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家分晉,戰國初年的社會大變革

三家分晉,戰國初年的社會大變革

我們從小就經常受到這兩句話的反覆教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在此就要明確一點:「黃河流域」的範疇,要遠比「黃河」更廣袤。說得再詳細點,就是黃河中上游的某些支流,對華夏文明的誕生、發展產生的作用,遠超過幹流。 發源自太行山中部、流經今山西省中部到西南部地區、在山西西南注入黃河的汾河,就屬於這類典型。汾河中下游兩岸河谷盆地的自然條件極為優越,堪稱孕育華夏民族的搖籃。晉西南的蒲坂(今永濟)在上古時代是舜帝的治所,夏邑(今夏縣)是負責治水的鯀部落和隨後夏王朝的發源地。西周建國初年,周成王把同母弟姬虞封在晉南的唐(今翼城),這就是晉國的源頭。 在整個西周和春秋時期,晉國的國都曾遷移到絳、曲沃、新絳等地,之間距離不遠,都處在臨汾河谷盆地。晉國的政權基礎具有一些先天優勢——國君是與周天子同血脈的姬姓,比秦、楚蠻夷要高貴;幾百年的時間裡雖然發生過多次政治鬥爭,但勵精圖治的國君也層出不窮;還有一點就是,晉國具有其他諸侯國不具備的優越自然條件。 概括一個文明發展所需的自然條件,無非是氣候宜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等隨大流的泛泛之辭,這是任何文明發源地都必備的共性。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果針對晉南這個地區,具體分析晉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地內出產的資源,會發現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當地不僅物產豐富,有富餘物資同外界進行交換,產生最原始的商品經濟。物資的相對充裕促成財富的積累,財產觀念的形成又促使人類社會從原始氏族部落發展到有階級分化的世襲封建國家。頗有盛名的「晉商」並非在明清兩代才出現,早在春秋時期,居住在晉都絳邑的大富商就「能行諸侯之賄」,具備富可敵國的財力了。 在諸多有利因素的作用下,春秋晚期的晉國,其版圖已經佔據今天山西省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分、河南省的中西部和陝西省的東部,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國,天下無出其右。春秋時期,晉國還是秦國向東發展的攔路石。有個成語叫「秦晉之好」,典源來自於秦穆公與晉獻公到晉文公三代四君之間的政治姻親關係。「好」只是後人補上去的一廂情願,兩國的關係在此期間實在算不上多好,矛盾重重倒是真的。三百多年之後的戰國時代,已經有頭腦清醒的人士指出,「完璧歸趙」的製造者藺相如就在秦庭上當眾打了秦昭襄王及其老祖宗秦穆公的臉:「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果不其然,晉文公一死,秦穆公就想趁機東進,派軍隊襲擊鄭國,與晉國邀戰於崤山,慘遭失敗,向東拓展的野心被暫時擊碎了。 春秋中期開始,晉國國君公族日漸式微,權利被異姓世卿大夫逐漸把持。公族與異姓世卿這種權利的彼長此消,不是短期內通過激烈形式爆發的,而是經過長達兩個世紀相對平緩的漸變(約公元前621 年—前403 年),在晉國國力基本未損的前提下,實現了寄生者對宿主的蠶食。公元前403 年,歷經晉國異姓公卿之間殘酷的吞併爭鬥,整合存留下來的韓、趙、魏三家世卿被周威烈王封為侯,即「三家分晉」。這三家也因此被稱為「三晉」。有後世史家就以這一事件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割點。

(上圖)三晉簡圖

晉國的家底太雄厚了,儘管被三晉瓜分且各自的實力還不弱。三晉中,韓、魏所處的位置堪稱優越——魏國第一個都城安邑,就是夏朝的國都夏邑,也是晉國的核心地區;魏國東遷後第二都城大梁(今開封)和韓國的南部領土,曾經是商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兩國中間又夾著東周天子的雒邑。魏、韓兩國是當時華夏文明的中心,名副其實的「中國」。相比之下,趙國就屬於偏遠地帶,因此,趙國初期的國君急不可耐地把都城從晉陽遷到華北平原南部、黃河北岸的中牟。 三晉的初代君主都是從公卿鬥爭中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政治素養都相對成熟老練,沒有庸主。區別於其他老牌諸侯國,他們的貴族身份原出自晉國世卿,政治資歷低,更容易放下身段;三晉建國歷史短暫,政權結構就相對簡單,來自老樹盤根一般的權勢貴族的政治積弊較少。因此,三晉在戰國初年的表現非常搶眼。

三隻鬣狗分食野豬餘溫尚存的肥壯屍體,原則不礙乎兩條——「肉次肉好,肉多肉少」,他們在分食晉國的同時,還積極向外拓展。如果把公元前370 年三晉的領土合在一起,比原來晉國的版圖又膨脹了,分割和擴張的勢態大致如下:

(一)韓國分到了河內郡、上黨郡東部、河東郡東南部和靠近周室雒邑的周邊地區,又和魏國一起向南蠶食楚國、鄭國和東周王室在雒邑周邊的領地,把楚國的勢力從黃河岸邊向南一直驅逐到漢水流域,隨後又在魏國的策應下攻滅鄭國,遷都新鄭,設立三川郡、潁川郡和南陽郡。韓國國土大致是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河南省的中西部,領土開發成熟,人口密集,但領地促狹,被夾在魏、楚、秦三國中間。

(二)山西晉中、晉北,華北平原都是趙國的領土,面積大,但相對偏遠,版圖內混雜著好幾支游牧民族勢力,還有中山這麼一個腫瘤似的國中之國,趙國最初的幾代國君急於向中原發展,在中山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就遷都中牟,向南進攻位於華北平原南部的衛國。此舉引發魏國的警惕,作為原晉國公卿,趙魏兩家在戰國初年的擴展中產生衝突,最先翻臉,兵戎相見。

(三)魏國的領土是原來晉國在汾河流域下游的核心地區,在此設立河東郡,此外還有部分河內郡、上黨地區的西部、崤山以西的西河郡(今天河南三門峽以西到陝西大荔臨潼一帶的關中秦川東部平原)、黃河以西的上郡(陝北東部)和河南中東部的汝南郡、上蔡郡。魏國版圖廣闊,地域富庶,人口眾多,憑藉從晉國繼承下來的豐厚家底和李悝、吳起一干文武君臣的悉心調治,西擊秦東壓宋、北阻趙南伐楚,四面出擊還皆有收穫,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不足的是,領土過於散碎,魏韓兩國的領土星羅棋布,互相交錯接連,不利於強化統治。 三家分晉,還預示了社會思想和道德體系的轉變。春秋中晚期到戰國初期這段時期,社會哲學思想和價值體系發生了劇烈扭轉。新的處世哲學和治世理念,否定、拋棄了周朝的貴族禮法制度和封建制度,開始向法家大行其道、嘗試加強中央集權的模式發展。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0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稱量天下的女相,上官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