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錨效應:戀愛中最大的受害者,從來都不是先離開的那個人

心錨效應:戀愛中最大的受害者,從來都不是先離開的那個人

條件反射里有一種形式,被稱為心錨(Anchor)——人內心的某一種心情和行為中的某個動作或是表情鏈接,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當條件和反射的連接模式銜接好之後,人的心錨就建立起來了。在之後的時間裡,如果這樣的銜接過程重複多次的使用,那麼心錨所產生的效果就會更加明顯。

著名心理家巴甫洛夫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群飢餓的狗面前放一塊肉,這群狗就會看著這塊肉流口水。之後巴甫洛夫給狗送食物前都會打開紅燈、響起鈴聲,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鈴聲一響或是亮起了紅燈,狗就會開始分泌唾液。這個實驗也被稱為「巴甫洛夫的狗」。

一個人的反應不經過大腦思考,意識形態先入為主,從而對邏輯思辨產生抗拒的行為,這樣的聯想和條件反射行為就被稱為巴甫洛夫的狗。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巴甫洛夫的狗。

《消費者研究》這本雜誌上也做過於此類似的實驗,只是實驗物品是兩個不同品牌的鋼筆。研究人員告訴被試者,甲品牌的鋼筆質量遠比乙品牌的質量好。

被試者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需要觀看一段視頻,並被要求儘力記住視頻中一閃而過的那些積極正面的詞,而這些積極辭彙是和乙品牌的鋼筆同時出現的。

最後的研究結果表明,沒有觀看視頻的被試者在實驗結束後都選擇帶走甲品牌的鋼筆,而那些觀看了視頻的人中有75%左右的人都選擇了乙品牌的鋼筆。

這就是情緒啟動範式研究,即個體在預先產生的具有情緒意義刺激的行為中,會把在這過程中所加工產生的情緒色彩進行不自覺的轉移。

也就是說,人們在潛意識裡把那些積極辭彙與乙品牌聯繫在了一起,最後會條件反射性的認定乙品牌質量更好。

條件反射是人體的自主性行為,也就是下意識的行為。

每天都用同一把鑰匙開門的人,就算搬家了,或者是換了鎖,在開門時還是會下意識的拿起以前的那把鑰匙。

這樣的下意識也同樣存在戀愛關係中。

一直都有人說,付出最多愛的那個人最後一定輸得最慘,這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剛剛結束戀情的一位朋友說,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和對方不是完全平衡的關係,因為自己更喜歡對方,在相處過程中,他能夠清楚的感受得到對方可能並沒有多喜歡自己。表面上看起來是自己提出的分手,但這只是對方冷暴力操控下的結果。

「因為喜歡她,所以我願意付出,到最後很多行為和思考方式都變成了下意識的舉動。」

他這話並不難理解。

很多人都憑藉著「我喜歡她」這樣的一腔孤勇,奮不顧身的往前沖。

哪怕對方總是很被動,哪怕對方總在忙,哪怕對方一次都不曾說過「喜歡你」,他還是會繼續對對方好。

她只是不善言辭而已,她只是害羞而已,她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而已——大家總是這樣的安慰自己,最後的下場還是被迫說分手。

很多人在戀愛關係中會用冷暴力來解決問題,又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想要解決問題的想法,只是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對方,不知道該怎麼說出一句「不喜歡你」,又或者是卑鄙的想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分手是他說的,不是我不愛了。

冷暴力初期,被暴力者還是會在心錨效應之下,沒臉沒皮不害臊的對她好,還是想要積極爭取關係的緩和,想要跟對方好好在一起。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一直以來在受傷的,都是自己。

如何界定一段關係中,兩個人離開的先後順序?誰先提分手誰就是先離開的那個人?當然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裡,離開從來都不需要什麼形式。

也就是說,親密關係中的一方,可以在不通知對方的情況下,先一步從這段感情中抽身離開,不是非得邁開腳的離開才算離開。內心想要擱置這段感情時,這個人就已經離開了。

留下來的那個人並不知情,在無意識的驅動下為這段感情而努力,從而不停的被對方傷害,在冷暴力之下,形成了最後的受害者。

用這樣的方式逼迫對方提出分手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懦弱的行為,也是極其沒有擔當和責任的行為。冷暴力者並不無辜,而是一個卑鄙的施害方。

但是任何一段健康感情,都不該出現施害者與受害者。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冷暴力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冷,還暴力。

但願你我都能被坦誠以待,都能被珍愛。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nditioned reflex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養你不如養條狗」,父母說出這樣的話,無非有三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