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科舉考試要考幾天?吃喝都在一個小空間里,時間長到讓人感覺度日如年

清朝科舉考試要考幾天?吃喝都在一個小空間里,時間長到讓人感覺度日如年

隋唐的科舉制度綿延至今已有上千年,它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了天下學子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普通人也能夠有機會鯉魚躍龍門、施展抱負;可又由於明清的八股文體對文章論述的內容要求非常嚴格,也因此束縛了莘莘學子的思想,讓他們只能按照四書五經裡面的東西來回答。所以頭腦靈活的人甚至都不去考科舉,也出現了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從來沒有過金榜題名的狀況,便也顯得極為諷刺。而清朝是最後一個使用科舉制的朝代,也見證了科舉制的滅亡。

清朝的科舉制也和其他朝代很像,都要經過一系列考試才能脫穎而出。但大家都只知其中粗略的考試過程,卻不知他們究竟要考多久?其實在科舉制度中,鄉試、會試的考試時間更讓人們感覺度日如年,都是連續共考三場,每場都要考三天。這三天可是比現代的考試還要漫長,無形之中也給考生增加了一些壓力,但也給足了他們充裕的寫作時間。

那麼這三天他們又是如何度過的呢?首先,考場都會允許考生帶食物進入考場。有錢人會帶些能夠補充體力、腦力的食物,如人蔘一類的;而沒錢的人則帶幾十個饅頭足矣,這是很多寒門學子的現狀。那麼他們晚上又睡在哪裡呢?其實當考生進入考場考試時,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空間,而每個小空間前面都會有一位士兵嚴格看守,因此想要作弊是基本上不可能的,而且在進入考場前也會有嚴格的盤查。

每個考生的小空間里也都會有一張可拆卸的大桌子,白天時就當作考試的桌子,晚上要睡覺時,直接將案板翻過來就變成了睡覺的地方了,就這樣度過了三天才能夠完成考試。當他們一路從鄉里考到省里,最後考到紫禁城中的保和殿,也就到了殿試了,這一關非常重要,可以說成敗在此一舉。因為清朝初期幾乎都是由皇帝親自審查閱卷的,到了康熙之後才逐漸由閱卷大臣審閱。

而當他們選定了考試結果排名後,便會一一登記在「金榜」上。這「金榜」又可稱為「皇榜」和「黃榜」,稱為「皇榜」是因為皇帝在上面親自蓋過御章;而「黃榜」一詞則是因為所用的紙是黃色的。這「皇榜」也分為大皇榜和小皇榜,小皇榜是專門呈遞給皇帝看的,大皇榜則是張貼在城門外,供所有百姓和學子觀看。

可以說這張榜決定了無數學子的命運,有的人能夠一朝鯉魚躍龍門、入朝為官;而有的人則名落孫山,自此大受打擊、一蹶不振;更有甚者還會當場暈倒在皇榜下,這樣的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並不是所有皇榜的名次都是公平公正的,也有可能會因皇帝的喜好、及平常發生的一些小事情而更改了名次。

並且也不是歷史上所有的厲害人物都能夠考到狀元或者前幾名,例如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雖然中了皇榜,卻是排在最末等的幾名。就算後面入了翰林當職,也是托關係才得以當上的。所以即便如曾國藩這樣在清朝數一數二的大臣,在科舉制中依然沒能夠躋身前列,無疑也是對科舉制的一大諷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合參 的精彩文章:

被歷史書遺忘的十大戰神:第八名策劃大規模海上殲滅戰,第七名曾一人滅一國
古代的箭威力有多大?被這三種箭射中比中槍還難受,看它們長啥樣你就明白了