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慢熱了那麼久,這部劇真的意義非凡

慢熱了那麼久,這部劇真的意義非凡

2020年,雖然影視作品上的觀影選擇並不多,但正是這樣才不至於花多眼亂,錯過真正的好作品。如優酷三月開閘、先於製作電視台ViuTV推出的港劇《嘆息橋》便是其中之一。

這部新劇由久未露面的原無線小生林保怡監製並主演,開播便錄得超高口碑。繼優酷點播之後,香港本地ViuTV也於今日(5月11日)正式開播。

這部劇開局時確實在豆瓣掀起不小聲浪,但終究沒能出圈。對於早已回歸香港演藝圈的林保怡而言,香港本土才是他最看重的戰場。而要討論《嘆息橋》,就不得不提到《綠豆》。

2016《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

顯而易見,《嘆息橋》沿用了三年前《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的製作班底。很多熟悉前作的劇迷最初正是基於對「綠豆」式構圖和色調的肯定,才第一時間決定追看《嘆息橋》的。

畢竟,當年在香港高登論壇上關於《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的討論,都帶著極具高級藝術感的香港風。而能夠從香港的喧嘩俗艷和灰調冷淡中轉化出新的香港都市美學,的確讓人側目。

比起幾年前的《瑪嘉烈與大衛綠豆》,新劇《嘆息橋》在鏡頭語言與劇本的結合上又進了一大步。大量的靜止鏡頭,幾何比例的構圖,給予演員們足夠的空間去展現演技。這種冷靜的氛圍跟原來香港的大台劇完全不同。

慢鏡頭,窺視式鏡頭,左右比例水平移動鏡頭代替正反打,鏡面與主體拍攝對象疊印,很多早期香港先鋒電影才會使用的手法,非常難得地用在一部電視劇上,在設計上的確下了功夫。

劇本也毫不含糊,羅生門式的開首,讓人驚艷。而頭三集講得完全就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一組三角關係,在三個當事人的眼裡呈現完全不一樣的狀態。我們眼睛看到的「事實」,僅僅是我們自身願意看到的「事實」。顯然,《嘆息橋》最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就是重新呈現個體陳述。

同一場吵架戲份,Joyce海馬體中記住的是男朋友在情人節約會中睡著,是他一點情趣都沒有,還煮一大鍋咖喱當早飯,也是他冒冒失失掉出鑰匙,所以才導致分居。但在Ken的記憶中完全就是另一幅畫面,情人節選的電影是為了遷就Joyce的文藝趣味,那場鬧分居的吵架完全是自己大振夫綱的結果。

跟著導演 FatBall 和 25 的鏡頭,我們會發現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有許多視角。人生的走向,原來與初心是離得這麼遠。絕大部分的決定,都在一念之間決定了生命的成像,它引發的漣漪,從來沒有人能預測得到會有多遠、牽連會有多深。

全劇的題眼是秦沛飾演的昌叔說的那句:嘆息橋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幸福橋,幸福還是嘆息其實都是自己挑的。

大部分人活成什麼樣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嘆息橋》中有錯過,有重逢,有強扭的結合,有分離,有放下。劇情完全是靠角色塑造去推動,每一個主要人物從開頭到結尾,編劇都下足心機去完成角色本體的起承轉合。

角色的人格都不是完美的,角色跟觀眾一樣,帶著生命的缺憾。有人看似瀟洒,其實身世坎坷、內心苦澀;有人無憂無慮、家境富裕,但又怎知被圈養在溫室也是一種禍害;有人從小長在嚴母陰影下,時時規行矩步,又有誰想到狗急真的會跳牆。每個人的生命都帶著遺憾,看得開了便不再是缺憾。

何樂兒Joyce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對於她來說父母的離異讓她一直堅定一個決心,就是儘早找到一個可靠又老實的男人結婚。她一直以為自己沒有機會去選擇,但其實是她不懂得選擇。

她喜歡Ken嗎?她不喜歡,和Ken在一起除了沒情趣還是沒情趣。她喜歡Thomas嗎?她也不喜歡,Thomas或許是個有情趣的文藝男,但並不會照顧人。

劇里一開始就擺清楚了Joyce的問題,她是父母的小公主,要什麼有什麼,學過鋼琴、小提琴、吉他,但無一真正愛好。如果問她會做什麼,她會告訴你,「我的朋友都很厲害,畫畫很好,寫東西更好。我就更厲害了,做什麼什麼不行。」

胡啟源Ken呢,成長在一個父愛缺失,但母親威權主義橫行的畸形家庭。沒有朋友沒有社交也沒有愛好,媽媽叫他喝湯絕不能吃飯,廁所燈泡是白燈就絕不能換成黃的。大學畢業二十多歲的大男孩,和同學畢業聚餐,居然可以在母親喝令下,滾回家在餐桌邊哭得像個委屈的孩子。

他委屈嗎?當然委屈,但是習慣了,甚至成人後,即便脫離母親的控制,也急需找另一個同樣有主意的女人來「操控」自己。

和Catherine的那場一夜情,是一次叛逆的脫軌;十幾年後與她再度重逢,甚至在即將結婚之際,逃到Catherine身邊顯然也是一次叛逆的脫軌。

但生活不是逃避,不是你不願意麵對A面生活,就一定會有B面等著你去過。每個人都在生活中做選擇題。Ken只知道自己想逃避什麼,卻從來沒想過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方小薇Sammi,恰恰是在Thomas的反面。一旦喜歡一個人就會無條件掏心掏肺,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並且照顧對方,甚至還照顧對方全家,給人免費打工十年,供男友出國讀書。到最後對方變心,她只能被掃地出門,沒工作沒愛情沒房子。

而李子勇Thomas雖然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千方百計地為對方好,卻終究沒有勇氣去讓她知道。當然了,Thomas一角的成功離不開男主角林保怡的演繹,無論多老土的愛情套路,由他演出來,都是會讓人相信那份感情是真的。

尤其在《嘆息橋》的結尾處,Thomas對Sammi的新男友阿南說,「如果有一日你不再愛她,不用跟她說,跟我說。」這一幕簡直大賺觀眾的眼淚。

林保怡雖然年過五十,也已經有男朋友,但拍起愛情戲來還是那麼有說服力。無論是洒脫不羈的古惑仔,或是深情款款的有情人,當他那雙眯眯眼直勾勾地盯著一個人看時,還是會相信被他凝視的人一定是他心中所愛。

有人說,「港劇《嘆息橋》的出現吊打了TVB」。類似標題,在近兩個月里已經出現無數次。刨除吸引眼球的因素外,的確有很多劇迷會認為《嘆息橋》賞了TVB一記響亮的耳光。無可否認,從鏡頭調度、劇本複雜程度等各方面來看,《嘆息橋》領先了現有港劇不止一個身位。

別的不說,就拿無線2020年開播的新劇《法證先鋒4》來做比較吧。在《法證4》里充滿了老掉牙的無人機拍攝、毫無質感的高清濾鏡、狗血三角戀、因愛生恨等等,就算沒有發生黃心穎事件,這部劇集也註定爛尾。

2020《法證先鋒4》

為什麼呢?當年《法證1》那麼成功,《法證4》沿用老套路怎麼就爛尾了?壞就壞在14年前的橋段現在還照抄無誤,不爛你的尾爛誰的尾呢?

2006《法證先鋒》

但話又說回來,《法證4》之流的劇集能代表TVB水平嗎?顯然是不能的。總量上而言,《嘆息橋》的製片公司是電訊盈科旗下ViuTV,從成立到現在,六年間自製劇僅37部,大多是購買內地或外國劇集。而TVB目前一般每年製作25部電視劇,在數量上有著雲泥之別。

回望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大部份家庭的娛樂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人排排坐著看電視劇。而且,除了古裝武俠劇外,還有大量膾炙人口的時裝劇,《狂潮》《家變》《變色龍》《網中人》《大地恩情》《大時代》等都是一批經典劇集。這些展示社會不同階級的職業、飲食衣著、生活方式的劇集,除了娛樂大眾外,更是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折射。

1977《家變》

1992《大時代》

1979《網中人》

對於剛發展起來的創意產業來說,福特主義式的分工及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讓創意人才擁有更多磨練的機會。當時蒸蒸日上的電視廣播行業,吸引了不少當地大學畢業生投身其中。

在市場還沒有固化時,年輕人有更多機會作出各種嘗試,因而當年的電視劇比今天更為多元化。再者,當時流行音樂和香港電影的發展亦非常蓬勃,各行業之間互相吸納人才,彼此相輔相成。香港多少電影巨星均出身於TVB,多少歌手膾炙人口的名曲是當時電視劇的主題曲。

1980《上海灘》

然而千禧年後,香港電視作品在整體質量、產業鏈接及文化輻射等方面的優勢都成了歷史。生產上,當框架形成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投資者,只會不斷複製成功的方程式,以求確保收入,結果就是規限創意,內容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豪門爭產劇、三角戀劇情、非黑即白的職業劇,這樣的創作在當地早就已經沒有30歲以下的年輕人願意觀看。

2016《純屬意外》

進入2015年,香港電視業界發生了三件大事。TVB和亞視兩家免費電視台進入續牌的關鍵時刻,一邊是「零收視」的亞視(現已變為網路電視台);另一邊則是故步自封的TVB。與此同時商人王維基收購的「香港電視」,則被一次又一次駁回,引發民怨。但在這一年的結尾,電訊盈科李家公子突然出手,旗下的ViuTV獲得免費電視牌照。

雖然ViuTV自身出品不多,但一出手思路就和傳統電視台很不同。ViuTV率先打破電視台製片制度,除了購買外阜優秀作品之外,自製劇也通過外包模式,由製作公司負責從創意、製作到包裝,ViuTV僅作為投資方和播放平台參與,將創作權重新交回到創作者手中。

所以,當《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和《嘆息橋》出現時,大家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好像長年被人灌飽了味精湯,突然某天端來一碗綠豆糖水,頓時覺得清爽宜人。但綠豆糖水終歸是綠豆糖水,喝多了還是會膩。

單就劇情來看,《嘆息橋》基本上將篇幅用於周旋在六個人的關係上,包括兩性關係、家庭關係、社會人際關係等等。如果畫一個嚴謹的劇本大綱圖表,你就會發現《嘆息橋》在劇本上的問題也並不小,有現代人的焦慮、時代的改變,也有個體的抉擇。但總體來看還是過於散,想說的太多,但無一透徹。

那《嘆息橋》為什麼能在內地贏得如此高的口碑呢?

顯然是勝在人物塑造和敘事風格的新鮮感。除了上文提及人物塑造的細緻之外,劇集在敘事風格上以視聽語言介入,減輕大量傳統的由對白承擔的敘事責任,轉而用鏡頭語言及音效完成流暢敘事。但從質量上來看,劇本欠缺厚度,90%的創新性鏡頭都沒有什麼意義,與敘事並不匹配,風格也並不統一。

反觀TVB,雖然大部分都是流水線電視劇,都真正用心時,出品質量依舊不俗。2019年的《白色強人》直指官商勾結,醫療體系頑疾,從劇情緊湊度到主題深度都是近年所罕見;年底推出的《金宵大廈》單集靈異故事,好像瞬間回到童年看聊齋時的激動;而再早一點的《怒火街頭》《巾幗梟雄》《金枝欲孽》皆可以媲美舊時經典。

2019《白色強人》

2019《金宵大廈》

2004《金枝欲孽》

如果說《嘆息橋》的創作初衷走的是文藝方向,那麼過於大眾化的劇集如《權力的遊戲》《紙牌屋》等流行劇便對其沒有什麼參考意義。而藝術劇集的標杆,如大衛·林奇的《雙峰》、法斯賓德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抑或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十誡》,都在告誡《嘆息橋》的創作者,有想法很好,但或許還遠遠不夠。

1990《雙峰》

1980《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當然了,以《嘆息橋》去對標大衛林奇、法斯賓德、基耶夫洛夫斯基無疑過於求全責備,但筆者認為,對於真正的創作者而言,這不妨是一個高要求下的標杆。作為一家市場定位是潮文化、中產的電視台,ViuTV自然不需要去兼顧像無線電視台那樣數量龐大的「師奶」觀眾,但在做到足夠「潮」之餘,是不是可以再精細一點呢?

香港大學教授李歐梵認為:香港大眾媒體向來缺乏承擔的責任感。香港的公共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大眾文化,它的作用是將大眾集體無意識深處的渴望、需要、焦慮、困惑、夢想加以投射現實,利用形式來形塑目前大眾所關懷的日常生活,並以此種方式表現出集體的分享,以及對文化任務的承擔。

ViuTV和TVB本身就是兩個市場定位不同的媒介,雖然一個精緻新潮一個平民大眾,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港劇自有屬於它的吸引之處。港產作品中的做人處事通透成熟,市井又不失街頭智慧,同一句「我煮碗面給你吃」,進可維繫感情、退可化解尷尬。這種嶺南人文化特有的諧趣,是獨一無二的。

其實無論是新式竹昇蝦子面,還是本地肉醬意粉,最重要的還是「畀心機」(用心)。誰規定只能二選一?如果品質好,大眾就多了一份選擇權利。ViuTV的出現不是所謂的吊打,而是應該打醒TVB,焉知不是時代贈予它的又一次機會。

作者| 小飛俠;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拍一部「大屠殺」電影,需要極大的野心
這麼多年,他從來都不曾放棄導演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