蒙古人,太原的地理優勢才再一次顯露出來。明太祖建國之初便分封第三子朱棡為晉王,就藩太原。由於歷經百年戰事的宋太原城已經殘破不堪,因此在多方選址之後決定在原晉陽城處修建新的太原城。可巧不巧,剛剛開始動工,一陣龍捲風便迫使工程停止。因此,最終決定在宋太原城的基礎上向北、南、東三個方向擴增,面積也擴增了將近三倍之多,成為了真正"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的九邊重鎮之一。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清朝,由於整個中國北方的版圖向北得到了極大的擴張,太原作為邊防重鎮的歷史作用完全被弱化掉了。在整個明清六百年的歷史中,山西竟然沒有出過一位科舉狀元,而山西值得令世人稱讚的則是晉商集團。由於山西的南邊連接著中原地區,而北邊連接著內蒙古地區,經由這條路行進的行人必然會途徑太原,這也為晉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經過六百年的發展,至清朝末年,太原已經成為了聞名全國的大商會,更有人將太原稱為清朝的"華爾街"。

處於北京、西安兩大帝都之間的太原,在數千年間,以其地理優勢完成了拱衛京師、聯通南北的作用。然而,其地理位置儘管決定了其在山西首府的地位不會動搖,但也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太原的發展。如今的太原,在面臨國家產業轉型之際困難重重,始終無法走出困境。但是,我們也相信,這一座有著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城市,必將再一次以"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安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逃亡的春秋五霸、慘死山林的忠貞之臣,逐漸被人遺忘的寒食節
80多年辛酸歷程,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