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自知者明,敗莫敗於不自知

自知者明,敗莫敗於不自知

《呂氏春秋?自知篇》指出:「敗莫敗於不自知」,意思是人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自知之明。自古以來,知人不易,自知更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知,但必須要有基本的自知。

自知者明,敗莫敗於不自知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善於鑒別人才、使用有才能之人,這是明智,而對自己的潛能、特長、缺陷、經驗等各種基本素質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在社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明確定位,這才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

中國人歷來對有「自知之明」者持讚賞態度,認為這是每個人前進的動力和階梯。《呂氏春秋?自知篇》指出:「敗莫敗於不自知」,意思是人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自知之明。《唐太宗紀》指出,「人苦不自知其過」,即人最大的苦惱是由於其不知過而造成的,南宋陸九淵也說:「人莫先於自知",人沒有比自知之明更重要的。

在生活中,知人不易,自知更難。認識到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甚至比認識別人還要困難。某種程度上,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也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人生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許多事情的失敗也是由於不自知造成的。

自知是重要的,不自知,難免糊裡糊塗,說錯話,辦錯事,以至淪為匹諾曹的鼻子、皇帝的新衣也不知,甚至會誤判大勢,失去大勢,釀成大錯。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人一生有三個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對於人生的這三個錯誤,如果人本身沒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很可能釀成不能彌補的大禍。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不明的人昏昏然,瓢飄然,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人生命運之舟。在生活中,許多人以為能夠做到自知,但自以為自知同真正的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

在孔子的學生中,子貢不但會經商,而且也擅長外交,而孔子最喜歡的還是顏回。有一次,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能夠以一知十;而我只能夠「聞一以知二」。顏回聰明過人,善於類推。子貢胸懷博大,頭腦清醒,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可算得上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

自知之明:「向內求」

佛家講,「知人」是向外求,「自知」是向內求。認識自己,是「向內求」的過程,是認識「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跟智商、權力、金錢等等都沒有關係,這些都是外部的,是「知人」需要參考的東西,而「向內求」則不需要。

自知,「向內求」的重要方式是「覺察」。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為氣節,自知為智慧,自製為修養。人具備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懷,在人生道路上,經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勵,改正缺點,量知而思,量力而行。

自知無知才求知,自知無畏才拼搏。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自知度愈高,求知慾愈強。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短淺。知無止境學無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動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華。自知之明通過求知改變自己的無知無識,也是使自己達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進而自立自強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礎。

自知者明,很多道理,說著容易,做到卻很難,人非聖賢,連李世民都需要魏徵這面鏡子才能做到自知,何況我們常人,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不能做到完全自知,但必須要有基本的自知,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避免陷入失敗的困局。

◎本文轉載自「大道知行」公眾號。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詩詞 水調歌頭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 不妄章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