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從來不發脾氣,千萬不要和他深交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從來不發脾氣,千萬不要和他深交

一般來說,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跟脾氣很好的人相處,因為這樣的人不會陷入情緒化,職業度很高,在一起相處和工作都會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但是你若想要走近他,卻很困難。

因為他總是呈現出的是他想呈現的一面,未免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因此,心理學上也提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越是不發脾氣的人,越不值得深交。

情緒最能表達人的內心狀態,可以說它是人的心理狀態的晴雨季。個體情緒的變化是伴隨著個體心理活動過程產生的。

也就是說,個體情緒的起伏和變化是有原因的,因為積極的事情而開心,因為消極的事情而難過。

同樣,對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也都會有不一樣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脾氣」。

經常發脾氣的人,他們的情緒反應模式比較敏感和激烈,他們比較情緒化,他們的思維也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有的時候會失去理智,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有些人會長期陷入消極的情緒中,不僅不利於身心健康,同時也會給他人帶來不愉快的體驗。

但是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非常好的情緒管控,也並沒有要求人一定要時刻都理性處事。我們也不能簡單的認為情緒化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人不是機器,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真真實實的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也是因為人的真性情,暴露越多,也就越真實。

但是,除了特別親密的、可以信任的人之外,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都會有意識地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以虛偽的面孔示人,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人格面具(Persona)」,這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因為暴露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意味著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但大部分人對「人格面具」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就是他們從來不展現自己真實的人格,對所有人偽裝,並且總是習慣於暗中使用手段為自己爭取利益。

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理論的創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心理防禦機制,而壓抑是防禦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機制是指個體將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脅性、痛苦的經驗及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從個體的意識中排除抑制到潛意識裡去作用。但並不代表這種痛苦的感受會消失或者不存在,只是被主體選擇性的遺忘了。

我們都希望在別人面前,尤其是不熟悉的人面前展示出最棒的自己,也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哪怕別人提出的要求是你自己不願意做的,偶爾也會強迫自己去做,以便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也就是所謂的「好好先生」。

這樣的人,可以說他對得起周圍所有的人,但唯獨對不起自己。

人非聖賢,誰又能時時保持理性,保持心中大愛?

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們希望自己被看見被重視被喜歡,甚至會壓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弗洛伊德另一個重要理論就是他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本我(Id):位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是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

遵循"理想原則"而那些不發脾氣的人並不是真的沒有情緒變化,只是因為他們人格中的「本我」被抑制住了而已。

而這些壓抑的情緒和慾望如果沒有得到釋放,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最終會超過了「超我」所能抑制的極限,導致最後大面積的爆發。

因此,一個不經常發脾氣的人一旦情緒失控,往往會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有合理宣洩情緒的需求與權力,一味的壓抑負面情緒不利於人的成長,當我們發現身邊有人從來不發脾氣的時候,應該保持警惕,以免在對方情緒爆發時對自己造成傷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太過聰明,有三點壞處
由二元思想到感覺基調,從意識的潛在原型剖析個體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