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極簡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高配

極簡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高配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極簡父母法則

作者:慈懷讀書會,來源:

慈懷茲心(ID:cihuai_dushuhui)

原著 | 理查德·泰普勒

解讀 | 向日葵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相信每個初為父母的人,都想把孩子教育成理想的樣子,孩子的幸福快樂是父母共同的期待。而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事與願違,教育孩子經常讓人抓狂。

為人父母的路上,你一定會經歷各種挫折、焦慮、迷茫,也常常會思考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讓你的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

《極簡父母法則》就是一本專門為父母教育孩子而寫的書。這本書用簡明的語言闡述了育兒過程中,父母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誤區,讓你教出快樂、自信、獨立的孩子。

無論你即將為人父母,還是已為人父母,無論你正在養育蹣跚學步的孩子,還是正在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本書中的法則都將對你有所助益。

本書作者理查德·泰普勒,是歐美暢銷書「泰普勒人生法則系列」圖書的作者,被譽為「個人成長」導師。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超過240萬人在按照他的建議的法則行事。

《極簡父母法則》是他人生系列圖書中的一本,剛出版就受到很多身為父母的讀者的大力追捧,連續多次佔據家庭教育類暢銷書排行榜首位。

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面對孩子各種狀況時,父母應該如何應對?怎樣做才能讓育兒更輕鬆?現在,讓我們走進這本書,一起來學學吧。

01

父母放鬆養育,孩子快樂成長

優秀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總能用放鬆的心態看待育兒這件事。

相反,那些不夠優秀的父母,則總是為一些事情擔憂,他們擔憂的不是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父母,而是一直在擔心一些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事情,而這種不必要的擔心影響了他們成為優秀的父母。

一對有潔癖的父母,他們要求孩子一回到家就要在門口換鞋子,即使鞋子很乾凈也必須換。平時在家裡,只要孩子沒有把東西歸回原位或弄亂一點兒東西,他們就會焦躁不安。

有的父母好勝心極強,要求孩子參加所有的活動都必須拿第一,哪怕只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積木。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連孩子只是輕微碰到膝蓋都會坐立不安。

這些都會讓孩子一直處於高度壓力之中,根本就無法放鬆下來開開心心地玩。父母整天焦慮不安,孩子就不可能過得放鬆自在。因此,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盡量保持愉悅和放鬆的心態。

作者建議如下:

父母要明白人無完人,學會安於當下。

父母有缺點,孩子會犯錯,這是很正常的事。允許孩子犯錯,就每一個當下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分析,讓孩子在糾錯中成長。不糾纏過往,不放大未來,以平常心對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心情比策略更重要。

父母要認清自己的長處。

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別人的長處做無謂的比較。為人父母要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而且要對自己的長處有信心,同時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一來,當看到別的父母做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時,你就不會因相形見絀而焦慮不堪了。

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當全能王。

很多父母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每當聽說別人家的孩子學了什麼,而自家孩子卻沒學時,馬上覺得自己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然後盲目跟風報班。這樣只會把自己弄得焦灼不已,孩子也疲憊不堪。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父母把自己的生活過好,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極好的教育。父母有自己喜歡的愛好,才能讓自己心情愉悅,對孩子笑臉陪伴。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的心情,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快樂程度。

02

日常生活,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養兒育女,是父母在日常中日復一日的堅持,落實到每個具體的事情中。給孩子洗澡,叫孩子起床、穿衣,送孩子上下學,叮囑孩子吃健康的食品,讓孩子去買東西等等。

作者的一個朋友,屬於包辦型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事無巨細,都會替孩子做。

有一次放學,父母晚來接他。老師要送他回家,已經10歲的孩子,竟然不會收拾自己的書包,說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甚至連給父母打電話都不會!老師問他父母都沒教嗎,他說父母總是把所有事情都包攬了,自己什麼都不會。

這件事讓他成了全班同學的笑料,也讓他對父母非常生氣。

針對以上情況,作者提出了下面幾點解決方法:

第一: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為人父母要明白一點,孩子必須在18歲之前擁有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就放手讓他們去做。

自己吃飯穿衣,整理書包房間,自己完成作業,給家人做飯,外出時自己整理行李等等,父母要放手讓他們去做,孩子從中可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

第二:巧用表揚。

孩子非常希望父母能注意到他們良好的行為,父母的鼓勵是孩子前進的最大動力。

要做到育兒有道,父母必須要用恰當的方式,針對合適的事情,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讚美。

父母要儘可能具體一點讚美孩子,也可以問孩子問題,這樣會讓孩子有成就感。他們不僅樂於跟你分享,也會有更大的動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教會孩子面對失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明白一點:當自己把一件事情搞砸時,要勇敢地接受現實。父母要幫助孩子勇敢面對問題,分析原因,讓孩子看到他們可以改進的地方,讓他們振作起來。

一旦孩子能客觀看待自己的不足,就會明白下一次該如何避免這種失敗,同時也能讓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用平常心對待失敗,化解失敗。

03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能給孩子制定合理的規矩,為孩子創造出良好的成長環境,那麼為人父母這一重任就會變得更加輕鬆。有了規矩,孩子們的行為活動有章可循,不會無所適從,成長會更加自由,同時也能讓孩子受益無窮。

作者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媽媽頂嘴,媽媽不但沒有訓斥他,反而笑著告訴他,很高興看到他敢為自己挺身而出。第二天,作者又跟媽媽頂嘴,卻被媽媽生氣地痛打了一頓。他當時懵了,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昨天頂嘴能得到表揚,現在卻要挨打。

媽媽對他的態度,不僅在頂嘴上,其他事情也大多如此。這讓作者對於哪些事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根本沒有概念。很多時候,自己都覺得如履薄冰,生怕會自討苦吃。

所以,給孩子設定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做、怎麼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底線在哪,非常重要。

父母要統一戰線、前後一致。

給孩子設定規則,對待孩子的態度,父母要共同制定,嚴格遵守,前後一致。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拆了自己伴侶的台,或是朝令夕改,那你不是在對孩子好,而是在迷惑孩子,最終你會失去孩子對你們的尊重,也會削弱他們對這些重要界限的信心。

父母雙方在所有重要規則上,都必須同時執行已設定的界限。

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生活習慣。孩子良好的飲食和起居習慣,有賴於父母在小時候幫助他們養成。

父母要多花心思,讓孩子參與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避免讓孩子經常接觸到垃圾食品而形成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父母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睡眠需要,在適當的幅度範圍內,讓孩子選擇上床睡覺的時間,養成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這些做法,因為是孩子本身的選擇,他們會更樂於去做,從而養成好習慣。

父母遇事不要生氣,對事不對人。

孩子難免有調皮犯錯,或是與自己意見嚴重不合的時候,此時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脫口而出就批判孩子。說孩子「愚蠢、懶惰、自私」等,這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而不是在批評他們的行為。

與其憤怒責備孩子,不如溫和指出孩子的行為。父母的笑聲更能化解孩子的錯誤,加深親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一定切記:要言出必行。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放出狠話說,你如果怎麼樣,就不能得到什麼。但父母往往記不住自己說過的話,很多時候孩子怎麼樣了,照樣能得到什麼。

久而久之,父母對孩子就沒有半點約束力,說的話孩子也不以為然。作為父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千萬不要只說不做,最後把自己逼到兩難的境地。

04

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

讓孩子的成長擁有內驅力

每個孩子都不同。即使是擁有一樣的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上同一所學校,過同樣的假期,孩子們的性格也不可能一樣。

這就需要父母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來調整育兒方式。要想成為育兒有道的父母,你需要明白一點: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盡情釋放不同的個性,而不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培養他們。

作者的兩個孩子,一個特別聽話,父母讓他做的事情都會去做;因為他覺得,如果自己不做,父母就會對他失望。

而另一個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根本不會在意父母的看法,但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否像個大人,是否是個負責任的人。

發現了孩子的不同特點,作者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對於聽話的孩子,每次孩子做完事情,作者都會告訴孩子自己有多麼欣慰、多麼感動。

對另一個孩子,作者則經常肯定他是個負責的男子漢。這樣,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孩子的潛能,讓他們各得其所,長成獨立、自信、有思想的人。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每個父母都能針對孩子的個性,運用適當的方法,讓他們快樂成長。

例如,父母要找到有效的激勵方法,學會欣賞孩子。

用來激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父母要針對不同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方式。有時是物質上的獎勵,有時是情感上的激勵。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對他們的獎勵也要相應改變。

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父母的激勵,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欣賞,被父母欣賞的孩子,能在規則範圍內,自覺把事情做得更好。

還有,父母要樹立正確的理念,允許孩子不完美。

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盡善盡美,不但不可能,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不利於孩子成長。

孩子始終是孩子,不應該把他們當成小大人,多肯定他們的優點,強化他們的優勢,相信他們最終都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最後,父母要把恐懼和不安全感埋在心底。

在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不經意間,你可能就把各種恐懼傳遞給了孩子。

其實孩子內心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恐懼了,不需要你給他們更多,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把恐懼深埋心底吧。

這樣,能讓孩子得到更多嘗試的機會,可以讓他們自由自在享受生活,最終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恐懼並克服它。

05

兄弟姐妹情,助力孩子成長

有多個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記得這一點:你能夠為兒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建立親密的手足關係。父母要讓孩子們互相依賴,成為彼此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

有一天,朋友的小兒子跑過來向他告姐姐的狀,說姐姐沒有及時關掉收音機。朋友對兒子說:「沒關收音機,是姐姐不對。但是你不應該告姐姐的狀。」多次這樣的經歷後,小兒子明白父母希望他們友好相處。

還有一次,小兒子的數學作業不會做,就來問父親。父親對他說:「我的數學不太好,你可以去問你哥哥或姐姐,他們都能幫你。」

後來,小兒子有什麼問題,都會去向哥哥姐姐尋求幫助,同時也樂於被他們差遣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兄弟姐妹情在互幫互助中不斷升溫。

幫助孩子培養兄弟姐妹情,育兒有道的父母都會這樣做:

第一:讓孩子自行解決糾紛。

如果你有幾個孩子,孩子們每天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些大大小小的爭執。父母必須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面對爭執、化解爭執,否則他們無法從中學習爭端解決之道。

雖然有些爭執毫無意義,但爭執能夠讓孩子知道,什麼做法能讓別人願意與ta配合,什麼做法卻不能。

第二:讓孩子學會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意味著讓孩子們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問題,也可能是要彼此分工合作、整合力量,把事情完成。

家裡讓孩子們一起合作的機會有很多,比如清掃房間,整理廚房,一起出遊等等。團結一致的合作,對建立孩子之間親密的手足關係來說非常重要。

第三: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較,對孩子不能偏心。

請父母們一定記住: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隨便把孩子進行比較,會傷害孩子間的感情。

父母不用指出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更沒有必要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做任何評價。偏愛同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要對任何人透露誰是你最愛的孩子。

最後:挖掘每個孩子的長處。

父母要做的是,發現每個孩子的長處,並讓孩子們的長處得到發揮,讓他們在家庭中都有存在感,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更有利於孩子們建立親密牢固的兄弟姐妹情。

06

保持信心,讓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

每個孩子都會步入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一言不發、悶悶不樂,父母很難和他們進行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而且脾氣越來越大,有時就像是從地獄跑出來的惡魔一樣,十分可怕。這給父母帶來了新的挑戰,讓你毫無頭緒,不知如何做個好父母。

作者有位朋友,女兒長到18歲,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青春期該有的煩躁和焦慮。朋友覺得很幸運。

然而,6個月後,正當同齡孩子的青春期接近尾聲時,她女兒的青春期才開始,變得鬱鬱寡歡、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和父母大聲頂撞,甚至還說要輟學。

朋友被女兒弄得手足無措,連忙向作者請教,作者告訴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讓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

最重要的是,父母別跟青春期的孩子較勁,要和孩子像成人那樣交談。

你和孩子越較勁,孩子越會走向極端。面對孩子的逆反,父母可以心平氣和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但不要求孩子照做。你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孩子也會像個成人一樣回應你。

尊重孩子的喜好。

青春期是孩子內心很脆弱的一段時期,他們的自信心很容易被擊垮。孩子很輕易就認為父母不認同他們,甚至不喜歡他們。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尊重他們的喜好,就等同於認可、喜歡他們,他們能因此重獲信心。

不要對孩子刨根問底,尊重他們的隱私。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做出一些不讓父母知道的事情。父母沒必要小題大做,尋根究底。

同時,父母不應該在未經孩子同意的情況下,讀他們的日記,挖掘孩子的秘密,否則就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要對自己多年來對孩子的教導有信心,走過這個坎,你將收穫一個陽光健康自信的孩子。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部分。

為人父母,考驗著你的耐心,你的脾氣,你的情緒,甚至是你的理智。

養育,不僅指向孩子,更指向自己。育人先育己。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父母只有先把自己教育好了,才可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曾意味深長地對父母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相機,腦子是錄音機,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作為父母,肩上的責任重大,你的言行舉止都將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決定著他們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從孩子身上,不難看出父母做的是好是壞。父母給孩子樹立一個什麼樣的榜樣,孩子便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每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隨隨便便長成的。父母做對了,孩子就對了。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張國榮離世17載,《霸王別姬》重映:27年後,我終於讀懂3個人性真相
《天道》揭開:5個生存層次,你活在哪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