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胸藏文墨懷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胸藏文墨懷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曾國藩曾對兒子曾紀澤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可見,讀書的作用不只是能獲取知識,還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變人的氣質與氣場。

腹有詩書氣自華

宋人黃山谷曾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面目可憎,對人語言無味。」這不是說讀書多了,便會變成美女俊男。而是不讀書,即使美女俊男,與他交談,眼前的俊美,也變得風韻全失,索然無味,也覺得辜負了一張好臉,並且覺得面目可憎。對於個人,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能造就一種氣場,這種氣場與人長相無關,多是靠平時讀書滋潤出來的。

清代學者梁章鉅也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外在氣場是絕不相同的。讀書,使人的精神不貧乏,人生不孤獨,讀書使人達事理、明善惡、辨美醜,讀書使人氣質脫俗、氣場強大。

關於讀書對人氣質和氣場的益處,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蘇軾的詩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即使身穿粗衣麻布,但只要知書達理、胸藏萬卷,一樣可以散發優雅的氣質,擁有強大的氣場。

讀書「六」 益

氣是精神,是氣場,是氣質,是底蘊,是修養。氣的形成大致有三種最主要的途徑:一種來自於家庭、師友的言傳身教,一種來自於自己的觀察、實踐和反思,一種則要通過讀書學習。中國傳統觀念所說的讀書能養氣,說的就是此。

1

讀書養靜氣

靜可觀變,靜能制動。而煩躁則失態,躁動則生亂。靜是一門真功夫。對讀書學習來講,「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別要注意靜心研讀,不怕坐冷板凳。讀書要求環境安靜、心理平靜、內心清靜,心不在焉、心煩意亂、心浮氣躁是讀不進書的。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讀書需要身定、心靜、神斂,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的狀態,實際上也是一種修鍊自我的狀態,是個人品性修養、意志磨礪與心理能量積累的過程。

堅持做到讀書學習,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干擾、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樣在大事、急事、難事及各種突發事件來臨之時,就能夠做到氣定神閑,沉著冷靜,從容不迫,有效應對。

2

讀書養才氣

西漢劉向說:「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北宋歐陽修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清代的孫洙也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讀書確可以養人才氣。

勤奮讀書,廣泛涉獵各科知識,能夠使人視通今古,學養深厚。一個人的能力與閱歷有著密切關係,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親歷與親為。對於人生來說,許多知識和經驗是間接獲得的,而讀書恰恰是獲得間接知識和經驗最有效的途徑。在書中,人們可以提升認知,拓展思維,找到方法,乃至感受歷史,感悟人生。

3

讀書養朝氣

明代倪元璐說 「以讀書通世事」,明代馮夢龍亦說「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而黃庭堅也從反面表示「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當今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時代日新月異,要想跟得上時代的變化,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就不能不提升個人能力,不斷實現自我革新,而這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讀書來實現。

不善讀書者,看不到當今世界的飛速發展與變化,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暮氣沉沉,而愛讀書、善讀書者,則會「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寫宇宙文章」,會用開放的視野、寬闊的胸襟、敏銳的眼光,自覺地跟蹤當今世界的最新發展與變化,頭腦清醒,意氣風發,朝氣蓬勃,敢於創新,充滿朝氣。

4

讀書養大氣

大氣是一種境界,一種眼界,是處事的肚量和氣魄,是為人的寬廣胸懷。大氣並非人人都有,卻是人皆可學可練。要養成大氣,重要的途徑就是歷練和讀書。讀書可以拔高眼界,熏養境界,開闊心胸。

毛澤東說,「讀書是決定中國命運的要緊一著,要為改變中國之命運勤奮讀書」,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的人為一己之利、封妻蔭子而讀書;有人為國為民而讀書,雖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何等的大氣磅礴,萬世流芳,讓人景仰和效仿。

5

讀書養正氣

古語有云「不讀聖人書,難有聖人德」,朱熹也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讀書可以助人明事理、辨善惡、知榮辱,讀書孕育出來的是人的素質,是人的底氣——是才氣,也是正氣。

正氣不揚,邪氣必漲,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禮義廉恥,要求讀書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治國平天下」,匡扶正義,弘揚正氣,首先自己必須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顧炎武撰寫《日知錄》,「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因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人的缺點和過失就是一點一滴改正並變得完美的,社會的正氣就是在這日復一日中逐漸樹立的。

6

養運氣,去晦氣

俗話說,「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個人書讀多了,有了積累,碰到機遇就更能抓住。正如蘇軾所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有機會能抓住,等於就是增大了運氣。

而且,讀書多、有學問的人,他的機會也會更多,因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為,外在的活動空間和舞台也會不知不覺中跟著變大,所能碰到的機會自然也會更多。這又是讀書養運氣的一層含義。

北宋詩人尤袤說「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讀書的樂趣多多,益處多多,不僅僅文中所述。但是,觀當下,讀書似乎已經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太多的人在談看書,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地靜下心來讀書。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靜下心來,享受閱讀的靜謐與快樂。

◎本文轉載自「大道知行」公眾號。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方而不割」與人生「方圓之道」
讀懂「上善若水」:七智、七善、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