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借東風向遠洋—718工程助力中國海軍走向深藍

借東風向遠洋—718工程助力中國海軍走向深藍

40年前的5月9日,我國向全世界公告:將於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從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零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的圓形海域內發射運載火箭。

上述運載火箭即DF5型導彈,該試驗代號為580任務。1980年5月18日至5月21日,國內先後向南太平洋發射了2枚DF5型導彈,第一枚準確命中目標,第二枚因控制系統問題引起二級發動機提前6.4秒關機,導彈偏差近約1400千米。580任務後,航天系統根據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導彈進行改進,逐步解決了DF5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

此次試驗,中國海軍派出了由18 艘艦船組成的遠航編隊,此次遠航南太平洋也是海軍當時最大規模的遠洋軍事行動,標誌著中國海軍從此逐漸走向深藍。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在掌握彈道導彈和核武器的關鍵技術後,決心發展遠程導彈。但遠程導彈的射程達10000千米以上,已經不能像之前那樣在國內完成全程飛行試驗,只能向遠洋發射,這就需要建造遠洋測量船和其他的配套艦隻。

1967年7月18日,國防科技工業部門及軍隊向中央提出報告,初步意見是要發展測量船、護航艦艇和後勤補給船隻等一系列遠程導彈試驗配套艦船,因為開會時間是在1967年1月18日,所以該工程命名為「718工程」。

計划上報以後等了兩年,上級召開會議討論重大裝備問題,核潛艇工程順利通過,但關於研製測量船、護航艦艇、後勤補給船隻的計劃並未達成一致。原因有兩點:一是冷戰影響,我們對核導彈比較重視,但對於海軍的艦船研製等基礎性工作缺乏遠見;二是當時的局面,各條線工作都很混亂,有些人認為海軍需要測量船、驅逐艦、補給船在內的一系列艦艇是浪費資金。

70年代初期,國內所有的造船工業企業全部劃歸海軍管理,這為海軍建造艦船創造了有利條件。海軍成立了造船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協調造船廠和海軍之間的問題。海軍領導認為,應該利用遠程導彈試驗的機會上馬補給艦、打撈救生船等船型。同時,擴建江南、滬東、大連等重點船廠,提升造船工業整體水平。當時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巨浪潛射導彈需要進行海上試驗,非要用到測量船,還要艦艇警戒、護航,還得要航行補給。所以718工程又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1970年12月15日,上級再次召開會議,討論發展遠洋測量船的問題。面對其他部門的責難,海軍據理力爭,強調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勢必往遠海發射,沒有驅逐艦護航警戒,則彈頭數據艙會有被外國人搶先撈走的風險。最終,上級決定正式啟動「718工程」,發展與遠程導彈試射配套的艦艇,這一決定也促使中國海軍的艦艇裝備水平上了個台階。

受當時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718工程所涉及艦船和艦載直升機一直拖到1980年才全部配齊。具體為:遠望1號、2號測量船,051型驅逐艦、向陽紅5號、向陽紅10號遠洋調查船、925型打撈救生船、9000馬力遠洋救助拖船、遠洋油水乾貨補給船、大型直升機等。

遠望1號和遠望2號是整個718工程的核心;051型導彈驅逐艦是第一代國產導彈驅逐艦;向陽紅5號遠洋調查船由貨船長寧號改建而成,在護航任務中擔任總指揮船;向陽紅10號為主測量船的通信轉信船;925型打撈救生船執行打撈導彈遠程飛行試驗濺落的數據艙,併兼顧到海軍深潛救援的需要;第一代綜合補給艦因718工程而得名「718工程遠洋油水乾貨補給船」,718型綜合補給艦隻是後來的說法;另外,海軍從法國宇航公司購進了14架超黃蜂直升機,並改裝4架用於返回艙低高度軌跡的測量、落點測量及返回艙的搜索與打撈。

1980年4月28日至5月1日,測量船編隊和護航編隊分三路隊形,從舟山基地集結啟航出發,衝出第一島鏈奔赴太平洋。整個編隊共18艘艦船,總噸位17.4萬噸,其中海洋調查船2艘,測量船2艘,驅遂艦6艘,補給艦2艘,打撈艦2艘,輔助船4艘,超黃蜂直升機4架,總出航人數5360人。

綜上,實施「718工程」鍛煉了701,708等設計所,提升了我國的造船工業水平,使得我國的海洋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海軍借718工程的東風建造了第一代主力驅逐艦和配套的軍輔船,提高了海軍的遠航作戰能力,中國海軍從此開始邁向深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錄談 的精彩文章:

直15試飛加速—渦軸-16全力助推新一代武裝直升機
獨具海自特色的「小步快跑」—海上多面手朝霧級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