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國內女生穿衣打扮普遍用力過猛,西方人卻顯得自信且有型?

為什麼國內女生穿衣打扮普遍用力過猛,西方人卻顯得自信且有型?

不知道從何時起,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苛責從「三從四德」「相夫教子」,升級為「穿這麼少在外面晃活該遇到色狼」。

一部可以稱得上是神作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揭露了印度社會對女性深深的歧視與種種不公,甚至還有人開玩笑說,女孩子千萬不要一個人去印度,哪怕裹得再厚,長得再丑,走在街頭也很危險,更何況國內女生現在穿衣都那麼大膽。

什麼叫做大膽?

在很多人看來,有些衣服西方人可以穿,但是中國女性不能穿,因為暴露從來都不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在古時候,正經人家的姑娘絕對不能露出身體肌膚,只有青樓女子有權袒胸露乳,從那時候起,大家都把「衣著暴露」同「輕浮」「下賤」聯繫在了一起。

哪怕是文明開化的現代,這樣的想法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中國社會裡的。

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是有看見過,國人在其他國家時,除了面貌能認出是亞洲人,其他方面都成功的辦到了「入鄉隨俗」——本土化的穿衣打扮。這是在國內幾乎見不到的。

中國社會為何對女性衣著打扮有著特定的標準?

首先我們長期受傳統的儒家文化影響,內斂早已成為我們文化的重要部分。

無論是從小的教育熏陶,還是周邊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形成了固定思維,產生「刻板效應(Stereotype)」: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是指對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認為某種事物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

在這樣的刻板效應中,由於大家對個體或群體的簡單化分類,導致了在同一社會或同一群體中,刻板印象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但是這樣的一致性大多都是偏見,甚至可能完全錯誤。

小時候老師和家長會告訴孩子,遇事要謙遜,打扮要得體。這是非常好的教育。

但問題出在「得體」的定義上。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言放到任何時候都具有當代性和前瞻性。

在爺爺奶奶輩的人眼中,得體意味著傳統和中庸,女孩子打扮可以有特色,但是丟不得萬變不離其的「宗」。只要在老人跟前穿著破洞褲晃悠,就鐵定會引來他們的擔心:「這孩子是有多調皮(窮),褲子都能給穿破了,得縫!」

在父母輩眼裡,得體就意味著合適。個性絕對不能在公共場合和大雅之堂展現。

如果在哪家孩子的升學宴上,女孩子穿一字領或是露臍裝,無論如何也不合適。因為「雅」不該如此。

但是在當代年輕人眼中,超短褲、超短裙、弔帶衣都是很正常的打扮,有幾個年輕女孩子衣櫃里沒有它們?

你看,這就是認知的不同。

由於年齡階層認知分化的存在,「得體」成為了一個難以統一的概念。

我們再來看看西方人的打扮,以歌手兼「企業家」蕾哈娜(Rihanna)為例,超短褲、緊身衣甚至no bra都能輕鬆駕馭,哪怕在鏡頭前大面積暴露鎖骨和肩,在她看來也不足掛齒。

西方文化相對開放,西方的女性好像比中國女性擁有更多的穿衣自由。

但實際上,自由的限制無處不在。大家總是選擇性「失明」,只看得見自己想看見的。

美國有一個街頭採訪視頻,被採訪者是一位穿著清爽的女性,記者提問,為什麼要穿成蕩婦的樣子?

她回應:「你才是蕩婦。我怎麼穿是我的自由。因為這是我的身體,這不是政治,沒有對錯。我想怎麼穿都與你無關。」

之所以有人認為國人女性打扮用力過猛,一方面是因為文化差異,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不自信而帶來的優越感。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因為自卑與優越感理應是反義詞,但是現在很多人身上都同時存在這兩個心理。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人類都普遍存在補償心理,這是作為一種心理適應機制的存在。

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會從心理方面尋找出路,求得補償。當自卑感出現後,人們便想方設法去克服它,以此滿足自己求得優越的願望。

部分個體的認知偏差,導致了眾人認為西方女性的打扮總是更加自然,這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種族理念不同,這個暫且不談,因為大家都更傾向於認同群體文化。

也就是說,當一群人這樣做時,你會覺得很正常,但是只有極個別人做同樣的事情,你就會感到奇怪。

很多人內心認定了中國女性打扮就應當遵從傳統主流文化,雖不及古時候需要戴帽蒙面,但露出過多的肌膚總是不當。而西方人因為是西方人,所以怎麼打扮都高雅合適。

這樣的想法,是病,不治不行。這毒害的不僅僅是當代中國女性,更是在毒害國人思想。

自信才是文化的根基,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當初周樹人他為何要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這句話。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想看清一個人的內心,只需要看看他的購物習慣就夠了
心理學:真正成熟的人,從不輕易談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