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後浪」們為何如此奔涌?

晚清「後浪」們為何如此奔涌?

文 ︳陳卿美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奔騰的江水,永遠是後浪拍前浪,後浪推著前浪走。後浪,也就成了年輕人的代名詞。後浪如何奔湧出浪花,是考驗後浪們未來能否作為的一個標誌。同樣是年輕人,同樣是小人物,看看一些晚清的後浪們是如何奔涌的。

1813年5月,一個安徽徽州的年輕人向父親跪別,在新婚妻子依依不捨的目光中,他踏上了北上的路途。此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亂入花眼,猶如世外桃源。但年輕人並沒有半點欣賞美景的雅緻,他要打點行裝,再次進京鄉試。

他剛剛結婚,他沒有陶醉在徽州美麗的山水詩畫中,更沒有沉浸在新婚妻子的溫柔鄉中。

他從小熟讀詩文,但科舉之路並不順利,考取功名仍是他的首要追求。此時的他,其實並沒有遠大的抱負,並不想當革命家,也不想做政治家。與其他年輕人相比,他更加關注朝運的衰敗與官場的腐敗,他有著更多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不幸的是,他又落榜了。更不幸的是,考試期間,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可想而知,這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回家料理完妻子的後事,他長期閉門不出,茶飯不思。經過醞釀與構思,他下筆千言,連寫了四篇政論,即為著名的《明良論》。「明良」二字, 始出自 《尚書》, 意思是「君明臣良」。他對官場現狀做出了尖銳地抨擊: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他批判封建官僚制度,批評大小官員缺乏基本的廉恥觀。為此,他提出,君臣要共治天下,要任人唯賢,改革論資排輩制度,並擴大官員的自主權等。

外祖父對他的表現非常欣賞,讚歎道:「四論皆古方, 而中今病, 豈必別制一新方哉!髦矣, 猶見此才而死,吾不恨矣。」

他就是龔自珍,此時年方21歲。

1888年6月,一個廣東的考生也來到了北京。同樣是科舉的失意者,同樣是再次落榜。初冬季節,滿目蕭瑟。同樣心憂天下的他到北京郊外爬長城散心,

巍峨的山脈,蜿蜒的長城,還有漫山的殘枝敗葉。此情此景,再次引發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憂思。他決定向皇帝進言。

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讓他每日奮筆疾書,幾天後,終於寫成了《上清帝第一書》。

在這份建言書中,他分析了國內外的形勢,列強環伺,內亂不止。他警告,日本正日夜謀我,要小心日本的侵略,他哀嘆:「國事蹙迫, 在危急存亡之間,未有若今日之可憂也。」

他最後提出,要「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只有革除傳統弊政,學習西方制度,給予國民自由,重用維新人才方能力挽頹勢。

他四處投書,但沒人會理睬這樣一個小人物的狂悖之言。

直到10年後,他又連續五次上書,方得朝廷重視,並獲得光緒皇帝的接見。

他就是康有為,此時不過30歲。

1884年12月4日傍晚,朝鮮漢城的冬天格外冷。在漢城郵政局的宴會廳內,一場盛大的Party正在舉行。各黨領袖與各國公使均出席宴會,中國官方代表也同時在場。

就在嘉賓們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際,有人謊稱外面房子著火,就在大家混亂之際,一場血腥的屠殺開始了。原來,這是一場有計劃的政變。

中國代表逃出後,迅速通知清軍駐防營的首長。年輕的首長沉著冷靜,在無法及時與清廷取得聯絡的情況下,他果斷出兵平亂。他親率2000名清兵,兵分三路殺入王宮中。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勇猛衝殺,最終將政變平息。

他不僅獲得了朝鮮的擁護,也獲得了清廷的認可。他在軍中的威望與地位陡然大增,逐漸成為一顆耀眼的政壇新星。

他就是袁世凱,此時只有26歲。

1894年4月,一個廣東的年輕人揣著一封信計劃北上天津。在途徑上海時,他拜訪了兩位好友。他讓好友為自己出謀劃策,並幫助牽線搭橋。他還讓朋友幫忙潤色,推敲字句、語氣。最後,兩位朋友分別為他寫了推薦信。

6月下旬,津門酷熱難耐。年輕人乘船至天津,並持介紹信拜見中間人,請求將書信轉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這封書信便是《上李傅相書》,洋洋洒洒近7000字,核心內容為四個主題,分別是「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同樣,這也是一份希望國富民強的建議。在建言書中,不僅有宏觀要旨,還有具體措施。也就是說,這不是年輕人在空想。

李鴻章自然不會見他這樣一個年輕的小人物。他只好離開天津,隨即去了夏威夷。他不是去旅遊,在那裡,他號召華僑,要振興中華,挽救危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並組織成立了興中會。

他就是孫中山,此時28歲。

1898年9月,一紙通緝令讓一個年輕人成為了逃犯。

他逃亡日本,繼而偽裝成日本人,也逃向了夏威夷。此時的夏威夷已是美國領土,他沒有申請政治避難,而是四處發表演講,號召華僑為國出力。他成了一個化緣的人。

1900年8月,他回到日本。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寫就了著名的《少年中國說》。他直指封建統治下的中國為暮氣昏沉的老年帝國。他渴望中國是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少年中國,正如同朝陽一般的少年。在他看來,今日中國完全沒有了秦漢的雄傑、漢唐的文學、康乾的武功,而只是「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少年的責任。「……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大聲疾呼,中國少年應勇敢站起來,為國家擔當,「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他的《少年中國說》大氣磅礴,堪稱一篇雄文,在剛剛踏入新世紀的中國永久回蕩,「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他就是梁啟超,此時27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革命之火迅速蔓延。

一群年輕人正在杭州秘密起義,並成立了敢死隊,領頭的年輕人剛從日本留學回來,負責擔任敢死隊隊長。熱血的他向母親與哥哥寫了一封訣別信,誓言要為革命犧牲,囑咐家人料理後事。年輕人的母親派朋友傳話給他:「死生一視與義,毋以家事為念。」

11月4日深夜,杭州城內頗不平靜。一個年輕人率領五隊革命軍敢死隊撲向巡撫衙門。炸彈手負責前邊投擲炸彈,手熗手負責近距離襲擊。與清軍交火後,雙方展開激戰。作為敢死隊隊長的他,在槍林彈雨之間,毫無懼色,捨命前沖,第一個攻入巡撫衙門,活捉浙江巡撫曾韞。杭州光復。

他就是蔣志清,即蔣介石,此時24歲。

武昌起義的槍聲鼓舞了各地的年輕人。

一位在長沙湘鄉中學讀書的年輕人同樣熱血沸騰。他決心投筆從戎,加入革命行列。他計划去武昌,投奔革命軍。但經過打聽後,發現交通不暢,無法前行。

灰心喪氣的他只好等待時機。10月下旬,湖南革命軍在長沙起義。目睹了革命軍人激昂的革命熱情與無畏的犧牲精神後,他毅然投奔湖南革命軍。由於沒有擔保,他無法入伍。他沒有離開軍營,信心堅定,反覆向長官請求加入。他的真誠打動了長官,最終,他如願以償,成為一名普通士兵,編入二十五混成協第五師標第一營左隊。

他就是毛潤之,即毛澤東,此時只有18歲。

再說一個極其卑微的小人物,他是直隸昌平人。小時候,他家裡屢受地主欺壓,父親因上訪又被打身亡。從此,他開始輟學,四處謀生,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經其他太監引薦,他也進了紫禁城,當上了一名普通小太監。或許他有一點才情,慈禧把他調到了身邊,給自己梳頭。慈禧視他為心腹。但他也是有追求的年輕人,他希望調到光緒身邊。慈禧正需要有人去監視光緒,他便如願去服侍光緒。

正值甲午期間,皇帝殫精竭慮,終日為國事操勞,一直陪伴皇帝的他對其欽佩不已。在皇帝身邊的日子,讓他更加關心時局,甚至一度忘了自己只是個太監、奴才而已。

甲午戰敗後,舉國大震。他心憂如焚,毅然向慈禧上折,支持變法。他在上書中,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如希望慈禧歸政光緒,不要幽禁皇帝,不要再修頤和園,宮中不要再演戲,停修鐵路,懲辦李鴻章,廣開言路,接受西方文明等。

慈禧怒斥,要治其死罪。他竟然毫無懼色:「知之,拚死而上也。」

1896年3月30日,他被押赴菜市口執行死刑。光緒得知後,感動落淚,為其專門立了忠烈祠。

他叫寇連才,剛剛18歲。

這些晚清的「後浪」們,後來有人因錦繡文章而走紅,有人因領導革命而聞名,也有人默默無聞,甚至放棄了生命。爺爺也是從孫子過來的,在成為大人物之前,很多人同樣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作為年輕人,他們有信仰、有情懷、有熱血、有激情,關心國家、心繫天下。

晚清的「後浪」們為何如此慷慨奔涌,因為他們都敢於立宏圖大志。

你會發現,奔涌的他們,卻從來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