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真的認為自己讀懂了魯迅嗎?這才是你最大的悲哀

你真的認為自己讀懂了魯迅嗎?這才是你最大的悲哀

太多人聊過魯迅了,從各種角度進行切入,有振臂高呼的,有痛心疾首的,有裝模作樣的。

魯迅作為一個精神象徵,給當代的所有人都有各種解讀的可能:孔乙己,祥林嫂,閏土,華老栓等等,這些洞察社會後塑造的人物,給足了人們解釋社會現象的語言與角度。

「早啊,今兒個你吃人血饅頭沒?」

「我不說你是閏土,我反而覺得你像猹。」

「別在這兒叨叨叨叨的,祥林嫂都比你慷慨大氣。」

「沒事兒,翻個牆而已,不管什麼地方,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一人送把三角尺。」

太有意思了,一個巋然而立的魯迅,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每個人都能在裡面看到自己,什麼妖魔鬼怪都有。

那麼,你真的認為自己讀懂了魯迅嗎?

這才是你最大的悲哀。

都知道魯迅是棄醫從文的,可是他為什麼要去學醫呢?

我們常了解到的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魯迅父親被中醫耽誤過病情,另一個原因是他了解到日本的維新很大程度上是發端於西方的醫學。

但是孫伏園在一次演講中說,魯迅還有一個原因是想治療自己的牙病。

少年時期,魯迅的牙齒就被蛀了一個大窟窿,家裡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張發財在他的書中說過語文老師的觀點,說這個大窟窿很大,說話常有迴音:「我這顆蛀牙……這顆蛀牙……」

魯迅的名句應該也是由此而來:「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一株還是棗樹。」

雖然很好笑,但這是開玩笑的。

1904年9月,魯迅學醫於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院,他在自己的書中寫到,自己在課堂上看幻燈片時看到老師放給大家看的材料中有日俄戰爭時期,中國人給俄國人做間諜然後被日本人砍了頭的畫面,當時日本學生是群情激憤,高呼萬歲,魯迅倍感屈辱。

他發現就算自己能給人民一個強壯的體格,卻也改變不了那種愚昧的認知,於是棄醫從文,憤然退學,這可以算是大家現在比較公認的原因。

可是如果我們帶上墨鏡,不受各種人士為了這樣那樣的目的給魯迅塑造的耀眼光環,看看一些真實的內容,或許你才能和真正的魯迅有所接觸。

魯迅就讀的日本仙台醫專(現在的日本東北大學)教務部保存的資料中,有一份當時的成績單,裡面記載了魯迅的成績,解刨學59.3,組織學72.7,生理學63.3,倫理學83,德文60,物理學60,化學60。

在所有142名學生中,排68,坦白說,魯迅就讀的學校是一所2流的醫專,讀的還是速成班,他在這個學校還是個中等水平,還掛了科,確實前途是堪憂的。

再看他自己對朋友說:「我學理論兩年後,持聽診器試聽人們之胸,健者病者,其聲如一。」

這真是相當的坦白,聽診器作為一個再基礎不過的設施,就像一個司機告訴你:「我上了兩年的駕校,腳踩油門和離合感覺都一個樣。」我覺得這個可能就涉及到天賦的問題了,再來看看關於開藥的事。

魯迅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只敢給自己開藥,魯迅在自己的日記中常常提起,「1916年7月12日,腹瀉甚,夜服撒酸鉍重曹達。」這葯是治風濕的。「1924年7月13號,腹瀉,服Help14粒。」這葯是助消化的。

接下來就是阿司匹林的舞台了:

「身熱疲倦,似患流行感冒,服阿司匹林四片。」

「午買阿司匹林兩盒,服兩片以治腰痛。」

「收大學薪水三百,晚服阿司匹林一片。」

「小雨,服阿司匹林三片。」

這種事兒還多,阿司匹林是幹嘛的,大家有空自己去查,但它肯定不是治百病的,或者拿到薪水後慶祝用的。

不過那下雨天悠然的午後,坐在搖椅上吃阿司匹林玩兒倒是給現代人一些新的休閑啟發,當然,我明顯是在開玩笑。

以上內容都是歷史中偏僻的角落,它的意義不在於它本身,而在你怎麼看。

網上只要關於真實的魯迅,你多半能看到我提供的這些材料。

有人會覺得魯迅的形象在坍塌,但魯迅自己本身也沒說過自己是聖人——聽到內心的召喚,感受到背後的光芒,一個箭步就奔向黑暗。

怎麼可能呢?

魯迅也是一個正常人,他有喜怒哀樂,他有他要面對的世界,他有他的無奈。

我眼中的魯迅就是一個覺得學醫好,但是發現學得頭疼,在迷茫之際,毅然決然轉到自己擅長又有熱情的事業中。在那一刻,身上的光芒才被點亮。

現代的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不是讀懂了他的文章,而是讀懂了他的選擇。

你發現你沒有勇氣這麼去做,改變太難了,拋開安穩太難了,抱怨又太簡單了。

這樣的行為太慫了,別說去點亮自己身上的光,你或許連自己擅長什麼,對什麼有熱情都不知道。

如果你覺得我有冒犯到你,反正我也看不著,證明給你自己看吧。

也只有你自己最應該去期待些什麼。

- The End -

作者 | 莫沉樓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魯迅日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想看清一個人的內心,只需要看看他的購物習慣就夠了
吃得越少的人,越是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