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你喜歡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到身邊

心理學:你喜歡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到身邊

有這樣一個人,聲稱自己是上帝的寵兒,因為他無論想要什麼,最終都能如願實現。

在十歲那年,他希望爸媽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是一架心儀已久的玩具飛機,沒想到收到的禮物竟然真的是那架飛機。讀書的時候,他希望自己是可以迷倒一片女生的男神,實際上他的確一直都是大家口中的男神。

後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了,總是有大項目找上他,而且總是能取得好成果。

他說自己這樣的運氣,大概是玄學,因為無法用科學依據來解釋。實際上,這並非玄學,他的所有事例都說明了一個東西——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

《The Secret》:人類所有的思維活動,都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頻率(銻場),而這種頻率就好比杜鵑用於求愛的信號、蝙蝠用來探路的超聲波。它會吸引同樣的頻率,引發共振,從而將我們思維活動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們的面前。就像物理界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存在吸引力一樣,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力。

「吸引力法則」這個概念真正被人所知,是因為一次報刊媒體的報道。

1879年《紐約時報》有一篇關於在科羅拉多州「淘金熱吸引財富」的文章中,提到了吸引力法則,這是媒體第一次對這個概念進行報道。

簡單來說,吸引力法則的意思就是「引來所想之物」:頭腦中想什麼,就會吸引什麼到自己身邊。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並不認同這樣的法則,在他們看來,吸引力法則只不過是在自我欺騙罷了。

1999年加州大學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對即將期中考試的學生進行分組測試。測試主題是「正能量夢想是否會對考試成績產生影響」。

第一組學生每天都花一些時間來想像自己已經取得好成績後是什麼感受——正能量組。

第二組學生則想像自己在什麼時間和地點考試的,又如何準備考試。

第三組學生沒有想像任務,踏踏實實的複習——控制組。

結果顯示,第一組正能量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最低,而且為考試所做的準備時間最少。在每天的想像中,他們的確可以收穫信心,但是這樣的自信帶來的結果就是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考試準備工作上。

第二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最好的。因為想像準備考試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令他們可以在細化計劃的同時,付諸於實踐。

所以有人得出結論,意識作用是有限的,人體本身並不具備吸引力。

但是實際上,吸引力法則一直都以更加科學、合適的方式在我們生活中發生作用。

有一位大學生,想要在暑假回家後聽見大家都誇她瘦了、美了。最後竟然真的減肥成功瘦下來了,也變更漂亮了,還收穫了大家的讚美。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的正確使用——聚焦、相信、行動。

說迴文章開頭提到這位「男神」,他是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所想之事的呢?

生日之前,就已經在父母面前多次提到想要的那架飛機了。作為學生時,在靠著勤奮取得好成績的同時,積極發展自己的愛好——運動健身。開始工作之後,由於上級下達的任務他都能出色完成,所以公司一有大項目,領導第一個就會想到他,並給予他相應的幫助。

換句話來說,吸引力法則也算是意識的能動作用。因為想要,所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渴望的事物之上。

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辦得到。與此同時也並非空想,會靠著行動來靠近自己的目標。

可能這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只是覺得自己很幸運。這也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縮影——在運用吸引力法則卻沒有意識。

但想要更好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得更加出色,不妨有意識的使用吸引力法則。

首先明確自己的需求,這個需求不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應該是具體的、可行的目標。並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目標上。在此特別提醒一下,不學習不看書不複習,還希望不掛科,這不是在利用吸引力法則,只是在投機取巧,白日做夢。

其次,對自己的目標充滿強烈的熱忱和渴望。對目標的渴求程度直接決定了吸引力法則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最後是行動。無論是多麼細微的行為,無論是多麼小的行動,都必須有所舉動才行。

在這裡要提一個概念:同質相吸。

譬如,我們處於一個極其低落的狀態,心裡所想的都是負面消極的事情,那你就會吸引一堆倒霉事過來。相反,如果你內心正面、積極,那麼在你身上發生的事都壞不到哪裡去。

所以內心的狀態是直接左右結果的,我們的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事件走向。

吸引力法則不是簡單的雞湯,更不是自欺欺人的手段。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利用這個法則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異想天開,渾噩度日。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曹雲金:不要和勸你大度的人做朋友
4歲的孩子就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心理學家:人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