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和你共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想要的也許只是陪伴……

孩子和你共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想要的也許只是陪伴……

作者|靜一羽

有人說,自私的孩子,是父母給他們太多,太寵愛他們,百般滿足養成了他的自私自利。

但是也不盡然,有些孩子的自私,是因為父母陪伴的太少,缺乏親情的滋養,才不懂得寬容與感恩。

父母陪伴少,對孩子的關注也少

《父母愛情》里,安傑養育的3兒2女,大多比較有出息,要麼自己是軍人,要麼嫁給軍人,過著體面的生活。

唯獨老四江為民,他下鄉期間,熬不住清苦的農民生活,轉去做工人,娶了普通的農村女人草草了事。

因為自己無力撫養,把女兒交給了父母照顧,父母幫他們帶大女兒,他們下崗了。於是,他們成了啃老族。

在父母家每天都睡到太陽三竿還不起床,整天無所事事。甚至把自己的懶惰和無能全都推給父母,說自己是家裡的替罪羊,把安傑的心傷的體無完膚。

一奶同胞的幾個孩子,為什麼如此不同?從安傑在他們小時候的教育上,可以找到一絲原因。

有一次,雙胞胎姐姐江亞菲把媽媽的桃酥餅都吃完了,輪到江為民吃的時候,柜子里只剩空紙袋。他氣不過就向媽媽告狀,誰知,媽媽不由分說,上來就一巴掌砸在他頭上,說他是個愛告狀的孩子。

不被關注,不由分說,不被疼愛,這些「不」,漸漸化為了他的懦弱,怕事。平時他就不是一個被關注的孩子,有事也不愛說話,顯得沒什麼主見,父母對他也沒多大的關注。

陪伴少的孩子,心裡話無人可講,他的脆弱和哭泣,也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他選擇另一種方式保護自己。

這種方式,叫做自私。

我們希望孩子獨立,但有些孩子需要別人推一把,才能變得更勇敢,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這一點。

缺乏關愛,孩子心裡築起心牆

在談話節目《不想說,特想聽》里,有一對母子讓人印象深刻:兒子是時尚公關,每天跟不同的人說著很多話,可是,回到家,面對父母,他總是無話可說。

他陪客戶喝酒,為了拿下訂單,把自己喝到進醫院,母親也全然不知。母親掩面而泣:你為什麼不跟我說?為什麼不回家呀?

兒子說了句直戳他心窩的話:從爺爺奶奶去世那天起,我的家已經沒了。

我們很多時候,以為自己賺錢養家,孩子就應該在家聽話,但是,哪有什麼天生聽話的孩子,不過是在心裡默默哭泣罷了。

作家龍應台曾這樣寫道:多少父母和孩子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當他沒有了父母的陪伴,他要學的就是收起自己的軟弱,在心裡築起一座城牆,阻隔了與父母的交流。

他對父母的冷漠,更多的是最需要的時候不出現,出現的時候不需要的失望。孩子的自冷漠背後,藏著父母缺失的陪伴。

自私,是孩子渴望陪伴的呼喚

美國一位育兒專家,在做客《爸媽學前班》時說:孩子在專註做事時,你無需介入無需打擾,你所要做的就是陪伴,最好是及時的鼓勵與支持。

往往,我們的付出只停留在物質,卻懶於去傾聽孩子的內心,懶於和孩子真誠交流。

在去年兒童節前夕,山師附小關於孩子想要什麼禮物的150份調查問卷中,有1/3的學生希望多得到父母的陪伴。

他們說,父母送過他們很貴重的球鞋,衣服,甚至包括電子產品,但是,每到兒童節,他們最渴望收到的禮物,就是父母的陪伴。或者是一次輕鬆的散步,一場家附近的短途游,或者共同完成一個家務。

我們如果多一些陪伴,孩子就少一分擔心,也就少一分心裡堡壘,也就少一份自私。

前兩天,沙溢在微博上的話引起網友們的共鳴: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認為陪伴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想應該是大多數父母吧。童年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同樣會用陪伴來守護......

陪伴孩子雖然會佔用很多時間,甚至會少了很多工作機會,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重新尋得。有些東西是不能等,錯過了也尋不得。

孩子的自私是一種呼喚,他有時不能準確表達對父母陪伴的渴望,只能用自私冷漠回應。

陪伴,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當我們汲汲於名利,或者奔波於生計時,都不要忘了陪伴孩子。

01

他情緒低落的時候

這時我們盡量關注到他,最好能了解他低落的原因。孩子的要求不高,在開心的時候,有人一起分享,難過的時候,有人認真傾聽,他的內心才更清楚,不管自己怎麼樣,都是有人關心他的。

當他越來越大,懂得越來越多,他就越需要父母能走進他的內心,成為他的朋友。

《少年派》的錢三一是個學霸,他的媽媽近在咫尺,卻讓他覺得遠在天涯,與媽媽吃飯的時候,也經常無話可談。

媽媽除了關心他的學習,並不了解他的內心想法,爸爸雖然很愛他,卻很少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外人看他是個學霸,但他低落的情緒,深深藏在心裡,所以,他總是不苟言笑。

陪伴不是人在心不在的陪著,而是建立在對他了解的基礎上。

02

他學業有壓力的時候

再懶或者學習再差的孩子,他心裡都背負著一定的壓力。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目光,分數的退步,父母的一味催促,每一個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李玫瑾教授說:不要跟你的孩子說,你成績這麼差,考不上大學會怎麼樣,因為長此以往,他會走進前程的死胡同,反而越逼越差。

陪伴的意義,就是在他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多給孩子描繪一些輕鬆的場景和畫面,讓他減輕不必要的壓力,對學習和未來的人生充滿動力。

03

他青春叛逆的時候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有自己的思想,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卻又能力有限,於是乎,變得有些叛逆。往往,他們最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美國作家羅賓斯的《如何擁抱一隻刺蝟》這本書里,有這樣一段話:在心情不好或是有事發生的時候,我希望爸爸能給我一個擁抱,讓我知道他在關心我。記得小時候,他經常會把我抱在懷裡,那種感覺很好、很溫暖。可是現在我長大了,他就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對我了。我並不是覺得爸爸不愛我了,只是有的時候,我覺得他應該讓我感受到,他還是時刻關心和在乎我的。

通常在家裡,我們會扮演權威角色,制定很多規矩,要求他們承擔責任,並希望他們言聽計從,只有他們表現出色時,才會向他們表示認可和關愛。

叛逆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他要確認,自己無論脾氣多壞,跟父母有多大的誤會,父母都會一如既往的愛他們。

04

他遭遇困境的時候

對於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我們似乎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擔心他太脆弱,經不起打擊,另一方面,我們過於高壓,讓他覺得挫敗。

我們總是泛泛關心:學校都好嗎?你說有沒有帶好?你今天開不開心。

孩子也總是一句帶過:我還好。

但他很少告訴你,他被同學排擠,被老師忽視,他因為緊張考試睡不著覺,因為父母的暴躁小心翼翼。

就像那位做公關的兒子,寧願自己喝酒到進醫院,也不會跟媽媽說一句。他談起自己的童年,媽媽從沒有送自己上學,也沒問過他錢夠不夠花。

遭遇困境的時候,是他築起心牆的時候,就像是一塊鬆動的磚,只有細心的關注和陪伴,才能打開這塊磚,幫助孩子解決心理障礙。

陪伴不是陪著,而是走進孩子內心,在他最需要的時候,父母才是他的解憂雜貨店。

更多熱文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媽,快給工資吧!」

孩子做家務,到底需不需要獎勵?

▲這3種父母,是孩子將來叛逆的源頭……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孩子」:比較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媽媽你有沒有小雞雞」?難以啟齒的問題學著這樣簡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