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薑黃、鬱金和莪術的異同

薑黃、鬱金和莪術的異同

鬱金、莪術、薑黃均為姜科薑黃屬植物。《本草綱目》說:「薑黃、鬱金、蒁葯三物,形狀、功用皆近」;三者的區別是「鬱金入心治血; 而薑黃兼入脾,兼治氣; 蒁葯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爾」。」薑黃的植物來源比較單一,1963年版、1977年版、1990年版的《中國藥典》記載的薑黃原植物均是薑黃。而鬱金的植物來源則比較複雜,主要包括:姜科植物溫鬱金、廣西莪術、蓬莪術及薑黃,其藥材又分為「溫鬱金」、「綠絲鬱金」、「黃絲鬱金」和「桂鬱金」等。莪術來自姜科植物莪術、溫鬱金、廣西莪術。

莪術

莪術又稱蓬莪荗(《雷公炮炙論》)、蒁葯(《新修本草》)、蓬莪術(侯寧極《葯譜》)、廣荗(《珍珠囊》)、蓬術(《普濟方》)、青姜(《續醫說》)、羌七(《生草藥性備要》)、廣術(《本草求真》)、黑心姜(《嶺南採藥錄》)、文術(《四川中藥志》)。莪術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抗血栓、抗炎、抗病毒、抗早孕、抗菌、保肝、抗銀屑病、抗纖維組織增生等多種藥理作用。莪術較為特殊的一個作用是能行氣消積止痛,《日華子本草》說莪術能「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配木香治療心腹疼痛、發即欲死者;治飲食積滯、脘痞腹痛、大便閉結,可與三棱、香附、谷芽等同用(《證治準繩》莪術丸);若兼見脾氣虛弱者,應配合補氣健脾葯同用。治小兒疳熱久蒸,肌肉消瘦,形容憔悴,神情不樂,飲食雖多,不生肌肉,可用蓬莪術、赤芍、當歸、鱉甲各等分研末為丸口服(《普濟方》神妙宜氣丸)。治大病之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四肢虛浮,狀若水氣,以莪術、香附、茴香(炒)、甘草(炙)、陳皮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燈心木瓜湯調下(《楊氏家藏方》正脾散)。莪術的炮製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蒸制:取凈莪術,蒸軟,切厚片,乾燥。醋制(醋煮):取凈莪術10kg,大小分開,置鍋內,浸泡4~8h,取出,燜潤8~12h,至內外濕度一致時,切厚片,晒乾或低溫乾燥,篩去碎屑,置鍋內,加米醋2kg和水適量,煮1~2h至米醋被溫莪術吸盡,取出,晒乾或低溫乾燥,曬去碎屑,即可。醋制(醋炒):取凈莪術10kg,大小分開,置鍋內,用米醋3kg和清水適量浸潤1~2h左右,用微火加熱4h左右,不斷攪拌翻動,至八成透時,關火,燜至全透,內無干心,並使溫莪術吸盡醋液,撈出,稍晾,切0.2cm左右的厚片,陰乾,即可。醋制(醋浸):取凈莪術100g,大小分開,淋上醋25g,攪拌至透,大概1d左右,醋被溫莪術吸盡,切厚片,晒乾,即可。酒制:取凈莪術500g,蒸軟,切厚片,用微火加熱後,進行翻炒,均勻噴入酒60g,繼續至炒干,取出,晾涼,即可。炒製取凈莪術,蒸軟,切厚片,用微火加熱後,炒至出現小黑斑點為止。

鬱金

鬱金早期被用作獸葯,唐代被納入《新修本草》:「味辛、苦,寒,無毒。……此葯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蒁。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又稱馬蒁、五帝足、黃郁、烏頭(《石葯爾雅》)。鬱金不是現在的觀賞植物「鬱金香」,「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里描述的酒也不是鬱金香泡的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酒和郁鬯,昔人言是大秦國所產鬱金花香,惟鄭樵《通志》言即是此鬱金。其大秦三代時未通中國,安得有此草?羅願《爾雅翼》亦云是此根,和酒令黃如金,故謂之黃流。其說並通。此根形狀皆似莪朮......」。鬱金藥材包括「溫鬱金」、「綠絲鬱金」、「黃絲鬱金」和「桂鬱金」。黃絲鬱金主產於四川崇慶、雙流、新津、溫江等地綠絲鬱金主產於四川溫江、樂山等地溫鬱金主產於浙江瑞安,桂鬱金主產於廣西。歷代本草認為四川產黃絲鬱金的質量最佳,為道地藥材。「安宮牛黃丸」中用的就是黃絲鬱金。鬱金在每年冬季或早春挖取塊根,除去鬚根,泥土,蒸或煮至透心,取出晒乾。浙江地區用鬱金的葉燒灰後與塊根拌和,既能使根顏色變黑,又容易晒乾。溫鬱金又稱黑鬱金,呈長紡錘形而稍扁,兩端鈍尖,表面灰褐色,具縱直或雜亂皺紋,質堅硬,斷面角質樣,多灰黑色或棕褐色,有光澤,中部有一顏色較淺的環(內皮層),中心扁圓形。略有姜氣,味辛,苦。綠絲鬱金呈紡錘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斷面角質樣。微有姜氣,味辛,苦。黃絲鬱金呈紡錘形或卵圓形,兩端尖,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皮細,略顯細皺紋,一端肥大,另一端稍尖;質堅實,斷面角質狀,有光澤,外層黃色,中部有金黃色細粉樣環(內皮層),稍有姜氣,味辛,香。桂鬱金多呈紡錘形,有的呈不規則彎曲狀,兩端鈍尖,表面淺棕黃色,具細縱皺紋,質堅實,斷面角質狀。略有姜氣,味辛,苦。鬱金以個大堅實,外皮皺紋細,斷面色黃者為佳。鬱金中主要含有揮髮油、薑黃素類成分,其次還含多糖、生物鹼、微量元素、澱粉等成分。不同基源鬱金其化學成分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薑黃素含量以黃絲鬱金最高,溫鬱金、桂鬱金次之,綠絲鬱金含量最低。鬱金具有清心涼血的作用,可用於溫病神識不清及癲狂癇等症,治濕溫病濁邪蒙蔽清竅,神昏譫語,胸脘痞悶,煩躁不安,可與菖蒲、連翹、梔子等清熱化濕葯配伍,如《溫病全書》的菖蒲鬱金湯(石菖蒲三錢、炒梔子三錢、鮮竹葉三錢、牡丹皮三錢、鬱金二錢、連翹二錢、燈心二錢、木通一錢半、淡竹瀝五錢、紫金片五分)。治癲狂氣鬱痰阻,閉塞心竅,可與明礬配伍,以清心開竅、豁痰醒神,如《普濟本事方》白金丸。治癇疾,可配伍皂角、蜈蚣等,如《攝生眾妙方》的鬱金丹(川芎二兩,防風、鬱金、豬牙皂角、明礬各一兩,蜈蚣二條。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圖片來源:《中華本草》8卷638-639頁

薑黃

薑黃始載於《新修本草》:「味辛、苦,大寒,無毒……葉、根都似鬱金,花春生於根,與苗並出。夏花爛,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西戎人謂之蒁葯,其味辛少、苦多,與鬱金同,惟花生異爾。」又稱寶鼎香(《綱目》)、黃姜(《生草藥性備要》)。《本草經疏》云:「入足太陰,亦入足厥陰經......主心腹結積之屬血分者,兼能治氣,故又雲下氣。總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其能事也。日華子謂其能治癥瘕血塊,又通月經,及撲損瘀血。蘇頌謂其祛邪澼惡,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方書用以同肉桂、枳殼治右脅痛,臂痛,有效。戴元祛云:能入手臂治痛,何莫非下氣破血,辛增苦泄之功歟?察其氣味治療,乃介乎京三棱、鬱金之葯也。」薑黃辛散溫通,外散風寒,內行氣血,善通痹止痛,為治肩臂疼痛之良藥,常與羌活、歸、芍同用(《婦人良方》五痹湯)。治肩臂痛,非風非痰,用薑黃、甘草、羌活,腰以下痛,加海桐皮、歸、芍(《赤水玄珠》薑黃散)。但治臂痛亦有禁忌,張山雷說「血虛臂痛者,服之必增劇。蓋辛溫本以祛寒濕,而血虛者更得此迅利流動以耗其氣,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另外,《新修本草》說薑黃可以「除風熱,消癰腫」。《日華子》則說薑黃「消腫毒」。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升降散組成之一就有薑黃,「取僵蠶、蟬蛻,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陳良佐說:「薑黃性味辛苦大寒,無毒……能治血中之氣,建功逐疫,故為佐」。治癰疽發背初起,紅腫熱痛,屬陽證者,可與大黃、白芷、天花粉、南星、黃柏等配伍,研末外敷,如《外科正宗》之如意金黃散,尚取其活血消腫止痛之功。現代研究認為,薑黃素可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擴散;當機體出現炎症反應後,薑黃素可以抑制促進炎症反應活性酶,降低活性氧簇酶類的活性,抑制巨噬細胞的活性和蛋白激酶的表達;薑黃素作為抗氧化劑,可以抑制金屬離子介導的脂質過氧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保護細胞內部DNA免受過氧化脂質損傷;薑黃素還具有抗病毒及神經保護作用。

根據 2015 版《中國藥典》及《中藥學》教材(第5版)將三種藥物的異同總結如下。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園聯盟

圖片來源:劉振啟,劉傑.鬱金的品種規格與鑒別[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05):64.

參考文獻:

[1]王藝涵,金艷,張衛,彭華勝,李兵,蔡秋傑,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經典名方中莪術 鬱金 薑黃 片薑黃的本草考證[J/OL].中國現代中藥:1-29[2020-04-23].

[2]楊月紅,潘宇炯,周昕,李瑤,楊銘.薑黃、莪術、鬱金三葯臨床應用情況分析[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9,19(06):467-470.

[3]秦洛宜.薑黃、莪術、鬱金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分析[J].臨床研究,2019,27(02):3-4.

[4]王春來,徐志堯.鬱金、莪術、薑黃之辨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8,37(09):95-96.

[5]張付軒,盧紅委.鬱金、薑黃、莪術、片薑黃鑒別[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21):147-148.

[6]郭偉.莪術、薑黃、鬱金的來源、藥用部位和性狀特徵差異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6,16(S1):82.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8]凌一揆. 中藥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9]劉振啟,劉傑.鬱金的品種規格與鑒別[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05):64.

[10]周思穎,張思傑,徐寒子,唐金海.薑黃素的古今運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19,39(05):635-640.

作者丨菟絲子 ?編輯丨李麗? 審校丨小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樸實與厚度 的精彩文章:

「陳皮」的前世與今生
陳慎吾運用柴胡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