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父母應該拒絕孩子,還是應該和孩子講道理?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父母應該拒絕孩子,還是應該和孩子講道理?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近幾年來,教育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不論是從藝術作品《素媛》,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幼兒園事件,孩童這一特殊群體始終牽扯著人們敏感的神經。

由於每一個孩子基因、大腦構造、成長經歷以及教育背景的差異性,所以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不同的家庭背景會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如果家長能夠及時地反思,那麼許多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可是,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卻是在教育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

大腦的進化

人類基因一直是一代又一代生物學家探討的熱門話題。從細胞、血管到骨骼,生物學家們從未停止過研究。

其中,作為人類思想的載體——大腦,就有三個進化發展的過程。

根據先後順序,可以通俗地稱呼為:爬蟲腦、哺乳腦和人類腦。它們分別對應了人類的腦幹、邊緣神經系統和大腦新皮質。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爬蟲腦負責處理身體的基本生存行為,比如睡眠、呼吸、眨眼等;哺乳腦負責感覺和情緒,比如高興、害怕、生氣、激動等,這樣的情緒實際上是對各種外部刺激的高級綜合反應,適用於保護在叢林中生存的機體;而人類腦,則是進行思考的地方

其次,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在人與外界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哺乳腦可以比人類腦更快地接收到信息,尤其是在層次分明、由下向上傳遞信號的過程里。

另外,再加上人類的大腦本身佔據了身體能量消耗的20%大數據,所以,就會導致人類在進行溝通時,情緒的不理智。

特別是在面對自己的親人時,話語總是快於大腦。這也從側面體現出,父母對待孩子的很多行為,以及相處模式是缺乏思考的。

因此,身為子女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理解這種天生的生理機制,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很深。並且,「爸爸媽媽是壞人,小孩是壞人」這類偏激的想法,應當被根除。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離開總是裝作輕鬆的樣子,微笑著說回去吧,轉身淚濕眼眶,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風捎去安康,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讓你再變老了,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謝謝你做的一切,雙手撐起我們的家……」——筷子兄弟《父親》

家是溫暖的港灣,只要父母和孩子能夠相互理解,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親子關係將會越來越好。

是拒絕還是講道理?

一切事物都存在兩面性,既然要促進一段親子關係的良性發展,就應該著重把握一個「慮」字,考慮如何平衡好講道理與不講道理的關係。

拿講道理為例,很多父母會堅定地站在講道理的陣營之中,可是,這個看似明智的選擇,也許有時候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甚至顯得有些冷酷。

比如,家長們往往是在拒絕孩子某些需求的時候,跟他們講道理。

拒絕孩子也許會產生不良的後果,或是加劇孩子情緒的極端性,亦或是促使孩子壓抑自我的需求

因此,親子關係和事業發展就成為了許多家長的內心矛盾

當今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成年人承擔著繁重的生活成本,不得不拚命努力,去爭取更多的機會。他們早出晚歸,外出和歸來時看見的,只有未亮的天空。

然而此時,他們的孩子卻總希望能夠與父母多多依存。有時候父母格外疲憊,但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他們不得不抽出心思與自己的孩子對話,可這逐漸就變成需求上的雙向衝突

需求一指的是父母需要休息或是繼續辦理工作,而需求二指的是孩子對於陪伴的需要。如果此時,父母選擇與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會產生心理上的落差感。

所以,為了保持良性平衡,父母需要以一種更合適的方式,或者說是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分析之後,制定出一份恰當方案,這將會成為解決親子雙方需求衝突的最佳方式。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ain evoluti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動不動就拉黑,說不聯繫就不聯繫的人,情商普遍很低
90後:中國心智最健全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