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2個小伙改造浙江富商的家,當地人大讚

2個小伙改造浙江富商的家,當地人大讚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生活在上海的建築師王灝,

是浙江寧波人,在小鎮長大。

幾年前,他認識了另一個「小鎮青年」裘浙鋒,

裘是浙江紹興嵊州人,

曾做過《紹興日報》的首席記者。

2017年開始,兩人用四年時間,

在紹興改造了三棟老建築。

紹興是水鄉,記憶中人們枕水而居,

河道邊的明清建築、古橋、烏篷船……

有著罕有的中國傳統水鄉城市的景象。

然而隨著城市發展,城中許多河道被填,

水鄉感日漸消弱。

紹興的歷史街區

王灝修繕的明代民居

攝影:吳清山

清末民初民居改造為「小越館」

攝影:吳清山

王灝改造的三處建築,

一棟是河道邊上清末民初的民宅,

一棟是明代老宅,

及一片廢棄的80年代建造的職工宿舍,

把這些空置荒廢地,

改造成當地的文化展覽館。

過程中,王灝改房子、造水景,

裘浙鋒在其中做展覽,

兩人嘗試著在紹興,

重建建築、水與生活的關係。

自述王灝 編輯成卿

王灝在改造後的建築里

第一次去紹興,是2017年裘浙鋒帶我去的。傍晚,他帶著我去轉八字橋、西小路這些歷史街區,繞過幾個彎、過了幾個紅綠燈之後,竟然找到了稽山鏡水之間紹興的味道。

傍晚時分更真正能代表紹興,萬家燈火下,退休的市民在河邊拉琴、曬梅菜乾,拖出小桌子吃飯,小孩在邊上跑來跑去。

水鄉的建築結構也顯得特別清楚,與傳統生活息息相關的河埠頭、廊橋、戲台等等;遺留的明清建築的屋瓦、門窗,都有著文學作品裡描繪的「烏黑色」傳統氣息。

在接下來的三四年里,我與裘浙鋒一起,在紹興改造了三棟建築,嘗試在這個傳統水鄉里,把建築、水、生活三件事情融合在一起。

小越館 攝影:吳清山

小越館 —— 引一條河道穿過建築

改造前:400㎡民國時期的民居

改造後:當地歷史文化館,「村民的客廳」

2018年夏天開始,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把紹興小越的一個400多平米的百年民居,改造成陳列小鎮歷史的文化館,當地人就叫它「小越館」。

小越在紹興老城的東北方向。紹興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中間站,運河的一個分支便要經過小越這個位置,小越鎮就像老城的縮影,河道密布。

攝影:吳清山

這個民宅,在清末民國初年時候建造。聽說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發了財的商人, 把自己的家眷安排在小越,造了一個房子。

這些年已經空置,屋主人的後人索性把房子長期租給了鎮政府。我剛來這裡的時候,宅子已經相當破敗,屋面、牆壁都開始坍塌,但還是挺讓我興奮的:

改造前的小越館

從南往北、四房三院的格局挺完整,粉牆黛瓦、觀音兜山脊都有著浙東民居的秀氣。

官式建築會嚴格遵照坐北朝南的方位,小越館前身因為是個民居,算得上坐南朝北,朝北的正門前有小越河流過,南邊有當地的一座小山峰。

從院中向上仰望 攝影:吳清山

要把曾經相對封閉的民居改成公共、開放的小鎮展廳,我在這三進院的正當中「劈了一刀」。

原先的四間房變成了八間,當中按著南北走向,挖出一條水道,流經每個院子形成一個方塘,大小不一,長寬不同:

第一進院中的方池 攝影:吳清山

通往最後一進院的洞口 攝影:吳清山

北邊第一進院的池塘最大,與二層高的主展廳、院里茂盛的泡桐組成最有氣勢的一個院;最窄的地方,水流過從屋牆中央開出的門洞,只能容一人通過;

到了最後一進院,水面再次變寬,與旁邊房子相接的地方做出幾級台階,給了一個走下去與水親近的機會,也算得上是紹興水鄉河道上的「河埠頭」的一個翻版;

從小越館二層看院內的水杉攝影:吳清山

水道在院里終止在一棵20米高的水杉下面,這棵水杉很重要:

植物是我們中國造物系統里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傳統的村落里,水口邊上會看到一些古樹,和這裡設計的邏輯是一樣的,樹跟水一起常常體現出一個地方的特色。

這樣原先看上去很嚴謹、甚至很嚴肅的房子多了一條漫步的路徑,從屋子裡面走得通,沿著水道走得通,又可以從屋內繞到水邊,再繞回屋內。

站在二層,視野更加開闊:前門外的小越河,延續到到宅內的水道、杉樹,院牆外的農田,再到遠處的山峰,形成一個咱們中國人心中獨有的圖譜。

攝影:吳清山

面向院內河道的牆面,就都換成了通透的玻璃門窗,玻璃縫不灌膠;

粉牆重新修了之後,做了舊,還特意鑿出一些縫隙,讓自然氣候滲透進屋子裡來,一個會呼吸外部環境的建築。

從房子回收的老木窗也安裝回來,都是一些輕巧的改造動作,但能讓人覺得這個房子既老又不老,既新又不新,有一百年前老房子的味兒,也有些可以探索的空間。

展廳內部 攝影:吳清山

八個房子是八個主題的展館,有介紹小越鎮剪紙、竹雕、武術、蚌舞等文化的非遺館,有展示小越鎮古橋的古迹館,還有梳理當地名人的人物館。

小越館挨著鎮上的公園,大門開著,到了展廳布展的後期,周圍來公園散步遛彎的居民都會過來看看。

鎮子很小,外來人口也不多,大家進來看展覽,找到自己的祖先、或者跟自己生活經歷有關的事情,歷史的記憶在年輕人當中是比較淡薄的,把這樣一個曾經私密的住宅打開,變成小鎮里的公共客廳,講一個當地人自己的故事。

明代民居所在的西小路歷史街區

修繕完成後的明代民居

攝影:吳清山

魯班殿 —— 在建築內置「一橫一豎」的水景

修繕前:國寶級別的明代民居

修繕後:展覽館

今年夏天完成的一件大事,就是把紹興市歷史街區的一座「國寶級」明代民居給修繕了,新造了水景,變成展示咱們中國人木構建築的展廳。

說是國寶,因為是紹興市裡唯二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曾經也是有著好幾進院的大戶人家,如今留下的僅剩現在眼前的這座廳堂。

「魯班殿」內部攝影:吳清山

這座廳堂寬有五開間,在紹興很罕見,一般民間常見的住宅是三開間的面寬,說明當年的屋主人要麼是有一定身份當官的,或者是個商人,捐了官,才有資格去建造這樣一個房子。

沿門外的北海橋直街向東走出去,三分鐘就是河道,遊客都喜歡在石橋上站站走走。

內院 攝影:吳清山

內院中的水缸

所以我想在這宅子里做些直接讓人感受到水的景緻,有了「一橫一豎」兩處:

門廳與大廳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內院,院中設置了一口長長的水缸,是「一橫」,如同一張記事的條案,寓意對紹興的水文化建造的祭壇;

魯班殿後的茶軒 攝影:吳清山

茶軒中的水井

大廳後新做了一個茶軒,裡面有一口垂直向的水井,是「一豎」,實際是個現代的自來水系統,給煮茶提供用水。

古代有一口井,人們就會造一座亭,讓來打水的人們在下雨天不至於被風吹雨淋,我們做茶軒和井,也是這個道理。

這個展示木構建築的展廳,取名叫「魯班殿」,有緬懷魯班的意味。

雖然房子的性質不再做居住用,但這兩處小水景的營造,來展示紹興人性格里向水的生活文化:

紹興的居住文化就叫枕河而居:沿街開店、沿河居住。過去,生活物資都是通過河埠頭,也就是河岸口、碼頭運送過來,烏篷船本質上講就是私家小汽車。洗菜、洗衣這樣的日常,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雅士的活動,和水系息息相關,形成不能割捨的、對水的依賴。

水是這個城市的客廳,這裡的人們可以自豪地說水是我家一個重要的標誌,自己家多大似乎不那麼重要了。這是你住在上海或者其他城市,無法擁有的生活體驗。

改造後的職工宿舍 攝影:郭國柱

職工宿舍 —— 廢棄地變身水鄉風光的田園

改造前:80年代的滌綸廠職工宿舍

改造後:工作室

這片建造於80年代末、被荒棄的一棟滌綸廠職工宿舍,是裘浙鋒租下的,請我來改造成工作室。我花了不少的力氣鑿牆洞、造水景、種綠植,現在它已經綠意盎然,有著水鄉田園風光。

2017年那次,我雖然被古城裡沿水而造的明清建築所吸引,但也看到了紹興城正在死去的一面:

很多河都被填了,走在很多馬路上都看不到水鄉的格局,不像穿梭在威尼斯、鹿特丹或者阿姆斯特丹,能感受到它是個運河城市。紹興走到中興路,走到解放路,你會發現跟河一點關係都沒有。

改造前的職工宿舍 攝影:劉秀

這片區域,就是這個城市乾涸的一面:

南邊有條投醪河路,名字帶了一個河字,說明這條路是填了一條河而建造的。

這個職工宿舍樓真的是沒有任何特色,邊上環境也都是行列式的普通民居,樓與樓之間還有很多一層的條狀自行車庫,就像晒乾了的魚乾一樣,整整齊齊地被碼在這條幹涸的河床上。

屋頂水渠建造中 攝影:郭國柱

建造完成的屋頂水渠

最先提出在這個無趣房子上造田園風光的是裘浙鋒,他說給工作室的屋頂上造個空中稻田。我順著這想法,首先想到的是這裡需要一個龐大的灌溉系統,於是在房子的屋頂上做出了四條溝渠。

這樣一來,無論是自己來注水、或者雨天落雨,水都會通過這些溝渠,再經過煙囪,彙集到地面挖出的一個池塘中。

王灝、裘浙鋒與團隊在改造前的職工宿舍樓

攝影:郭國柱

原先乾枯、沒有任何植物的屋頂和水泥地面,就形成了兩道有趣的風光:

在屋頂上四下張望,周邊都是五六層高的居民樓,傍晚時分城市裡非常市井的場景,就照映進水面中,彷彿就是古城水鄉里場景的現代版復刻;

攝影:郭國柱

入口前的荷花池

而到了地面,進工作室要從池塘上穿過,這裡種滿了荷花。夏天荷花盛開的時候,有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到了秋冬,花朵凋謝之後,泥土便顯露出來,看見泥土,便有種置身田園之中的感覺。

在這過程中甚至要縮減一些房子的使用面積來營造這些環境,裘也同意了,也是獻給周邊的居民,讓他們站在自家的陽台上,就看得見這裡的風景。

王灝、裘浙鋒與友人在改造完成的工作室中

在我們這兩個浙江小鎮出來的青年看來,水鄉生活是大家當下依舊需要的生活場景。

只是現在的我們都很忙,對自然的感悟力也在下降。但是話又說回來,江浙水鄉的古鎮里永遠遊人如織,這就代表了大眾的一種天性:對水文化的喜愛。

中國人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文化是高一級的生存哲學。改造紹興的這三個房子,在它們當中造水景,然後把它們變成城市裡的公共空間,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接近、走進這些房子,呼喚一種有生命力的當代水鄉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這床涼席太美了吧!清新好看,涼而不冰,空調房絕配
讓身體滑進真絲襯衫里,一穿就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