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歐洲先進武器那麼多,當年清廷大佬卻只認德國槍,德式武器為何風靡中國?

歐洲先進武器那麼多,當年清廷大佬卻只認德國槍,德式武器為何風靡中國?

晚清時期的清廷對德式武器有種盲目的崇拜,上到大炮、重機槍,下到步槍、手槍,德式武器的比例佔有絕對優勢地位,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的武器夠先進吧?但也沒能打動清廷大佬,最多就是小批量進口,大頭訂單還是給了德國。

清朝後來雖然滅亡了,但中國人對於德式武器的偏愛卻成了一種習慣,後來的北洋政府、民國政府都與德國進行了大量軍事交易。

那麼問題就來了,歐洲這麼多國家都能生產先進武器,當年的清廷為何認準了德國呢?

咱們首先說一說歷史背景,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德國分裂為一個個小公國,人心渙散、實力單薄,根本無法與英法叫板。

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德國需要一個統一的政權,於是在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王國崛起,對內收復各個小公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對外向法國、丹麥和奧地利宣戰,憑藉先進的槍炮打敗對手。

德國雖然迎來了統一,但也有許多潛在問題,因為當時世界利益基本已經瓜分完了,英法為首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通過航線控制了絕大部分貿易,德國如果按照他們的規則走,想要將工業產物推銷出去太難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找一個新的市場。

找了一圈之後,德國發現遠在東亞的中國是最好的合作夥伴,有財力,對武器的需求量也大,正符合他們的要求。

再說中國,當時清朝剛剛打輸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認識到自身實力的不足,於是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發展思路。

不過清廷到底是被英法聯軍揍過,讓他們放下面子買英法裝備顯然不可能,正好此時德國派來了使者,清朝考察之後發現德式武器不比英法武器落後,不僅便宜,而且德國人願意賣技術,清朝可以自己建廠仿製。

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清朝需要先進武器來武裝軍隊,增強戰鬥力,而德國需要市場來消化自己的工業產品,還能賺取高額外匯,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大筆軍事交易立即跟進。

李鴻章在呈送給同治帝的奏摺里多次肯定了德式武器的先進性,比如「德國軍器甚精」「德國克虜伯後門鋼炮擊敗法軍,尤為馳名」等等。

既然清廷大佬都認準了德式武器,那麼雙方之間的交易自然進一步深入,1861年簽訂《中德通商條約》,貿易的種類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軍事武器和技術的交易佔了大頭。

後世聞名的江南製造總局、湖北槍炮局、廣東槍炮局、濟南器械局、四川機器局等等,都是在那個時期建立的,而且基本都以仿製德式武器為主。久而久之,德式武器在中國擁有了優勢地位,此時已經不是英法美等國家能夠動搖的了。

照片中這支步槍一共有三個名字「毛瑟三三式」「毛瑟三年式」和「毛瑟元年式」。

1907年,清廷從德國引進了毛瑟M1907步槍,並要求江南局、廣東局進行仿製,因為當時是光緒三十三年,於是這款新步槍被取名為毛瑟三三式。

1911年,廣東廠率先完成了M1907的仿製與升級,因為當時溥儀已經繼位,所以新步槍改名為三年式(1911年為宣統三年)。

毛瑟三年式的性能相當不錯,槍長1245mm,戰鬥全重3.45kg,有效射程800米,標尺射程2000米。廣東局認為M1907發射的7.92mm彈藥太猛,不適合中國人的體質,於是改成了6.8mm彈,所以三年式的後坐力要比M1907更小,有效提高了射擊精度。

不過,還沒能廣東局量產三年式步槍,大清便亡了,接下來進入近代社會。1912年,北洋政府接管廣東局,繼續督促他們改良新步槍,不過此時再叫三年式已經不妥,所以槍名又改成元年式(1912年為民國元年),直到二戰時期仍可以看到這款武器的身影。

晚清時期的清廷捨得花錢,從德國進口了大量裝備,所以清軍的裝備水平很高,但清朝的根源問題並不是裝備落後,而是骨子裡的腐爛,這不是靠錢能解決的,哪怕有元年式步槍、馬克沁重機槍、克虜伯大炮這樣的先進裝備,也沒能改變清朝的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德軍公布演習照片,G36步槍配新型瞄準鏡系統,還能再戰二十年
美國公司再出新型AK步槍,工匠級做工,最低配售價都已超過AR-15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