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因為一記耳光,4歲女孩險失聰:「立規矩」的最好方法從不是暴力

因為一記耳光,4歲女孩險失聰:「立規矩」的最好方法從不是暴力

作者:暖心

本文經爸媽研究所授權轉載(ID:mama_cn)

早前,一條新聞看得讓人揪心。

四歲的女孩瑞瑞,因為疫情被「禁足」在家裡,顯得特別的調皮。

在家裡憋得太久了,就和媽媽鬧起脾氣,吵著要出去玩,還哭鬧不止。

心煩意亂的媽媽實在沒忍住,就打了她一巴掌。

被打後的瑞瑞一直哭個不停,手一邊捂著耳朵,一邊告訴媽媽耳朵裡面「嗡嗡地響」。

發現孩子不對勁之後,媽媽就帶她到醫院去檢查,才發因為這一巴掌太用力,導致孩子鼓膜穿孔。

小女孩哭的模樣,特別讓人心疼。誰知道那一刻,小女孩心裡究竟藏著多少的害怕,又會有著怎樣的陰影。

媽媽很愛孩子這無可厚非,打她的目的也是想讓她「規矩」一點。

但他用打罵的方式來逼迫孩子聽話,其實讓人很擔憂。因為這種方式沒有教育,只有傷害。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孩子犯錯,採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妥協,其實在告訴孩子「你不聽話,我就要打你」。

另一種是:對孩子使用「冷處理」,既不打也不罵,而是一種「你不聽我的話,我就無視你」的態度。

這兩種方式,都屬於「暴力教育」,看似贏得了與孩子的一場對峙,卻造成一種雙輸的局面。

不僅輸了親子關係,到最後還是沒有讓孩子真正的「規矩」。

1.

「暴力」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近年來,用「暴力」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之前,有一位父親因為孩子犯錯,竟然用繩子將孩子綁著,慢慢放入河中。

路過的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兩手一攤:「道理說了一萬遍,孩子屢教不改。」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教育孩子,什麼方法都嘗試,但是這樣的方式真的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嗎?

並沒有。

根據心理學專家認為對孩子的暴力只能短時間起到效果,長期這樣的方式只能形成對立的性格特徵。

在《超級育兒師》有一期節目中,一個12歲的小男孩特別叛逆,媽媽說什麼他都會反抗。

節目中有一幕:小男孩要玩ipad,媽媽不給,他就朝媽媽大發脾氣,又吼又叫,甚至還動起手來。

這種狀態不止一次。

小男孩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只要媽媽一叫他,他就會大吼大叫,還會叫她「滾」。如果媽媽擅自進入他的房間,就會使勁砸東西,還會指著她的鼻子大罵。

後來在育兒師的開導下,知道了緣由。

據媽媽說,小時候,只要他不聽話,就會被打。

有一次他不肯去上學,媽媽竟然把他綁在樹上打,用衣架,嚴重的時候居然用針扎。

就因為這樣,他變得越來越封閉,性格也越來越極端。

事實證明,糟糕的父母,才會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沒有教育作用,還起到反教育的作用。

一位網友說:

很小的時候,一哭就會被打被罵,後來就什麼也不敢和父母說,甚至有時候氣到自虐,因為從父母那裡只能傳遞到暴力。

暴力的教育方式,相當於把孩子推到與我們相對的立場,給孩子帶來的只有傷害。

面對孩子的生氣、哭鬧,並不是父母揍一頓就能解決問題的。

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內心想法才更重要。

2.

孩子鬧情緒時,到底在想什麼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5歲的孩子正處在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但是由於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所以6歲以前的孩子,處理情緒,無法用理智的大腦思考的。

當孩子的願望與實際能力錯位時,更容易產生情緒。

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有一個情節:

一個小男孩在睡覺前突然對媽媽發脾氣。他抱怨媽媽從來不給他晚安吻,認為媽媽不愛他。

不知道緣由的媽媽,朝孩子吼道:「趕緊去睡覺,不然我生氣了。」

但是後來她才明白,孩子是因為她照顧弟弟,而備受冷落,所以有了情緒。

孩子的有些行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其實在向我們表達他的需求:

「我很難過,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隱形求助。

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視頻。

一個小女孩先對著已經睡著的爸爸大喊:「為什麼你一給我講故事就睡著,應該去醫院檢查檢查。」

隨後又向媽媽抱怨:「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孤單,你們都不陪我玩!」

小女孩說的話里還帶著委屈,嘴裡也不停地哇哇大哭。其實小女孩在向父母求助,希望他們多陪伴。

自從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非常害怕被丟棄,時刻渴望父母的愛,也需要陪伴。

孩子一切不乖的行為都是在向父母需求愛和關注。

比起教育孩子,聽清孩子心裡在「說什麼」更重要。

3.

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規矩」

曾經在一個研究中指出:

孩子的情商高低和情緒管理能力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和童年時期的經歷有關。

如果孩子的情緒能得到父母的回應,那他會更加自信,也懂得尊重他人。

反之,孩子可能會出現脆弱以及壓抑的現象。

所以,孩子有情緒時,試試這樣做。

◆共情,走進孩子的情緒世界

有一句話這樣說:「父母如果能「穿越」憤怒,就能真正地與孩子的心情聯結。」

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地明白並看到孩子的情緒。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位爸爸在兒子生日的時候帶他去遊樂場。爸爸看見踩高蹺的小丑,漂亮的氣球,飛車和玩具,以為孩子會很開心。

但事實上孩子一點也提不起興趣,玩了一會就吵著要回家。當時的爸爸很沮喪,打算抱著兒子回家。

但當他蹲下來時驚訝的發現,在兒子的視線里,看見的只是大人們的腿,也看不見漂亮的氣球。

他感嘆:「兒子的視角和我們完全不一樣。」

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一起感同身受,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被看見並被理解。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試著蹲下來對孩子說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就能讓孩子的心情由陰轉晴。

◆轉移孩子的情緒

不久前,看過一個視頻。

一位黑人爸爸面對哭鬧的女兒,沒有焦躁不安,而是很有趣的在一旁拍視頻。

視頻中,他很淡定地告訴女兒:「如果你再這樣哭鬧,我們就不能逛商場了。」

他對女兒說了許多「廢話」,女兒從最開始的哭鬧,變成驚訝的表情,也停止了哭鬧。

很多網友誇讚爸爸「哄娃」方式特別。

孩子鬧脾氣,不要對孩子大吼「不準哭」。

如果能找到讓孩子轉移注意力的動作,讓孩子忘掉自己的情緒,它比起吼罵,能更好的滿足孩子的需求。

◆建立「生氣角」,引導發泄情緒

誰都會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我們要理解孩子情緒的同時,還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發泄。

在《拜託了媽媽》中有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在客廳空曠的區域為孩子建立一個「生氣角」

孩子在情緒失控時,讓他呆在這個特定的區域,等到5-10分鐘以後,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在與他進行溝通。

溝通時,再深入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

一定是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樣才是明智的父母。

4.

曾看過這樣一段文字: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開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

父母平和的態度,就是孩子希望的種子。

它源自於父母每一次潤物細無聲的耐心與理解,給孩子看不見的成長動力。

也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和包容,讓孩子看見愛過之後所擁有與生俱來的安全感。

最好的愛是理解與接納,更是耐性與包容,這樣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被父母收起的情緒,就是孩子幸福的起點,也是孩子開花結果最好的種子。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歲家庭教育新知識,是媽媽的教育筆記,是爸爸的帶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長能量站。轉載請聯繫爸媽研究所。

--?推薦閱讀 --

我就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武漢解封第2天,900萬人湧上街頭:這些人和事不該被遺忘
劉敏濤被罵「作」,papi醬被群嘲:都是女人,你們憑什麼這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