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間歇訓練「跑崩」原因分析

間歇訓練「跑崩」原因分析

間歇訓練法——是德國中長跑教練員波·格施勒和生理學家萊茵德爾於20世紀40年代共同創造的。捷克著名長跑運動員扎托皮克運用此方法創造了18項世界記錄。

間歇訓練是指兩次練習內容之間有一個間歇(休息)階段。間歇(休息)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本堂訓練課的訓練目的。

間歇訓練的最大特點:通過較高運動負荷的心率刺激,使運動員機體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在運動員心率未完全恢復到安靜水平時,開始進行下一組練習。

如今,「間歇訓練」已成為各運動項目教練最看重的體能訓練手段。特別是對於「時間短、強度高」的中距離耐力項目,間歇訓練所帶來的訓練效果非常明顯。

對於馬拉松運動員,定期進行間歇訓練,可以提高速度耐力水平,而速度耐力水平將直接決定馬拉松運動員的專項能力。

近期,受疫情的影響,大眾跑友難以找到標準400米田徑場進行間歇訓練,為了保持競技狀態,不少隊員只能通過路跑進行間歇訓練5000米x3次。

但是由於前段時間訓練缺乏系統性,以及受訓練場地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並未跑出理想中的訓練數據,甚至在訓練中頻頻「跑崩」。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

1

場地影響

路跑場地的好處:戶外視野好,人容易興奮,比較適合進行低配速長距離耐力訓練。但是路跑的缺陷:路況不平坦(上坡或下坡),跑動中實際距離概念不清晰,高速奔跑時節奏也難以控制,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間歇訓練質量。

相反,田徑場路況平坦,線路清晰,距離準確,在訓練中可以根據訓練目標,合理分配階段體能,從而更能跑出自己想要的節奏和訓練數據,比路跑更適合進行間歇訓練。

2

目標偏差

間歇訓練的特點是「距離短、強度高」,訓練難度大,所以間歇訓練不像有氧訓練那麼容易駕馭,要想真正實現訓練目標並非易事,訓練中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

其中,間歇訓練前對自身運動能力的合理評估非重重要。重啟間歇訓練模式,在制定訓練配速時,通常我們的參考數據會借鑒疫情之前(2019下半年)的訓練數據,那時候的競技狀態要遠遠好於現在。

如果此階段進行間歇訓練,不略微降低配速目標,是很難高質量完成訓練目標。

3

生理適應

按照訓練強度高低,馬拉松訓練分為有氧訓練、混氧訓練、無氧訓練。從運動生理角度出發,對「訓練負荷」耐受能力的強化,是運動員不斷突破個人運動極限的關鍵。

疫情之前,通常我們會先進行有氧訓練儲備,再通過混氧訓練過渡,最後實現大強度無氧訓練,整個訓練體系比較連貫、科學、系統,比現在更容易達到訓練目標。

所以,接下來當我們準備進行間歇訓練時,要提前增加混氧訓練課時,逐漸把訓練強度拉起來,讓機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樣更能達到間歇訓練效果。

總之,隨著氣溫的逐漸上升,接下來的訓練將變得異常艱苦。在暫時沒有馬拉松比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放慢腳步,系統規劃自己的訓練周期計劃。

並按照現階段運動能力以及階段性訓練目標設定訓練計劃,讓自己重新回歸正常的訓練節奏。

本文為98跑原創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了解

更多跑步乾貨文章

一切盡在9 8 跑

/ 更多跑步乾貨 · 關注98跑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8跑 的精彩文章:

如果今年沒有比賽,你還會堅持跑步?
跑步呼吸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