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豆瓣9.2,這場運動不僅僅止於女權/反女權

豆瓣9.2,這場運動不僅僅止於女權/反女權

在美國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導演伊莉莎·希特曼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未婚先孕的少女千里迢迢奔赴紐約墮胎的辛酸故事。這樣的故事並不僅僅屬於大銀幕,它仍舊在美國這片土壤上發生。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即便是在21世紀已經走到第20個年頭的今天,「墮胎」仍是全世界女性權益最具爭議的話題。哪怕是經歷了聲勢浩大的第二次女性平權浪潮洗禮的美國,由於父權傳統所主導的敘事和天主教龐大信教人口的施壓,「墮胎」在多數州都是個禁忌話題,極端的地區甚至會對墮胎者定罪量刑。

回溯上世紀70年代,正值美國女權運動的高潮,是女性爭取權益的大好時機。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一項保障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權利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RA),卻因遭到外界猛烈攻擊而最終告敗。這項至關重要的修正案備受抨擊的重心便是女性「墮胎權」的獲得。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阻止ERA順利通過美國憲法的主要干預力量,正是同為女性的家庭主婦群體。這群傳統女性的領頭者菲利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其組織的反對ERA活動中名聲鵲起,迅速成為了美國政壇轟動一時的明星人物。

菲利絲.施拉夫利

圍繞ERA從順利重新推出到被半路攔截,直至以失敗告終的這段歷史所拍攝的FX限定劇《美國夫人》(Mrs.America)於四月中旬正式登陸線上平台Hulu。

《美國夫人》

這是迪士尼流媒體新模式FX on Hulu繼《開拓者》後的又一重磅之作,也是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的美國熒幕首秀。

爛番茄95%的新鮮度,MTC87的媒體綜合打分……開播之初便強勢登頂今年北美媒體最高評價的位置。豆瓣評分目前也已攀升至9.2分,可謂備受矚目。

有媒體口碑、布蘭切特和《廣告狂人》編劇Dahvi Waller的層層加持,可以預見,本劇將會成為接下來各大限定劇類頒獎的重要角逐者之一。

在目前已經出爐的北美各大媒體的評論之中,大魔王布蘭切特的表演是被重複讚譽最多次的。在該劇已經播出的七集里,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這位近十年來大銀幕表現最突出的英語區女演員的演出質感。

菲利絲這樣一個兼容了嚴肅、堅忍、腹黑、幽默、俏皮等多重個性的角色,大魔王也同樣手到擒來。至於覬覦已久的艾美獎能否拿到手,就要看下半年能否出現更強勢的女性劇目了。

反女權主義者

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扮演的角色菲利絲·施拉夫利與其他天主教中產家庭里成長的女性一樣,於1924年出生在密蘇里州的菲利絲的生活階段非常單調。

在保守派社區度過童年,在教會學校結束青春,與同為天主教男性共同步入婚姻殿堂,最後養育多個孩子……這些女性的命運似乎註定如此。

但菲利絲卻是頗為矛盾的人物,她既傳統又現代。作為家庭中妻子、母親的角色,她與其他家庭主婦一樣恪盡職守,是體面溫柔的施拉夫利夫人。

而作為右翼社會活動家,她獨立且睿智,對有用知識的學習毫不怠慢(為了打贏女權而奮發鑽研法律博弈),也從不屈從職場男性的過分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菲利絲符合人們對現代獨立女性的一些描述。

介入ERA之前,菲利絲與「前線反女權鬥士」談不上親密的聯繫,她原本是國防事業和核安全領域的專家,50年代初便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她積極發表著作、做全國性的演講……職位一步步晉陞。即便在兩次國會議員競選失勢後,她仍試圖設法得到共和黨的再次推舉。

但在男性仍佔據著絕對話語權的70年代,女性的公共身份是局限的,掌握權力的男性並不拿女性意見太當回事。菲利絲在向州共和黨再度自薦的過程中自然遭到冷落,很顯然想要從自己的專業上引起關注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即時性重要問題上作出振聾發聵的分析才可能扭轉局面。

於是,菲利絲便徹底將矛頭對準正在各個州火熱進行的ERA決議,她以邏輯粗暴但足夠誘人的話術得到越來越多家庭主婦的支持,率領這些幾乎不參與政治活動的傳統女性走出家門,到法庭上、到大街上與女權主義者們對峙。

菲利絲的話術其實很簡單,她宣稱ERA提議將使女性被迫從家庭中出來工作,女性原本享受安逸的、只需要處理家務的權利將被剝奪;年輕女性與男性有同等義務,便意味著女性不得不參軍服役……總而言之,女性過去各種不需要努力便能獲得的福利勢必會被ERA摧毀。這些觀點首先得到了有著切身體會的家庭主婦的認同和支持。

ERA原本是保障女性享有與男性對等的權利,它確保了女性擁有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避孕、墮胎),其核心是達成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身份平等。但ERA中的「墮胎權」幾乎成為了天主教所完全不能接受的非道德,在這條提議上大做文章即可輕而易舉籠絡佔據美國人口中大多數的教徒。

憑藉對ERA和女權主義者的對抗,菲利絲屢屢做客了電視節目,成為70年代最閃耀的政壇女性。而ERA在順利通過30多個州後止步,由於條案生效前提是有3/4的州表決通過,ERA遺憾以失敗告終。

激進女權主義者

整部劇儘管圍繞著菲利絲·施拉夫利來講述,但關於ERA的失敗並不能簡單地歸結於菲利絲詭辯話術和手段的功勞。實際上在那個激進的年代,女權主義者在助推ERA向前邁進的同時,她們對外的形象調整並未達到預期。

60年代激進女權意識造成女權主義者在要求女性權益時,不僅對男性態度趨於對立,對弱勢女性群體關照也顯得不足。尤其是以知識分子組成的女權人士和以家庭主婦組成的反女權人士的對峙上,女權主義者的傲慢姿態同樣加劇了二者的矛盾。

劇中引述的女權組織的重要人物格洛莉亞、貝拉、吉爾、貝蒂和雪莉,她們都有著共同的目標,但是卻無法達成完全一致的共識:在女權道路上是應該強硬激進,還是要溫和迂迴,組織內部就此即存在著爭端。

除卻女權主義和反女權主義兩個陣營的爭奪,《美國夫人》還極致地還原了70年代美國保守黨執政時期的社會氣象。這顯然不僅僅是一部回顧激進歷史、反思女權運動中的失利的電視作品,它還堪稱一堂以ERA戲劇性敗落為例的足夠讓觀眾們深度鑽研的政治學課程。

ERA的失敗使得美國女性仍舊未能徹底地擁有支配自己身體的權利,近些年美國一些保守州針對女性出台的剝削法案更是令人咋舌。2019年5月,阿拉巴馬州通過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嚴苛的法案以阻止女性的墮胎行為,即便是被強姦而意外懷孕的女性也禁止墮胎。

無法在正規醫院墮胎的女性只能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女主角那樣被迫去往其他州求助。而窮困潦倒家庭的女性要麼選擇生下來,要麼到非正規診所做人流;衛生和手術處理得不好的話,甚至會面臨永久不孕乃至於喪命的危險。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雖然《美國夫人》是以菲利絲·施拉夫利這位反女權的保守黨派政客為主角的電視劇集,但它根本上要做的是,從今人的視角來對一個作古時代進行分析和反省。

韋恩斯坦事件作為Metoo運動的導火線,從好萊塢、從美國影視音樂娛樂產業迅速燃燒到全球,便足以說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女權運動的努力僅是全球女性平權道路的一小步。

影視作為當下受眾最廣的視覺媒介,是女性平權必要的價值輸出平台。從《大小謊言》《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使女的故事》《倫敦生活》《難以置信》再到《美國夫人》,短短三年的時間,女性劇目在熒幕上已經獲得一席重要之地。然而在性別平權真正實現前,我們仍舊需要更多走進女性世界的作品。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樹;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牛逼!不拍電影的昆汀在家狂寫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