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做一個「好人」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做一個「好人」

當今社會,人們對於老好人的評價並不好,於很多老好人自身來說,他們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自己處處為他人著想,卻還是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同等的回報。

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對人太過於寬容和善良,才會產生這種結果。從心理學角度看,永遠別做一個「好人」,堅持做「好人」只會毀掉我們自己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樣的人叫好人?由於每個人行事方式和思考角度都不同,所以答案往往也不相同。行為心理學中,對於「好人」這個群體有一個普適性結論:會滿足你需要的人,就是好人。

好人通常具有以下八個顯著特徵。

一、不會開口說「不」

即便別人的要求使他很為難,但是他卻沒辦法拒絕別人。

二、把「對不起」掛在嘴邊

不管是誰的錯,他們都會主動道歉,「對不起」已經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三、害怕出現衝突

即使對一段關係感到了不滿,也還是不願意結束,因為他們害怕和別人產生衝突。

四、經常過度解釋

害怕別人誤會自己,所以會反覆解釋自己的行為。

五、喜歡證明自己

他們總是會想方設法的證明自己,他們很喜歡被人依賴的感覺。

六、缺乏主見,沒有立場

在某些問題的決策方面,對於不同的想法,他們考慮的太多,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場。

七、是人際交往中的傾聽者

在交流過程中,他們總是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他們很擅長巧妙避開那些尖銳敏感的問題並把自己的問題藏在內心深處。

八、很注重面子

他們很在意別人眼中自己的「好人」形象,為了保證他人的快樂,不顧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

總而言之,老好人的行為準則就是,為了關係的和諧自願忽略自身的感受。

自我壓抑型和討好型的結合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好人這個形象,是自我壓抑型人格和討好型人格的結合體,他們本身就承擔著很多壓力,卻還要花時間去討好別人,他們活得很疲憊,但是卻無法改變自己。

在《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里,著名心理學家流派薩提亞(Virginia Satir)在人的溝通模式中,提及了自我、他人、情景三方面。並且,這本書中還總結出了五種不同的溝通模式。

對於那些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和情景的人格,則被稱之為「討好型」人格。討好,是這種人的生存方式,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他們總會忽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認為他人和情景都比自我重要。

多數情況下,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是自卑且敏感的,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超過自己的感受。這導致他們總會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去取悅別人。

在正常的社交中,他們會習慣性地討好別人。他們對於周遭氣氛的改變十分敏感,且無法接受局面變尷尬。他們很少關注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不想犯錯,希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界限,他們做事的目的就是為了討好別人,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害怕別人對自己產生厭惡或是不滿的情緒。

這會使他們在日常社交中十分沒有原則,在交往時也失去了界限,這種界限的喪失會導致兩個問題。

一方面,他們會喪失自我原則及界限,就算別人觸碰到他的底線,也很難拒絕別人。

另一方面,他們也會突破別人的界限,因為上面所說的原因,他們渴望別人對自己負責,希望得到同樣的回報,但很多時候,都會因為別人無法回應你的期待而難過,這會引發各種人際痛苦。

想要改變討好型人格,就需要找到自信。討好型人格往往是低自尊在作祟,如果想改變這一點,就需要變得自信。

自信,是成長之路必不可缺的精神支撐。你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只有尋找到自己的價值,你才能活得精彩,才會被人尊重。

我們應該做好人嗎?

我們是否應該做好人?做好人對我們有好處嗎?從心理層面來看,我們不能一味的做好人,這隻會摧殘並傷害到我們自己,無原則的討好別人,只會讓我們的社會關係變得畸形,變得不再健康。

而且,長期缺乏感情方面的回應和溝通的社交關係,只會傷害到你自己,你終究還是一個討好者罷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國內女生穿衣打扮普遍用力過猛,西方人卻顯得自信且有型?
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開當鋪,你的指紋早已決定了你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