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前有王安石變法,後有司馬光禁法,誰才是覆滅宋朝的元兇?

前有王安石變法,後有司馬光禁法,誰才是覆滅宋朝的元兇?

靖康二年,金兵攻破開封,徽、欽宗被虜,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那麼,將北宋的滅亡訂上恥辱史的元兇究竟是誰?有人認為是改革變法的王安石,也有人認為北宋的滅亡始於司馬光。那麼在這兩個人中,誰更應該背這個鍋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其實在宋仁宗期間,就有過一次短暫的變法,史稱「慶曆新政」。當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頓,遼和西夏還虎視眈眈的盯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為此,宋仁宗封范仲淹等人為諫官,讓其上疏言事,范仲淹遂提出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並開始實施新政。但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阻撓。范仲淹等人也因此被排擠出朝廷。不過,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

王安石變法則持續時間更長,變法內容更為全面。為了改善當時的北宋國力較弱的局面,變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二是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增加財政收入;三是發展軍事力量。雖然,王安石變法最終也失敗了,但也有積極的一面。通過變法,北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一度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不僅如此,北宋國庫充實,其積蓄可供朝廷20年財政支出,增加了北宋的財政儲備。在軍事方面,北宋取得了熙河之戰的勝利,收復五州,拓地兩千餘里。

不過在變法中也存在很多不足。蔡京等人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中造就的一批政治投機分子,這些人的出現,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也正是因為如此,有很多人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實際上加速了北宋王朝的滅亡。可以說,王安石變法如同一記強心劑,治好了北宋的老問題,卻引發了新的副作用。

那麼司馬光呢?大多數人對司馬光熟知,是因為他寫的一部《資治通鑒》。但他也是反對王安石變法最主要的人物。他反對到什麼程度呢?他掌權以後,無論好壞,都下令將新法一律廢除,哪怕是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新法,也一併廢除。當時,有很多大臣反對廢除新法,但王安石對這些抗議熟視無睹,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將新法廢除了一大半。據史書記載,王安石在得知自己的新法被廢時愕然不解。其實,在王安石變法剛開始的時候,司馬光曾說:「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但在執行過程中,司馬光卻不是這樣做的。他不分青紅皂白,打擊所有的變法,甚至將變法期間打下的疆土都要還給西夏。如此行為,實在令人疑惑不解。

綜上所述,雖然王安變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但司馬光的做法卻直接將北宋拉向了死亡之淵。甚至王夫之在讀完宋史後,憤怒留下一句話:「北宋滅亡,始於司馬光」。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送歷史個救生圈 的精彩文章:

才女帶意中人見父母,意中人卻愛上了她妹妹,母親的決定讓人意外
這位皇帝在位僅有10個月,其進行的改革,卻改變了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