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裝備落後、備戰混亂、效率低下,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空軍

裝備落後、備戰混亂、效率低下,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空軍

原著 :[美] 戴維·M. 格蘭茨

譯者:孫渤

正如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大量理論著作所述,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顯著提高。關於未來戰爭面貌的西方理論著作強烈影響了蘇聯人,他們也感覺到空中力量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

戰爭前夕,蘇聯的方面軍航空兵、集團軍航空兵和軍屬航空兵負責為陸軍提供支援。方面軍航空兵由直接隸屬於軍區的轟炸、殲擊航空兵師和獨立偵察航空兵團組成,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有幾個混成航空兵師,在和平時期由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司令員指揮。集團軍航空兵由1或2個混成航空兵師、幾個通信和偵察的航空兵中隊組成。混成航空兵師包括3到5個轟炸、殲擊或強擊航空兵團,執行集團軍司令員賦予的任務。軍屬航空兵隸屬於步兵軍或機械化軍,由幾個獨立航空兵中隊組成,分別有偵察機、炮兵校射機和通信聯絡機等不同機種。

截至1941年6月,西部各邊境軍區共有32個航空兵師,包括5個轟炸航空兵師、8個殲擊航空兵師(其中4個仍在組建)和19個混成航空兵師。在這些師的飛機總數中,方面軍航空兵佔40.5%,集團軍航空兵佔43.7%。按機種統計,包括遠程轟炸航空兵(DBA)和所有軍區在內,蘇聯空軍的全部15599架飛機當中(不包括防空部隊、飛行學校和訓練設施的飛機),有53.4%是殲擊機,41.2%是轟炸機,3.2%是偵察機,0.2%是對地攻擊的強擊機。這些飛機中有80%是舊型號,比如I-15、I-15bis和I-16殲擊機,SB(斯勃)、TB-3(特勃-3)和DB-3轟炸機,R-5偵察機。

德國情報機關早已在蘇芬戰爭期間得出正確結論:蘇聯這些舊式飛機「與微不足道的芬蘭空軍作戰都已經力不從心」。蘇聯的新式飛機1941年終於列裝後,飛機的種類和型號激增(有20種大類、70個改進型號),加之炸彈的型號超過86個,讓空軍兵團的組織、後勤保障和飛機在戰時的使用規劃都變得更加複雜。

I-16四視圖

正當工業部門努力將新式飛機投入更大批量生產的同時,國防人民委員部則在努力訓練更多的人員來使用這些飛機,滿足組建更多空軍兵團和部隊的需要。從1939年到1941年夏季,空軍總人數增加了三倍,達到476000人。在此期間,空軍訓練學校的數量從32所增加到111所,其中包括60餘所飛行員訓練學校。1941年2月25日,聯共(布)中央發出一份《關於改組紅軍航空兵》的決議,下令在1942年夏季之前,在現有242個航空兵團的基礎上再組建106個新團。實施這項新計劃的難度顯而易見,截至1941年6月只建成19個新團。

與此同時,蘇聯人也在為容納這些航空兵的新部隊而努力擴建自己的機場網。每個新團有63架飛機,正常情況下需要3個機場。按照這些新團的組建計劃,這就意味著僅西部各軍區就需要在1942年5月1日之前建成592個新機場。因此,蘇聯人新組建了共有25000人的100個機場建設營,以加快建設進度,並進行舊機場的現代化改造。這些新建設營應在1941年12月31日前在西部各軍區建成480個新機場。這又相應地需要在建造新機場和改造舊機場的同時,臨時將大量飛機轉移到其他機場。結果導致飛機集中在可用的機場上,很難隱蔽和疏散,遭到敵人攻擊時也更容易遭到破壞。這項新建設計劃同樣沒有達到目的,只平添了空軍在戰爭前夕的調度混亂。

戰爭前夕,由於倉促制訂並部分實施轉場計劃,在許多情況下兩個團擠在一個機場上,致使每個機場的平均飛機數量高達150架,一旦遭到敵人攻擊,後果就極其嚴重。許多團駐紮的機場離邊境太近,甚至在敵炮兵射程之內。例如,西方面軍的混成航空兵第9師有358架飛機(其中233架是新式飛機),駐紮的幾個機場距離邊境僅12—40公里。由於最高層的混亂,通常並不是所有可用的機場都實際投入使用。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只使用了他所有382 個機場中的一小部分。

空軍和機場網的擴充同樣要求空軍後勤體制進行改革和擴充。現行體制只能滿足空軍在1940年和平時期的保障需要。在這種體制下,每支航空兵部隊都有自己對應的後勤部門:一個「空軍基地」。每當一個團轉移,負責保障該團的「空軍基地」也要跟著轉移。因為團和基地的轉移過程很費時間,所以這個團就一直不能做好戰鬥準備。

1941年4月,空軍(VVS)通過設置「航空兵駐紮區(RAB)」建立起一套新的「自主」後勤保障體制。每個駐紮區都對應一支具體的航空兵部隊或兵團。每個駐紮區內設置2或3個空軍基地,每個空軍基地都有4或5個外場勤務營。設想每個外場勤務營保障1個航空兵團,每個駐紮區除了保障自己對應的航空兵師之外,還有能力在其負責範圍之內再保障2或3個師。整個體制都為支持航空兵兵團和部隊的大規模擴充進行了調整。到1941年6月22日,計劃組建的54個駐紮區只初步建立起8個,並且都沒有完全建成。這8個新駐紮區只得到所需裝備的28.1%。

很明顯,空軍指揮與控制系統的運行既不正常又沒有效率。沒有建立起一個指揮所體系把整個系統連接起來,指揮機關的大部分通信也都依賴固定的有線線路。這個系統缺少機動性和靈活性,可能會受到敵人破壞行動小組的干擾,戰爭最初幾天將會證明這一點。像整支軍隊的情況一樣,受過訓練的通信專業兵和通信裝備都供不應求,尤其缺少無線電設備。無線電通信的次數少且不可靠,那些有無線電台的人又往往不知道該怎樣正確使用它們。

蘇聯人在長期戰備計劃和短期戰備措施方面的努力,意圖雖好但徹底失敗。空軍的重組和擴充、建設新機場、組建新型基地和後勤保障系統、訓練新空勤人員等所有計劃,固然雄心勃勃,也積極有益。但是,這些計劃不夠及時。蘇聯人錯誤地以為和平至少會持續到1942年,致使德國人的進攻發生在紅軍空軍深陷變革困擾的最糟糕的時刻。短期來看,政策指導引發的癱瘓使空軍受到突然襲擊時變得尤其脆弱。

本文摘自《泥足巨人:蘇德戰爭前夕的蘇聯軍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功蓋諸葛第一人」,公認的五胡十六國第一智者
稱量天下的女相,上官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