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他把破茶廠改成1500㎡別墅,一張沙發就值一棟樓,卻從不住人

他把破茶廠改成1500㎡別墅,一張沙發就值一棟樓,卻從不住人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設計師林憲能出生於坪林,

這裡是台灣包種茶的故鄉。

他對器物特別有感覺,

1970年代末,在台灣最早代理義大利進口傢具,

陸陸續續收藏了各種限量款設計師傢具

他對器物的喜愛,還蔓延到土地、文物上,

收藏了許多台灣當地的老文物。

45歲那年,林憲能不滿原有生活狀態,

嘗試改變,

正好在故鄉坪林看到了一個廢棄的茶廠,

就把它改造成1500m2的茶空間來藏茶、品茶。

場地正對山谷,溪流,周圍有白鸕鶿築巢。

他原本只想拿茶廠安置自己收藏的文物,

意外地,這裡還成了一個藝術沙龍。

除了展覽、演出,

許多時尚大牌的活動也在這裡舉行。

在這個時尚的生活劇場幕後,

他一頭鑽進從小陪他長大的茶里,

從喝茶、品茶,到藏茶,

近幾年,甚至開始自己制茶、開墾茶山,

回歸田野生活。

對他來說,山居時刻,每一秒都在與自然對話;

每一口茶湯,都承載時間的流變。

自述林憲能 編輯李景蓉

我叫林憲能,在坪林長大。小時候,父母輩覺得留在山上做茶很辛苦,鼓勵我出去打拚。高中畢業,我就去台北學了設計,所以對一些物件特別敏感。從早年代理義大利進口傢具開始,我對文物越來越喜歡,陸陸續續買了很多。

在這裡,我們祖先都做茶。小時候茶忙的季節,我們小孩子都要來幫忙,所以我對這片土地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改造前

改造後

前後象空間所在的地方,本來就是我家鄉的一個茶廠,後來廢棄了。我把它買下來做了空間改造,專門用來放置我收藏的文物和茶。

我把房子起名"前後象",前後指愛的傳承,象就是空間。我所謂的空間不是很狹隘的實體空間,而是你內心的空間,它是無邊際的,且充滿著無限可能性。

空間布置

這個房子的室內空間大概1500平方米。本來它坐東朝西,有西晒,我把它調整成坐北朝南的布局,南邊正好對著溪谷,讓人去享受光影的變幻。

一樓主要是迎賓區,這裡是空間挑高最大的部分。

2004年漢唐樂府在前後象空間演出

2003年,漢唐樂府受邀去德國表演,導演覺得這個地方很適合拿來做訓練,他們就來這邊排練。自從那次以後,到這邊來表演的團體越來越多。像無垢舞團,他們就在這裡做過大型演出。小型的演出像王心心,還有一些其他的演出,到現在,應該舉行過四五百場了。

二樓用來作文物收藏,分前後棟。後面是茶的文物區,用來放置我珍藏的老茶、比賽茶,旁邊還有泡茶的地方。

早年的茶海報

這麼多年,我收藏了很多老茶和茶具,這個空間就做了簡單的區分。我做了一個很特別的轉換,把視線拉成平行:雖然你看到的很簡潔,但事實上,它是高高低低的,有一點像蘇州園林層層疊疊、柳暗花明的手法。

這是一間小茶室,面積不大,背面的牆就用了竹林的顏色,讓整個空間靜下來,又有點朝氣,開一個小窗把光線引進來。

這是二樓的另一間茶室。室內用的是古廟宇的紅色跟金黃色,這種顏色與外面綠色的植物互相映襯,空間的氣氛顯得莊重。這兩個空間都很安靜,適合靜靜地品茶。

這個房子靠河床的部分,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水療池、餐廳、廚房、書房,都布置在外部那一圈。

我希望這些生活空間,都能無形之間去對應大自然,所以很多細節都經過了一番思考。比如,游泳池旁邊的三角形,我利用山的稜線對應過來:一眼望去,它們是平行的,視覺上就很舒服。

旁邊有幾棵很難得的老樹,好像大地賜予的禮物,我就用這裡的三角形,把樹拉進來。

從生活區再往下走,就是我很重要的秘密基地:人家有酒窖,我有一個茶窖。我往地底下挖了兩米多深,用石頭回填,後部的牆壁也用石頭回填,這樣就可以完全隔絕濕氣,更利於茶的儲存。

茶窖內部的室溫,大概常年維持在22度到25度之間。

我們的茶瓮,實際上並沒有被封得很實。存茶的話,空氣乾淨,氣的流動很重要,所以茶瓮一定要架高,才可以四面通風,茶葉才可以不被悶住。

讓空間更貼近自然

我一直忙於設計,在45歲那年想轉個身,回到我所愛的茶與自然中去,就找到了這個地方。

剛接手房子的時候,這裡面很亂,還長滿雜草,屋頂也塌了。因為馬路擴寬,部分泥土就回填下來,房子被泥土掩埋了一半。光是清理原來留下的雜物,就拉了二十幾車。

這邊是水源保護區,每一個建築部件的更換,都需要經過申請。我花了大概一年半,才把基本架構恢復起來。

初步清理好的茶工廠

這裡本來是工廠,窗戶開得非常多。因為鄰街有噪音問題,我就用玻璃把窗洞一塊塊鑲起來的,只保留採光。

整棟建築真正能打開的窗只有三個,但是空間裡面的氣,還是流動的。做設計,就要講究地理風水,研究風向、溪流帶動整個山谷的方式等等,我都會做一番思考。

來這邊的朋友,最主要的目的是放鬆,所以空間里,我沒有刻意去裝扮,就突出最簡單的架構。建築和空間,用的都是絕對的直線,去面對大自然中感性的、自然形成的曲線。

我們講「相依而有」,人在這個空間裡面走動,跟周圍互動的時候,其實就會產生一種生命力。

這邊的自然地理環境也非常不錯:對面是山谷,有溪流,周圍有白鸕鶿築巢,早上還可以看到白鸕鶿飛出巢,會讓人覺得很舒心、很安靜。

做假山假石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覺得不如去接受經過千萬年,千億年形成的自然。在這裡,你只需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走到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遠山,也可以看到近樹。

下雨的時候,雨落在樹葉上;風吹葉動,光影的變化,在這裡都能感受到,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都有一種相依的關係。

每個人對茶有不同喜好。我這邊的茶大部分都是自己收的,儘管直接去品新的茶也很舒服,但我喜歡老茶,可以喝到一個過程,老茶是經歷了時間流變的。這裡年份最老的茶是1895年(光緒21年)原封的茶。

1944年總督府的茶磚,很多人都知道台灣有茶磚,但是很少人真正看過。這塊茶磚離現在已經76年了,有很涼的木質香。

有1956年的烏龍茶,為了保護它,我們加了蠟紙。

還有大概1950、60年代的千兩茶,上面有「華堂」兩個字。我們本來以為是堂號,後來才發現,那是做茶的人拿去交茶的時候,人家把它作為記號寫上去的。

我還珍藏了很多比賽茶。比賽茶很單純,年份等各方面都很清楚。

1973年的特等比賽茶,全國的第一好茶,到現在還沒拆封過。我們只能從玻璃紙裂開的地方,從那個縫隙里,嗅嗅它的茶氣。還有一泡1984年的坪林特等比賽茶,非常有紀念性,是坪林剛開始有包裝的比賽茶。

裝在桶子裡面的,大概是1982年到1984年期間收的茶,收好以後就裝在桶裡面,沒有去開封,想等到開封的時候再去感受它的變化。

有的茶並沒有日期,我們就會去推理它的年份。像這個茶,它包裝上的電話號碼是5碼, 5碼是1952年到1957年用的,1957年以後就轉成6碼了,所以我們就能知道這個茶的製作年份就是在1952到1957之間。

像這個罐子是用手繪的,放在當時看,是比較精緻的茶葉罐。裡面有一個原包裝,上面寫著「特級紅茶」,可以知道在當時,算是最好的紅茶。

茶是有生命的,這邊的茶,我都讓它自然呼吸。

此外,封茶的時間很重要,最好是早上十點以後到下午一點之間去整理茶,封茶不要在四點以後,因為茶葉可能會吸到潮氣。如果儲存時濕氣進去,又蒸發不出來,茶就會有一種悶味。

我內心的DNA是與茶、與自然在一起的,從來沒離開過。我把做茶當做是一種休閑,接觸茶山就是在享受與自然相依。造就我自己的生命或是茶的生命,都是一種很自然的結合。

台灣有一句很簡單、很隨口的話,「來飲茶」,它代表了一份很直接的鄉土情。今天我們大家談傢具,談美學,談藝術,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媒介就是茶。

在我這邊,茶為空間注入生命,能激發你的情感,從而激活這個空間的生命力,也把先民的記憶與智慧給傳承下去。

一條製片人開垂直號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春天來了,建議你備好這3樣東西!
法國超火的「小棕瓶」,1瓶含5000mg膠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