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22種民間老技藝,有些已經行將消逝……

22種民間老技藝,有些已經行將消逝……

點擊題目下方視覺藝術,即可關注我們!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擊上方?「視覺藝術」 ??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為視覺藝術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來自:木雕 ?ID:yes6933

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

手藝人常說:

「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

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吧,

給傳統文化的承諾」。

聽之,總令人潸然淚下。

在盛行說「行行出狀元」的古代,

手藝人一行吃到底,

固然不是吹出來的。

十年學徒,

十年副手,

十年操刀,

十年堅守,

十年傳承,

手藝人的一生簡單而頑固,

登峰而造極。

1

團扇製作

湘妃竹蘇綉雙面八絲繡花扇

團扇,

就是圓月形的扇子,

又稱宮扇、合歡扇等等。

扇子有長圓、梅花、六角等形狀;

扇面有絲綢、絹等;

工藝有蘇綉、緙絲、金銀鑲嵌等;

扇柄有木、竹、骨等。

一把團扇,

太多學問。

(圖為緙絲捻金紫竹大扇)

2

手工旗袍

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女性服裝。

製作一件旗袍,

需要測量36個數據。

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繡手法,

綉金、綉銀、滾邊,

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

僅是縫製一件普通的旗袍,

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

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

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

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

為數不多的高級手工定製旗袍,

還可以將繡花做到領子上,

設計獨到,

其技藝也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

令人嘆服。

因此,手工的溫度,

在旗袍製作上顯得尤為珍貴。

3

杭綉

傳統的杭秀被稱為宮廷綉,

最為鼎盛時期,

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也總共不過300人。

杭綉這門手藝有一個規矩,

傳男不傳女,

從事這門手藝的都是男人,

所以也稱之為「男工綉」。

杭綉工藝很是繁瑣,

一幅作品要經過

畫稿,配線,描稿,

盤金,盤銀等數道工序。

做工考究而繁瑣,

技法耗時又耗力,

因此,

很少有人願意潛下心來學這門手藝。

杭綉工藝:畫稿

杭綉工藝 :配色

杭綉工藝:上綳

杭綉工藝:描稿

杭綉工藝:劈絲

杭綉工藝 :彩綉

杭綉工藝:盤金

4

緙絲

「緙(kè)絲」

是一種非常精美的絲織工藝,

被稱作「絲中聖品」,

一度只是王宮貴族專享。

最早的緙絲實物,

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

因為工藝繁複,

主要用於裝飾品。

到清代時,

多用於服飾,

以龍袍為主。

▲ 緙絲的工具

▲綠色的孔雀毛絲線

▲緙絲先畫好草圖,這需要有設計和藝術史的根基

▲正在緙絲的作品

南通「本緙絲」的傳承人

要求家裡的子女

都參與到緙絲工藝的學習中來,

因為這是「家裡的事」。

他也相信,

在這些作品中

沉澱的中國傳統審美

永不會過時。

緙絲扇面

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

緙絲金地牡丹群蝶圖

5

花絲鑲嵌

這門手藝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

是一門宮廷藝術,

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

工藝極其複雜。

從設計,到備料(手工拉絲),

搓絲,編絲,掐絲,燒絲,

填絲,鑲嵌寶石

往往要耗時數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的金絲翼善冠

全部由金絲編製而成,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整個帽子沒有發現一個接頭處,

其做工的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被譽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

6

點翠

點翠最早見於漢魏時期,

明清時期廣為流行,

於乾隆年間工藝達到頂峰,

多見於宮廷權貴之家。

到清末,

許多富庶之家

都會在女兒出嫁時

為其置辦一套點翠首飾

作為嫁妝,

以平添尊貴,

因此,點翠飾品亦頻繁見於私人收藏。

目前,點翠手藝已經基本失傳。

可見的點翠首飾基本都是老物件,

多為京劇中旦角的頭飾被用到,

也是京劇中女主角的標配。

不過點翠的材料

取自翠鳥的羽毛製備過程有些殘忍,

現已逐漸被替代。

7

瓷胎竹編

竹編,

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

但瓷胎竹編的竹子,

細如髮絲,

工藝非常複雜,

也曾是皇族專享。

隨著市場的變化,

這門工藝曾一度衰落得厲害。

瓷胎竹編的非遺繼承人,

一直耐住寂寞,

堅持鑽研,

可惜十年都沒有找到傳承人。

8

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

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

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

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

明朝人《核舟記》一文,

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陳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

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毫米。

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

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9

烏銅走銀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

白亮的銀流動在烏黑的銅之上,

似生命的流動。

這個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的雲南。

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的墨盒特別受追捧,

一個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烏銅走銀的工藝比一般銅銀工藝複雜得多,

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

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

書法繪畫和微雕等技術。

10

建水陶器

建水陶與宜興陶、欽州陶、榮昌陶

並稱「中國四大名陶」。

關於建水陶的精美,

季羨林曾寫過:

「(鍋)外表看上去像宜興紫砂,

上面雕刻著花卉書法,

古香古色……

簡直可以成為案頭清供,

與商鼎周彝鬥豔爭輝。」

建水陶取材於建水的陶土,

天然有紅、白、黃、青、褐五色,

經過比配燒制,

成品也有多種顏色。

最有趣的是在無釉半成品上進行書畫、雕刻,

然後填入各色泥土,反覆填壓,

使泥土與原胚上充分粘合後再燒制,

最後就形成了各種花紋。

研究和燒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

希望能恢復雲南地方的青花燒造技藝,

同時對年輕人報以厚望:

要親手做陶,走向民間,

在生活中體會到制陶的快樂。

11

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

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

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

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2006年5月20日,

桃花塢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傳統制弓

在中國冷兵器史上,

弓箭的製作是門極其複雜的手藝。

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製作弓箭。

但是到今天,

只剩一家苦苦經營。

中國傳統制弓極其考究,

「干、角、筋、膠、絲、漆」六種,

每一種制材的選備都很是講究,

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

竹胎要火塑,

風乾經過層層工序,

膠的熬制更是純人工配置,

雖然繁瑣但是粘合效果絕非化學膠可比。

整套工序最快也要一年時間。

據現代傳統弓匠所言,

一個人一年最多也就同時做著那麼三五張弓,

不是做不多了,

而是沒法分心同時做好這麼多張,

所以古時弓匠都是一大家子的傳承。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民間弓箭製作過程

13

料器

料器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

是專供內宮玩賞使用的琉璃器皿,

當時被成為「宮料」「御琉璃」。

當時的料器工坊皆隸屬工部御廠,

直到民國年間,

這批手工藝人流落民間,

普通人家才有機會接觸到料器。

料器又稱「火中雕塑」,

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溫中一氣呵成,

極大考驗工匠的手法和熟練程度,

而上色靠的是各種顏色的料相相互融合,

尤其是暈色,

顏色的過渡等工藝全靠藝人的眼上功夫。

動物擺件系列

14

榫卯

中國的傳統建築之中極少用到膠粘釘連,

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

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

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

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

而且伸縮很是美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榫為陽,卯為陰,

兩者組合講究的就是一種陰陽平衡,

內斂而中庸。

這種中國最傳統的手藝

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楔釘榫

雲型插肩榫(牙條、牙頭分造)

圓方結合裹腿

圓香幾攢邊打槽

方形傢具腿足與方托泥的結合

三根直材交叉

15

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

是古人的智力玩具。

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

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條,

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

這需要木塊內部的榫卯結構凹凸咬合,

精準巧妙。

16

魯班枕

瞎掰,又叫魯班枕。

據說是2600年前,

由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

一塊獨木硬板只是通過鋸、鑿、刨這樣的手法,

完成後用手掰開,

掰成功了就是一個能夠摺疊收放的小板凳;

要是掰不成,就瞎了,還得重做。

這種工藝曾經失傳,

後經過翻閱古書才得以再次流傳。

17

古琴

中國古代講究禮樂教化,

古琴面板為圓,

象徵著天空,

底板為平,象徵大地,

13個琴徽象徵一年有12個月和每四年出現一次閏月

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龍池鳳沼則代表江和海。

古琴上的每一個部分,

都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過程中,

對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極高的要求,

一把古琴製備出來要兩年的時間。

而且只有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斫琴師,

才能制出來音色純正、九德俱全的好琴。

真正的造出好琴,

至少要十年的時間磨性子。

18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兩個品種,

一類是「粗貨」,也稱「耍貨」,

是一種造型單純,用筆粗放的商品,

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

表現的多為喜慶吉祥題材,

如大阿福、老壽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眾;

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

作品多取材於京劇、崑曲中的場景,

是用純手工精心捏著、繪彩而成的工藝品,

因人物生動、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愛。

如今的惠山古鎮,

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古鎮修復。

修復後的古鎮,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

原本有「泥人一條街」之稱的惠山古鎮,

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經人去樓空。

19

鋦瓷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出自鋦活這個行當。

「鋦盆、鋦碗、鋦大缸……」

打著令子旗、敲著行令(撥浪鼓)

有板有眼地再現了300多年前鋦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

這一幕早已成為很多人的遙遠記憶,現已無法尋覓了。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

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

準備修補

第二步定位點記

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

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

確定鋦釘數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剛鑽打孔

金剛鑽是長約10公的鐵鑽桿

用金剛鑽鑽孔,打孔

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

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

打孔時都是毫釐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第四步鋦釘

鋦釘製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

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

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

鋦釘的大小

得根據器物的條件來計算

這樣,器物修復後不僅盛水不易漏

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

第五步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

防止瓷器漏水

這樣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

20

手工織布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現在人很少能聽到老織布機

發出「唧唧唧」的聲音了。

手工織布的過程相當複雜,

大體有彈絮、紡紗、纓線、經布、織布等幾個環節,

從一朵棉花到織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

而且織布要用幾十樣工具,不僅是體力活,

還是繁瑣的手工細活,

沒有耐心的人是織不出好布來的。

21

手工錫器

錫器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

錫的質地比較柔軟,

所以必須要與其它的金屬元素製成合金,

才能用來製作成錫器。

傳統的錫器都是手工打制的,

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及鋁和不鏽鋼製品的崛起,

傳統的錫器製作越來越被邊緣化,

到如今已漸成「絕唱」。

如今,從前鄉間小巷裡時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擔,

兩頭是風箱和小爐子,

邊走邊喊「打錫壺嘍!打錫壺嘍!」的場景,

已漸行漸遠。

然而,傳統的手工錫器製作,

因為帶有濃濃的人情味及久遠的人文記憶,

有著機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22

竹編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

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

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

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

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

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觀者無不讚歎其難。

2008年6月7日,

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不能倒退,時間不可逆流。

假如,老手藝終將消失,

那也應當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台,

而非無人問津,然後銷聲匿跡。

生活中,

您還知道哪些即將消失的手工藝呢?

還有更多好物推薦哦

-END-

喜歡我們的文章就隨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吧

視覺藝術創始人私人微信

長按二維碼勾搭勾搭

圖文來自網路授權基於:CC0協議

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二字獲得授權

所有文章謝絕商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商城,挑選最有品位的禮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藝術 的精彩文章:

說真的,千萬不要讓沙雕網友幫你P圖!
日本二胎媽媽生活照引圍觀,沒有客廳和電視,卻治癒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