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機動作戰意味著什麼?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機動作戰意味著什麼?

來源:航空簡報 作者:郭道平

2020年5月5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網站發布題為《What does AI mean for the future of manoeuvre warfare?》的博客文章,作者是賽博、太空與未來衝突研究員弗朗茲-斯蒂芬·蓋迪。博文指出,人工智慧可能會潛在地變革基於機動的作戰概念,但首先要克服一些技術和作戰障礙。

人工智慧(AI)本質上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能力,能以超人的速度執行人類的心理過程。人工智慧加持的技術已經在軍事行動中部署。例如,基於美國國防部Maven項目開發的機器學習演算法的自動化情報處理軟體已在中東用於支持反恐行動。現代遠程防空和導彈防禦系統,包括美製「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最新改型,也正在使用基本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來防禦來襲的彈道和巡航導彈威脅。

人工智慧加持的技術基於機器學習演算法,這些演算法通過物聯網或系統體系結構中鏈接的感測器和射手來加速所謂的「殺傷鏈」,這可能會對常規進攻性軍事行動產生深遠影響。2019年美國陸軍一場戰事推演得出的結論是,啟用人工智慧加持的能力可將步兵排的進攻戰鬥力提高10倍,從而大大打破攻防平衡而受到了進攻方的青睞。這不僅表明應用人工智慧的軍隊可以擊敗很少甚至沒有應用人工智慧加持能力的對手,而且還表明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減少進攻行動所需的物資和人員成本。

在軍事進攻中,人工智慧具有多種軍事用途。人工智慧引導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以及戰鬥管理系統可以增強指揮官的態勢感知能力,從而有助於快速識別戰場中敵人的「重心」,並使部隊能夠迅速協調聯合進攻。例如,在與中國或俄羅斯假想的未來戰爭場景中,在人工智慧決策輔助工具的支持下,美國指揮官可能會迅速剝奪中國或俄羅斯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例如結合了高超聲速導彈、賽博攻擊或特種作戰部隊的遠程感測器和精確打擊平台。

這種A2 / AD氣泡「破碎」之後,在太空和網路空間能力的支持下,美國空中、地面和海上部隊將能夠迅速佔領、癱瘓或摧毀敵人的重心。從本質上講,美軍可以使用人工智慧加持的能力來執行國防部所指的21世紀各種機動作戰或全域機動作戰。

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這種作戰理念描述為「一種精神狀態,意在從精神和肉體上粉碎敵人,途徑包括癱瘓和迷惑敵人、避其鋒芒、迅速而大膽地利用其脆弱性以及以某種方式從精神和肉體上最大程度地重創敵人。20世紀,這種作戰理念在1939-41年德國國防軍歷次戰役和以美國為首的1991年海灣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工智慧可以提高軍事行動的速度,但不太可能導致出現很多決定性成果

21世紀的機動戰將取決於比對手更快、更好地做出決策,繼而將取決於「信息優勢」和網路空間的主導地位。但至少在短期內,要使其成為現實需克服許多障礙。

首先,美軍部隊的設計繼續反映了以損耗為中心的戰爭觀,而不是以機動為中心的觀點。當前美國的軍事學說和以一定數量的多任務平台為中心的部隊態勢反映了這一點。美國武裝部隊學說正朝著更加分散的部隊結構發展,從理論上講,這種結構應該能夠進行人工智慧加持的機動作戰。然而,隨著新的作戰準則的實施,例如美國國防部針對全域作戰的聯合作戰概念,美國陸軍的多域作戰框架,美國海軍的分散式海上作戰以及美國空軍部隊的多域指揮與控制倡議,人工智慧加持的機動作戰仍處於試驗階段。所有這些理論都將由人工智慧加持的技術來夯實,但距離實現還差很多年。

其次,從技術角度來看,可能無法在短期內實現人工智慧加持的跨軍種集成ISR以及防禦和戰鬥管理系統。例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進攻蜂群加持戰術」(OFFSET)計劃,設想了由250個協作自主空中和地面系統組成的蜂群,用於在城市環境中進行進攻性行動。此類蜂群的成功部署將取決於能夠顯示所有領域軍事行動的人工智慧加持的通用作戰圖(COP)。但是,美國國防部還沒有為這種多域指揮和控制(MDC2)能力的開發正式立項。

而且,即使成功部署,人工智慧加持的蜂群實際上也可能破壞機動作戰所需的COP和MDC2。根據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報告,人工智慧加持的任何離散武器系統結點都是為特定目的而定製的「軟-硬體核心」。但是,目前還沒有組織矩陣,從而無法利用一系列獨立且在多個層次上運行的人工智慧加持系統。如這篇報告所述,「人工智慧加持的武器、平台和操作系統依賴於專門為每個單獨的系統和目的而設計的定製軟體和硬體。當前,尚無集成機制來集成在多個平台上運行的數十種人工智慧系統。」或者正如另一位分析師恰當地指出的那樣,「系統迷霧」取代了「戰爭迷霧」。

第三,依靠人工智慧加持的能力將打開來自網路空間新的攻擊矢量。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武器系統和ISR能力仍將極易受到網路攻擊。五角大樓國防科學委員會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的主要武器系統(包括非核戰略打擊能力)仍然容易受到網路攻擊。該報告勾勒出了網路空間實施良好攻擊之後令人擔憂的後果,概述了作戰裝備可能被破壞或改為攻擊動力源、供應鏈陷入僵局或迷失方向、軍事指揮官因可疑報告陷於癱瘓而無所作為以及對其指令效力出現疑慮。

因此,如果人工智慧加持的能力沒有內在的強大網路防禦,機動戰很可能無法在戰場上取得預期的成功。

最後,人工智慧加持的技術不僅很有可能提高作戰節奏,特別是通過加速殺傷鏈來實現這一點,同時又提高了攻防作戰部隊的生存力。人工智慧加持的技術優勢會在攻擊者及其敵人之間均勻分布,從而相互抵消。

人工智慧可以提高軍事行動的速度,但不太可能導致出現很多決定性成果。人工智慧並非導致一種新形式的機動戰,而是可能會引出技術更先進的消耗戰。因此,設想在1991年海灣戰爭基礎上推出人工智慧加持的21世紀多域機動戰版本的軍事規劃人員可能會失望。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註:原文來源網路,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美智庫建議美海軍應利用無人系統跟蹤並摧毀潛艇
新冠病毒對供應鏈的影響/國際科學挑戰賽/量子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