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麻省理工零錄取中國內地學生,中國式教育問題出在哪?

麻省理工零錄取中國內地學生,中國式教育問題出在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中國這個教育大國是否名副其實。

為什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中國的教育?

有的人認為中國的教育穩居世界前茅,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

據麻省理工學院(MIT)在12月中旬公布的提前錄取榜單,在來自全球的9600位申請者中,僅707人成功獲得提前錄取,竟無一人來自中國內地高中。

美國高校給出的原因竟是,他們認為今年來自中國內地的高中畢業生,並未充分展現出他們所要求的學術能力、人格特質、全球願景。

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沒能獲得美國教授們的青睞,因此未達到提前錄取資格。

這個原因讓我們都大吃一驚,不禁思考中國式教育問題出現在哪裡?

教育的「不切實際」

中國的教育注重的是將課本知識學好,而不是教學生學習真正的本領。

學生們需要每天溫習課堂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教育者認為書本上所包含的知識是非常完整的,如果全都掌握了,那便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並且他們自認為為學生所選擇的教材就是適合學生的,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生活中真正所需要學會的東西,學校教育一般都沒有包含。

所以中國的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只能硬著頭皮往上沖,因為老師並沒有引導他們該如何做。

但是在國外的教育中,老師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謀生如何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在生活中怎樣對待人和事物。反觀他們的教育更具有實際性。

教育的 「全面發展」

中國的教育宣揚的是全面發展,但到了「關鍵時刻」——考試的時刻,全面發展像是一個幌子,真正在意的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

即使有些父母給孩子報名了畫畫唱歌跳舞等興趣班,最終目的卻是為了考高中考大學時可以加分。

在國外,教育者比較注重學生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被引導選擇自己所喜歡做的事情,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擁有自主權,真正的全面發展。

教育的「有目的性」

由於社會發展,學習資源的有限,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得不被劃層次。

在中學,就把學生分成實驗班,普通班,在學生心裡就不單單只是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微小區別,如果進不了實驗班那麼他們會覺得自尊遭受了創傷,亦或是無法向父母交代。

進實驗班變成了他們攀比的競技場。

父母會因為自己的小孩沒有進實驗班而感到不好意思,孩子也會因為自己沒有進實驗班而羞愧不已。

也許進實驗班並不是他們的願意,但是在大背景的影響下讓他們當下的目標變成了進實驗班,而不是學習知識。

教育者的「絕對權威」

中國的教育者總是佔據絕對權威地位,除去極少數風格輕鬆的教師課堂外,絕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不能質疑老師,只能去接受老師的教導。

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生不敢質疑老師,只會一味地贊同老師的觀點,間接的抹殺了學生主動思考、辯論的能力。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會由於缺少主動思考能力,而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當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懂,或者認為老師講的和自己所理解的有差異時,學生不敢質疑,只能強行接受。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不利於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思維邏輯。

最終在這樣教育背景下的學生雖然是一群會考試的人,但卻存在不懂得謙讓,不懂得理解的人。

如果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個人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上,也許中國會有更多的人才湧現。

正如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師大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在自己所寫的一篇名為《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的長文中寫的,針對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梳理了他對當前教育難題的思考。

他倡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這是他本人的教育信條,也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 The End -

作者 | 翩鴻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骨子裡抑鬱的人,具有這3點優勢
心理學:智商高的反應慢,智商低的反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