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就算「死皮賴臉」,也要拼盡全力活著!

就算「死皮賴臉」,也要拼盡全力活著!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無法停止熬夜?

為什麼我們痴迷喜劇和恐怖片?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愛吃辣、炸雞、冰淇淋?

在「學會自醫「公眾號創始人呂飛帆的眼裡,

這些現象和趨勢背後

是人們為了適應各種壓力

導致對身體和情緒的感知、調節能力變差,

不得不通過各種感官和精神刺激,

獲得一定快樂和安慰。

我們不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胃真正需要吃什麼;

也不清楚自己的大腦需要在什麼時間得到休息;

變得焦慮、容易緊張,甚至抑鬱、暴躁。

平和的睡眠逐漸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而改善這一切的方法,

在呂飛帆的經驗里,

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讓自己放鬆

讓感知回到身體。

自 2014 年患上抑鬱症開始,

她一直研究「放鬆」的技巧。

今天,她想把自己的經驗,

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們。

以下是呂飛帆的自述:

我是呂飛帆,是「學會自醫」公眾號創始人。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

約自 2009 年起,我就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抑鬱情緒了。2013 年,這種情緒升級、惡化,變成了真正的抑鬱症。

我從小身體不好,底子比普通健康的人差很多。我覺得這和我會患上抑鬱有很大的關係。身和心長期不協調,必然會出現問題,

那時的我,被一種消極、自我厭惡的情緒完全侵佔。

我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失控;看不到身邊生活的積極面;面對自己的時候,就想自殘,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時的我,彷彿身處在一間寒冷黑暗的屋子裡,找不到窗戶的方向。

這個期間,我看了不少書,例如《生命的重建》、張德芬一些著作等。

但是你會發現,書上說的都是對的,自己卻做不到。那些道理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我從書里獲得的能量也是短暫的,並不持久。

2014 年,我辭去了原本薪水豐厚的工作,在朋友的建議下接觸到了內觀禪修,同時開始學習一些基礎醫學。

當時選擇這條路,我對自己說:「如果連這條路也救不了自己,那我就真的準備放棄了。」

直面抑鬱症、發起這場自救,其實是一個與自我和解的過程。

現在想來,我甚至會感激這段抑鬱症經歷,它其實是一個契機,讓我能夠再次面對自己——那個好的、壞的、需要修補的自己;接納她,並尊重她。

2015 年,那時候公眾號興起,我便把自己對抗抑鬱、重新管理自己身體、情緒狀態的過程記錄成筆記,分享在公眾號「學會自醫」上。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沒想到,我的這些經驗,竟然在很多人之間引起共鳴,我擁有了第一批忠實粉絲。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醫生、瑜伽教練、康復訓練矯正師,心理學工作者等,這些專業從業者看了我的分享後,會產生更多同感。他們會對「自醫」理念的理解更為深入。

直到去年,我開始感受到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自己正在從抑鬱狀態中走出來。

與此同時,事業也逐漸起色。我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感受到新事物產生過程中所帶來的積極狀態;與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理念相合的人相遇。

走出抑鬱,

這兩件事幫助過我

1. 我學會的第一件事情,是接受事實。這是我在一堂內觀課程上學到一個對我影響很深的概念——接受事情原本的樣子,而不是你想要的樣子。

接受自己現在就是處於抑鬱的狀態,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身體,哪怕是這個狀態下有歇斯底里的瘋狂,有不知所措的茫然,有不被理解的委屈,還有不受控制的自責......

不管這些糟糕的情緒是如何呈現的,都要開始學著接受、並尊重自己的這種狀態。

2. 讓自己放鬆下來。為什麼會抑鬱?身體的物質基礎承載不了過多的緊張、焦慮所帶來的思慮消耗。抑鬱症很多時候被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但是和身體卻有著重要關係:

我們的人體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叫做筋膜系統。

它受我們身體的感受、情緒所控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憤怒、生氣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咬緊牙關、拽上拳頭。

當我們一作出緊張的反應,那麼身體這些筋膜組織會立即往內收縮,這種收縮反應直接帶來了身體的緊繃——

氣血循環相應減慢,體溫下降;甚至導致局部循環受阻。長期如此,便會影響到結節的形成(如乳腺增生等)……….

如何放鬆?

因為情緒緊張給身體帶來的連環影響,放鬆,便成了走出抑鬱時光的頭等大事。

每天睡前及起床時練習放鬆(具體方法在「學會自醫」公眾號里有各種分享),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外在的各種八卦、娛樂、各種消息等收回,關注自己。

這樣做,首先可以收回散亂不安的心。

我們當代人的注意力往往是十分分散的。上一秒在關注某個外國領導人發表的言論,下一秒閨蜜又告訴你某個購物網站上有個優惠信息,再接著你的老闆又來給你布置新的工作......

正是這樣越來越散漫的思緒,讓我們失眠,讓我們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讓我們喪失了對自我的陪伴的和關注。

因此,放鬆的第一步驟,便是讓全部的注意力去聚焦自己的身體,從而替代紛繁雜亂外界事物。

然後,平靜、舒適地躺著,從頭到腳亦或從腳到頭細心、耐心地去檢查身體哪些地方有緊繃、沉重或者酸痛不適感,然後用自己的意念去放鬆這些地方。

此過程中,你也會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嘗試著邀請自己練習耐心地尊重和接納,並用這樣觀察的方式來陪伴自己的不同情緒狀態以及身體狀態。

當然,你不會一開始就能做得很好,也千萬不要期待自己立馬就做到完美。要允許自己失敗,再一次從頭開始,不厭其煩的給予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耐心。

總有一天,你會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熟練,這大概需要 3-6 個月的時間。

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

心繫於身,伺機而動

將公眾號的名字命名為「自醫」,並不是說當你生病的時候,就自己在家採取一些方法醫治好自己。

這個「自醫」概念,是鼓勵大家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上,能夠覺察到自己身體的狀態——是不是感到胃部有些痛或滯漲?右邊的肩膀是否長期緊繃?等等。

只有當你敏銳地覺察到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感受,那麼便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醫療手段去緩解不適和病痛。

將意識收回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相處,減少消耗。

當你不斷地開發對自己身體的覺知,健康狀態就會相應提升。

像我這樣身體底子比較差的人,感知會比較麻木,會容易感到迷茫。

而當你把自己的感知力訓練得越來越敏銳,生活方式也相應會變化。

其中之一,便是你不會再去迷戀那些高油重味的食物。因為如果你的味蕾能清晰地感覺到苦瓜里的甘,就也能覺察到那些不健康的辣味直達腸胃所引起的強烈不適感。

你也會感覺到血液在手指上的流動,感覺到自己的體溫。而不是日復一日被空調麻痹的乾燥皮膚。

心繫於身,伺機而動。

像鋼琴家用一遍又一遍用手指上的肌肉記住巴赫的樂譜,像籃球運動員在三分線上反覆投球時感受手腕上的每一寸發力,當你開始去感知自己的身體,這也是一場長期的訓練。

身與心的每一次互動過程會變成經驗,協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保持持續的技術與覺知的互動,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身體的運作過程。

然後,你便可以採取各種方法去進行調整和調節——便是所謂的,伺機而動。

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很多運動——瑜伽、普拉提、有氧或無氧運動,都可以增進我們意識和身體之間的溝通,但任何運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回到對身體的感知。

不論是運動、控制飲食、調節體態、治療等等方式都為了服務身體這個主體,而不是完成這些任務。

如果你過於執著,(比如執著於某一個速度,或執著於擁有別人的體態)你很有可能會為此所傷。

只要開始熟練這種身和心的互動和交流,真正的放鬆和一種收放自如的狀態便不再遙不可及。

明確的方向感會為我們帶來信心,支持我們持續向前。

我們的心會因為這樣的練習而變得更能安靜和專註。安靜和專註會帶來平和,從而使內心放鬆,筋膜放鬆,帶來氣血流量的加強,令身體的自愈力也得到極大發揮。

我們告別抑鬱、焦慮和暴躁。

我希望你也能如我一樣開始明白什麼是愛。

愛是允許、是尊重、是接納,是陪伴,是守護,是理解,是愛不完美和缺陷本身。

而這些愛的特質也在我們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開發和培養。

你如此對待自己,自然也能學會如此對待這個世界。

自 2015 年至 2019 年,呂飛帆堅持在分享她的這些自醫經驗和新的發現、感悟。

現在,她還將這些放鬆的方法進行重新系統化整理、拍攝、進行了免費發布。

學習更多放鬆的技巧

及「自醫」理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不過時的黑白T恤,每年都回購這兩件
高回購率的乳膠內衣,穿它比裸著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