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從容自在赴蓮邦(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從容自在赴蓮邦(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從容自在赴蓮邦(二)

魏鎮西 文

黃珮玲 英譯

【與佛友間的互動】

自1992年始,父親曾在金輪聖寺教導在家人打坐,偶會上台講述其學佛心得與佛友分享。每年金輪聖寺舉辦敬老節,法師們總會邀請父親參加,而父親也當仁不讓地與老人家分享他的健康資訊、快樂秘訣與念佛心得。

他最常說的一席話是:「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你的,只有快樂是真的、是你能擁有的。心情愉快也是一天 ,不快樂也是過一天,為何不快快樂樂地活著過日子呢?當煩惱來時,不妨念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聖號,如此不愉快的事就會慢慢消失。想要老年生活過得愉快,就必須隨緣安分度時光,多做運動、少煩惱、多笑笑;有空時多念佛,還要面帶笑容地念佛。如此,就能安享晚年!」

父親不論是與出家人或在家人相處,都能以誠相待,所以贏得不少的友誼;他們若有事請教或找他商量時,父親也會盡其所能,為他們解說或出策略,絕不倚老賣老。

閱人無數的他,在學佛之後,更能清楚地分辨他人心中真正的想法;對於錯綜複雜的人情真假,他能如鏡在手,一目了然。但他都以慈悲心去對待周遭的人,不忍傷害任何人。他經常以同理心去安慰失意的人,以悲憫心去寬恕心術不正的人。但是剛正不阿的基本個性仍是不變,當他發現某人做人處事有嚴重的缺失時,自認無法影響他們,使其止惡修善時,他就採取遠離的方式。

他經常告誡我們:「做人要常存善念,不可私心太重!要有正義感,若是連基本的做人處世道理都學不好的話,想學佛法,就如緣木求魚,難啊!」

父親對於年長的佛友,或是佛友的父母親,總是倍加關懷,定期與他們電話聯絡,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善巧方便地開導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多念佛、多做運動,少為俗事操心。他認為關懷年長者的最好方法,就是定期地探望他們,或與他們聯絡聊聊天。並說:「能夠讓老年人體悟人生無常,放下俗事,專心念佛,安度晚年,即是行菩薩道!」

【專修念佛法門的經過與目標】

自1992年底,父親決心專修念佛法門;父親在博覽有關書籍之後,自訂學習念佛法門的階段與目標。父親認為學佛者不能隨俗人知見,必須求得學佛之利器。

所以首先必須要持戒。因為不論修什麼法門,戒是基礎。

其次,必須讀誦經典。他認為剛開始無須了解內容,只要專心讀誦經文,一直誦下去,並以金剛誦不傷氣為佳,但必以攝心為要,而攝心先攝耳。誦經時,要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清清楚楚地流入自己的耳根為第一步,他認為誦經是為了清凈一心,就是修空。

西元1994年,父親發願讀誦三千部的《佛說無量壽經》(當代彙集版),於西元1996年底念滿三千部。當他念滿三千部之後,他即著手研究經典的內容,進一步了解事理圓融境界。他常以虛雲老和尚的開示,作為他念佛的最終依歸:

「念佛要口念心悟,以智觀照聲音,不緩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聽,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般若性海。則一聲佛號,有無量功德,只此一聲佛號,就能度無量眾生。這就是一心不亂,念佛三眛。」

西元1994年,父親與金輪聖寺幾位在家居士成立念佛會,並親自請示與徵求師父宣公上人的意見。當上人聽完父親敘述成立念佛會的宗旨與目標之後,十分高興地說:「很好!將來我走時,你們可以為我助念!」說來也真巧,此念佛會成立後,為第一位念佛的,就是師父宣公上人(上人於西元1995年農曆五月初十於洛城入滅)。

念佛會每月在佛寺舉行一至兩次,法師經常邀請父親上台講解念佛法門,或他自己的念佛心得;父親都會慎重其事地在家先研讀經文多遍,並參考高僧大德的文章作為佐證,絕不敢參雜自己的見解,以免錯因果,且誤導他人。西元1997年,父親在「金輪聖寺」為念佛會的佛友講解《觀無量壽經》,為時約一年;父親深恐誤導眾生,每天以虔誠的心,端坐念佛,然後依照《觀無量壽經》上的經文,如實觀想。

後來父親與我閑聊時無意中道出:每當他晨起散步時,他都會觀想佛菩薩,有時佛菩薩的影像就會如佛經所說,呈現在天空中。但他告誡我說:「觀想念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有打坐的基礎,若是定力不夠是會出差錯的!」但是他仍堅持為佛友講解《觀無量壽經》,他認為:「如此才能夠讓他們明確知曉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進而嚮往之,藉此產生堅固的願力,與難以動搖的信心!」

西元1999年至西元2002年,父親專研《佛說阿彌陀經》,並將其心得與佛友們分享。此時期父親最常講述的念佛法門是「持名念佛」,而最常推薦的念佛方式是「十念法」及「十念計數法」。除此之外,他將凈土宗列位祖師大德的修行方法重點節錄下來,不厭其煩地告訴佛友,藉此激勵佛友們精進修行。

(未完待續)

【編注】恭錄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月刊 第431期

從容自在赴蓮邦(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悲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人死去後,人體被化成灰,這時「我」又到何處去?
真放下,就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