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那些經常說「謝謝」的人,其實都有三個目的

心理學家:那些經常說「謝謝」的人,其實都有三個目的

《周易·繫辭下》有雲,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優良的傳統美德被祖輩們代代傳承下來,禮儀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禮記》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由此也可見禮儀的重要性。而說起有禮貌,想必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謝謝」二字。

「謝謝」這個詞語,是我們幼時便被父母教導,在受到他人幫助之後要表達的禮貌用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經歷也各不相同,又或許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有所改變,不少人似乎都「忘記」了要說「謝謝」。

當然,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時常將「謝謝」掛在嘴邊,哪怕是一些不足掛齒的幫助,他們也絕不吝嗇於口頭上的感謝。

時間久了,便會有人認為這樣是虛情假意,裝優越等等。所以,從心理層面進行剖析,這類人的心理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協調、搭配意識和潛意識

在心理學中,潛意識是指人類已有卻未察覺的意識。也就是說,潛意識是意識的組成部分,受其支配。意識因社會主流價值觀等外界因素而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潛意識。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樣適用於此。一部分人選擇聽從潛意識,疏於對自我意識的管理;也有一部分人,可以協調意識與潛意識搭配,而這樣的差別實際上是源於心理狀態的差異。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完全抑制潛意識也是不正確的,同樣,完全任由潛意識也是一種亞健康的心理狀態。由此可見,那些時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便是那部分能夠協調意識與潛意識搭配的人。

他們通過「謝謝」這樣的禮貌用語,協調、搭配意識和潛意識,建立自我道德規範與規則性,並藉此注意到他人的閃光點,由衷地敬佩。

衝破適應性偏見

適應性偏見是一種慣性心理狀態,人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也正因為如此,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的喜好、態度等都會發生變化。比如,常說的「喜新厭舊」一詞,便能夠體現出適應性偏見。

又比方說,一個人每天都給你一顆糖,起初你會覺得十分開心,並向其道謝,然而日復一日的度過,你就會漸漸習慣每天都有一顆糖的生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當初感恩的心情也會被沖淡。

所以,在適應性偏見的作用下,很多人對他人的饋贈變得坦然起來,也漸漸忘記了說謝謝。因此,那些常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是通過這些禮貌的言語,衝破了所謂的適應性偏見,永遠懷有感恩之心。

朱熹曾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他們是有敬畏,知感恩的人,所以當得到他人的幫助的時候,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也當作饋贈,及時表達自己的謝意。

通過高感覺閾限,捕捉別人帶給自己的變化

人們在一定環境內受到刺激而做出反應,其間刺激的程度與反應的能力高低就是所謂的感覺閾限。

感覺閾限較強的人,對所遇見的狀況十分敏感,可以快速且準確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思維變化,同時也可以敏銳地察覺到周邊環境與事物的變化。

感覺閾限較弱的人,對於身邊人的情緒以及周邊環境的變化都不太敏感,也就是說,在同樣一件事情上,感覺閾限較強的人要比感覺閾限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刺激。

是以,那些總是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從屬於感覺閾限較強的類別。他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感謝,也憑此察覺到他人對自己帶來的,或好或壞的改變。

每當他們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是正面影響的時候,大腦系統就會快速反應,充分感知這份訊息。同時,當他們感知到這份訊息的時候,便會立刻做出反應,用謝謝來傳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如上所述,那些經常將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方便察覺到他人對自己帶來的各類改變。也是因為高敏感度的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謝謝」兩個字,在接受他人饋贈後,是理當被表達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ener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判斷一個男人以後窮還是富,看這三個地方就知道
心理學:從不講究吃穿、也不喜歡買化妝品的女人都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