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孩子」:比較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孩子」:比較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作者|卡卡辛

小時候,我們都有個神秘的對手。

在你勤學苦練下終於學會老師教的最新曲子時,這個人已經考出了鋼琴八級;

即便你考出了班級第一名時,這個人次次都能保持年級第一。

支配了我們整個童年陰影的這個人,他的名字叫「別人家的孩子」。

最近,南京男孩天天因為爸爸總是拿他與「別人的家的孩子」比較,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在給爸爸留下的紙條上,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看似是孩子的一時氣憤,離家出走,其實,這不過是長期處於被比較的教育下,累積的委屈而已。

就像天天和警察的哭訴:「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他不喜歡我,我就走。」

作為父親,他當然不是不愛兒子,總是用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也不過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而已。

然而,長期處在這樣的比較式教育中,孩子真的能奮起直追,PK掉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嗎?

作為成人,我們都如此討厭被人比較。試想一下,如果老公總是在你面前誇獎別人的老婆如何賢惠,你會立志向對方學習嗎?

那麼同樣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想,他們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總是被比較,對孩子的殺傷力是有多大,他們心裡會有多難受。

愛比較的父母,既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也使自己在這條比較之路上疲於奔命。

比較,只會讓父母的焦慮無處安放

焦慮似乎成了這一代父母的標配,難怪很多人定義這代父母: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長,但他們肯定是最焦慮的一代家長。

比較是人之常情。做了父母,即使再不想比較孩子,在看到或者聽到別人家孩子事情時,也難免會聯想到自己孩子。於是,從無意識的比較到下意識的比較,結果焦慮開始出現了。

「別人家孩子4歲都可以說英文了,我的孩子連字母還不認識。」

「別人家孩子唐詩都能背上100首了,我家孩子只知道看小豬佩奇。」

於是,別人家孩子的成長節奏成了我家孩子的標杆。剛發現孩子已經可以用英文自我介紹了,又發現別人孩子已經和外教流利對話了,一下子覺得自己孩子還是差個十萬八千里。

怎麼辦?接著追,接著趕,接著比,就這樣陷入了無限循環的比較怪圈。

陷入這種狀態的父母,雖然和孩子朝夕相處,卻無法以客觀的角度來評價自己的孩子。習慣於用自己孩子的短板去和別人孩子的長處比,殊不知,也許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只是被我們理想化的樣子,是我們對孩子期待的投射。

在與我們心中期待的那個孩子比較時,只會越來越不滿意,越來越焦慮不安,從而不能真正的「看見」自己的孩子。

比較,是孩子自卑和嫉妒的起點

在綜藝《朋友請聽好》中,有一位女生向主持人傾訴,從小時候開始,閨蜜就是父母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小孩。

漸漸地,她也習慣事事去和閨蜜進行比較,總感覺閨蜜穿的衣服比自己好看,即便是自己很喜歡的衣服也不敢買回家。

甚至在愛情上,也覺得閨蜜更幸福,於是,就會要求自己的男友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來證明自己也是被愛的。

她雖然長大了,父母不再比較她們,但是被比較的陰影並沒有離她遠去。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總是被比來比去,就相當於向孩子發出一個信號: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

不斷地自我否定,會降低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讓孩子變得消極自卑,缺乏自信。他們一直活在別人的影子里,最終成為了別人,丟失了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就自信的自己。父母總是比較孩子,會讓孩子在優秀的孩子面前自卑,甚至產生嫉妒心理,做出極端的事情。

我們在電影《陽光普照》中看到了一個「壞孩子」的演變過程。在母親的回憶中,小時候的弟弟阿和還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可是漸漸長大後,他逃學早戀,打架鬥毆,還在未成年時,因為打傷別人,被關進了少管所。

這樣一個壞孩子是怎樣被養成的呢?就是比較,從小就生活在被與哥哥對比的陰影中。於是,他越來越討厭這個優秀的大兒子,開始用極端的行為在別人那裡尋求存在感。

打架鬥毆時,看到別人眼中的恐懼時,他恍然有一種錯覺,我是強大的,我對別人是有影響力的,打架的阿和終於贏了哥哥一次。

嫉妒會破壞理性的思維方式,讓人只能用極端的方式來獲得自我認可度。

孩子年齡小時,他對自己的認可主要來自於父母的評價。就像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認為的:「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最好的教育,從來都是不隨便比較。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肯定與欣賞

我們常常說,教育不是拼孩子,而是拼家長的心態。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很多時候我們被比較的焦慮蒙蔽了,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01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多用幾把尺子去比較

完美小孩從來都是個傳說,可以說是根本不存在的。每個孩子都像不同的花朵,只有花期不同,沒有好壞之分。做父母的,就是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包容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而不只是永遠用一把尺子去比較。

《零零後》這部紀錄片中, 有一個女孩一一。她從小就獨來獨往,不愛跟任何小朋友玩。

這種內向的性格並沒有引發父母的焦慮,他們尊重這種個性,並沒有認為孩子一定要活潑才是個完美小孩。

長大後她並沒有成為一個性格孤僻的孩子,反而充滿有愛心,學習上進,和朋友相處愉快充滿自信。

這一切,可以說與父母對她的接納與包容分不開。

02

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 多用縱向比較思維

比較最怕的是什麼?橫向比較,而這也是父母最愛做的事情。真正科學的比較,是縱向的,也就是拿孩子和孩子自己對比。

當孩子原來只會彈幾個音階,現在可以彈一首完整的曲子時, 就為他拍拍手;

當這次考試考了70分時,對比上次的不及格,這就是他的進步。

記得作家海明威說過:「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自己」。

肯定孩子的進步, 孩子就能從鼓勵中進步,逐漸會形成一種馬斯洛提出的那種「自我實現」的需要, 努力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03

欣賞孩子的優勢,因材施教

自古, 我們就有「有教無類,因材實教」的教育理論。

籃球明星姚明在進入到重點中學後, 學習上一直不突出。儘管每天補課學習,漸漸地連打籃球也放棄了,仍然是趕不上其他同學。

這個時候怎麼辦?姚明的父母決定發揮兒子籃球的優勢, 把他轉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從此之後,姚明學習上一帆風順,籃球技術也日益精進, 直至成為世界級的籃球巨星。

正是認識到了孩子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才能使姚明成為後來的籃球巨星。

孩子生來不是一張白紙, 他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自己獨特的特質。

也許, 你的孩子雖然成績不好,但是性格開朗,樂於助人;也許,他就是彈琴彈不好,但是游泳運動卻很棒。

作為父母, 我們不如像園丁一樣, 精心守護,耐心等待花期的到來。就像幾米的《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中寫道: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父母之愛,應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更多熱文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孩子,這樣成熟懂事的你,

一定很累吧?

▲「孩子竟讓我馬上死掉?」

別難過,他只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我願意為孩子去死,但有時候我也很想弄死他們……」
「孩子竟讓我馬上死掉?」 別難過,他只是「詛咒敏感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