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科普:全身麻醉手術和死亡其實是相同的感覺

心理學科普:全身麻醉手術和死亡其實是相同的感覺

現代社會,人們提起「死亡」二字總是諱莫如深。縱觀古今,被用來委婉替代「死」字的詞語不勝枚舉。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公然的談起死亡是不對的,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然而,死亡是一件殊途同歸的事,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終點。

我們都了解,死亡後的人,軀體會慢慢僵化,呼吸、脈搏、思維運轉等都會慢慢停下來,直到最後完全失去一切感知。實際上,這一過程與醫院手術時進行的全身麻醉十分相近。

當患者在醫院進行全身麻醉後,無法自主控制身體,如同時間靜止一樣。從心理層面來講,全身麻醉手術和死亡是相同的感覺嗎?

第一步,先來搞清楚兩者的原理。

全身麻醉手術是將麻醉藥物注射到靜脈血管或者呼吸道之中,讓患者的意識從模糊到消失,感受不到疼痛的狀態。同樣的,死亡也是意識從模糊到消失的過程。

從感知的角度而言,全身麻醉與死亡的感覺是存在相似之處的,都是一樣出現了意識消失的情況。

然而,從實際出發,全身麻醉手術和死亡是存在顯著差別的。

患者在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過程中,通常會發生氣道壓力增高,心率急速上升,血壓降低的狀況。但是如果在手術過程中停止注射麻醉藥物,患者發生變化的各項機能就會慢慢平復,患者本人也會逐漸恢復知覺。

這樣來說,全身麻醉手術與死亡便是不一樣的狀況了。

比如說,一些發生事故造成嚴重損傷的人,起初會覺得疼痛難忍,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疼痛感逐漸減退,傷者也會陷入昏迷,直至傷處失血過多而面臨死亡。

這個過程並不需要很久,疼痛感也會因為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而漸漸消失。

因為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在身體受到極大創傷的時候,會促使傷者暫時性的失去知覺。該機制阻斷疼痛感傳遞到痛覺皮層之中,使傷者麻痹疼痛。

全身麻醉手術和死亡的過程雖然有所重疊,但是二者的結果卻是截然相反的。

在相似的道路上行進,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結局卻大不相同。

一方走向了新生,而另一方則走向了新的空間。

所以,真正的死亡,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死亡是一場無返的遠足

古代傳說中,人死後的所見所聞,諸如「鬼門關、兩岸花、奈何橋、忘川石……」等等,都讓人覺得死亡似乎並沒有那麼可怕。

用科學理論分析,人在瀕臨死亡的時候,體內會生成一種類似於鴉片的東西,使其感受到短暫的歡愉。

而即將與死神會面的人,會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與周遭環境的聯繫在慢慢消失,那些熟悉的事物開始變得模糊,或是開始回想舊事,又或是陷入空白。

就像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結尾寫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裡。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心理學家對曾經有感受過即將死亡的經歷的人,展開了分析與探索。

他們之中,有的人分明感覺到自己大腦中的一切記憶都變得明晰起來,就好像是掙開了束縛它們的枷鎖。在生命即將完結的時候,人也逐漸變得輕鬆,即使依舊惶恐不安,卻有一種解脫的感覺,亦或是愉悅。

全麻是短暫性喪失與外界的聯繫

身邊經歷過全身麻醉手術的朋友曾說過,被注射麻醉藥物後,感知能力逐漸消退,起初還能聽到身旁的醫生護士說話,可漸漸的,那些聲音就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世界一片靜謐,再也無法感知到周邊的環境。

麻醉藥物起效後,患者會陷入深度麻醉,身體不會感覺到任何刺痛。然而,與死亡不同的是,在醫療儀器的幫助下,患者的生命體征仍然存在。

全身麻醉手術是通過注射麻醉藥物,使患者從清醒逐漸陷入麻醉,更便於醫生進行下一步操作,也不會讓患者感受到痛苦。

麻醉的藥效不容小覷,人的意志力是無法與其相抗衡的,待藥效過後,患者才會漸漸轉醒。

患者醒來時,就感覺像是睡了一覺。好比是喝醉的人,在酒醒之後也完全不記得是什麼時候喝醉的,喝醉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情一樣。

綜上所述,從心理學來看,全身麻醉手術就像是做了一個美夢,而死亡則是意識徹底的消亡,二者其實是存在一些差別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道歉的原因在於,道歉意味著認輸
具有黑暗性格的男性,女人緣更好,產生短期戀愛關係的幾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